书城体育运动津门女排魂
9471100000016

第16章 小丫初长成(1)

1.“失踪”真相

2000年5月21日晚,四国女排邀请赛在辽宁鞍山举行。

随着电视转播镜头的摇动,人们看到了中国女排上场队员和替补队员的倩影。有细心人发现了“情况”:在场的中国女排只有十一名队员,缺少一个人。缺少的是谁呢?是李珊,当时中国女排唯一的天津籍运动员。

李珊为什么没在场?她做什么去了?莫非她有了什么情况?敏感的记者和密切注视着女排姑娘的观众,不约而同地产生了这些问号。其中,就有李珊的妈妈王丽茹,妈妈关爱女儿的心情不言而喻,她拨起女儿的手机,拨通了但无人接听。

于是,拨女儿电话就成了那晚妈妈的工作,从晚上7点多开始,每隔几分钟就拨一次,一直拨到10点多,女儿的手机关机了。

女儿到底在哪里?女儿的手机为什么关机了?李珊的妈妈和爸爸百思不得其解,陷入了牵挂。

其实,当妈妈的电话每次响起的时候,手机就在李珊的身边,她看到了,但有意不接,后来干脆关了机。

这是怎么回事?事情要从前一天说起。经过在漳州基地的封闭训练,李珊随同中国女排来到鞍山,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四国女排邀请赛。到鞍山后,李珊总觉得身体有些不舒服,有点恶心,略感乏力。时任中国女排领队李全强、主教练胡进出于对李珊的关心,安排她到当地的医院做检查。

5月20日晚上,医院检查结果出来了,在肝功指标上,李珊有一项偏高,医生怀疑是乙型肝炎的症状,建议送运动员回到原来住地做进一步检查。根据医生的建议,中国女排的领导通知李珊次日上午离队回天津,并通知了天津体工大队,委托他们配合安排检查等事宜。同时,要求李珊在进一步检查的结果出来之前不要与媒体和他人接触,要求她先保密。

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刹那,李珊简直要晕了。凭着医学常识,李珊清楚如果自己真的是患有乙型肝炎,莫说在国家队呆不成了,自己的运动生涯就要早早地画上句号,而且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也参加不成了。这太残酷了!

从爱上排球的那天开始,李珊就孕育着与排球有关的各种梦想。1999年,19岁的李珊入选国家队,成为天津女排时隔二十多年后第一位进入国家队的运动员。2000年中国女排参加瑞士女排精英赛,一名主力副攻患病,李珊顶替出场,表现不俗,得到当时国家队主帅胡进的认可。后来担负接应二传的邱爱华改打主攻位置,胡进慧眼识才,安排副攻手李珊改打接应,因为她不仅能参与二、三号位的跑动进攻,还能打后排强攻。李珊从此努力适应接应的位置,不断丰富自己的打法,她憧憬着自己发展的新天地,更向往在悉尼奥运会上为国争光。

如今,所有的梦想都可能毁于一旦,李珊陷入悲观。从领导的住处回到自己的房间,李珊蔫蔫儿地坐在床上,与她平日开朗的表情迥然不同。同室的赵蕊蕊比李珊小一岁,与李珊情同姐妹,忙问李珊怎么了?李珊回答,明天自己要回天津了。赵蕊蕊愣住了,问她为什么?李珊说,医生怀疑我有乙型肝炎症状,要求我回去做进一步检查。赵蕊蕊听了,大步迈到李珊的面前,紧紧地抱住李珊,带着哭腔说:“珊姐,怎么会这样?你先别急,说不定不是真的……”

赵蕊蕊的情绪感染了李珊,她再也控制不住抑郁的心情,也流下辛酸的泪水。姐妹两个抽泣着,赵蕊蕊忽然放开李珊,抹了一下眼泪,拉开床头柜抽屉,取出一个精致的小木匣,凝重地说:“珊姐,明天是你的生日,本来我想明天送给你这个生日礼物,现在提前送你了,我祝你好运,女排还需要你出力呢!”

李珊接过赵蕊蕊的礼品小木匣,知道了赵蕊蕊的寓意,大度地说:“没事儿,就当老天又考验我一把,咱们的友谊永远装在这个木匣中。”

第二天,即5月21日上午,李珊没有出现在训练场地,当队友们都在准备晚上的比赛时,李珊按照女排领导的要求,悄悄地离开了女排下榻的酒店。队医送她到沈阳机场,她独自登上了飞往天津的航班。

飞机起飞了,李珊的心情反而平静了。她无心看飞机舷窗外的景物,眯上了双眼,心想这次回去,不管遇上什么情况,自己都要面对,天塌不下来,即使真的染上乙型肝炎,生活也要继续,只是变换了方式而已。

下午两点多,李珊飞抵天津机场。在机场大厅出口迎接她的,是时任天津体工大队大队长黄维勉。黄维勉理解李珊此时的心情,安慰她不要沮丧,先配合医院检查,陪她乘体工大队的汽车,直接开到位于红旗路的天津市传染病医院。

黄维勉为李珊办了住院手续,来到给她安排的病房,病房不大,设备还行,只安排李珊一个人住,她第一感觉是,自己要享受“关禁闭”的待遇了,以前在军事题材电影里听到的一个名词,现在终于有了体验的机会。

病房安排停当,黄维勉诚恳地说:“你现在不便回家,也不便接触家里人,这样吧,咱们到超市买些你爱吃的食品,今晚委屈你单独住这里,我已经安排好,明天一早就给你抽血做检查,争取尽快出来结果。”

李珊非常感谢大队领导的关心,心里有个想法,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黄队,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买个小蛋糕……”黄维勉痛快地回答:“这没问题,咱们现在就去。”

当天晚上,李珊在传染病医院的病房里,自己吃着小蛋糕,喝着饮料,度过了20岁生日。她想热一热食物,找到一处微波炉,正在热着,一个护士走过来,挺不高兴地说:“你是刚来的吧,这个微波炉是医护人员用的,你们病号的微波炉在那边!”

李珊赶紧解释自己不知道有这个规定,歉疚地说对不起,她在内心感到了一丝悲凉,得了,自己更像在“关禁闭”,已经跟病人划到一起,没有正常人的权利了。

回到病房,手机响了。一看来电显示,是妈妈打来的,李珊内心特别想接,特别想跟妈妈倾述眼下的委屈,可是,那一刻她出奇地镇静,自己今天20岁了,人生中遇到再大的难题也要自己扛着,不能再让父母操心。想到这里,她狠心地不接妈妈的电话,演绎了这段“失踪”之谜。

5月22日清晨,还在沉睡的李珊,被护士叫醒抽血,抽出的血分装在几只试管里。上午8点多,护士拿来一瓶液体给她输液,还端给她一碗食疗汤要她喝下。李珊慌神了,看来自己真是乙肝患者了,忙问:“检查结果出来了?”护士说:“没有。”李珊说:“没有结果怎么给我输液喝药?”护士笑了,说:“你误会了,这些液体和食疗汤都是营养品,对人体有益无损。”李珊这才放了心。

11点许,一位女医生推门走进病房,笑吟吟地问:“你是李珊?”李珊的心又被提到嗓子眼儿,她警觉地注视着女医生的表情,想从这表情上捕捉医疗信息。

女医生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没事儿,检查结果正常。”

“是吗?”李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为嘛我的指标高?”

女医生说:“因为在这之前你们注射过预防肝炎的疫苗,加上这段时间你可能有些劳累,导致有一项指标偏高,但那是暂时的,不属于病变。”

李珊高兴地说:“大夫,你太好了!赶紧给我拔针,我不输了!”

女医生看瓶里的液体剩得不多,希望她输完。李珊说:“大夫,我求你了,我没病输液干嘛?对了,您通知我们黄队了吗?”

女医生说:“好吧,看你高兴的,不过今后可要注意身体保健,定期检查。我已经告诉你们黄队了,他会跟你联系的。”

护士给李珊拔下针管,她做了那个习惯性的握拳挥动的动作,立即换下病号服,背上挎包,走上马路,挥手招来出租车,满面春风地说:“去滨江道!”

出租车驶到南京路与滨江道的路口,李珊下车往劝业场的方向逛去。她的姑娘情结大发,出了一家商店又进下一家,买了各式各样的小装饰品,有些东西其实一时也用不着,她就是要享受恢复自由的感觉。

逛街中间,李珊通了两个电话,一个与黄队,一个与妈妈。

黄维勉的电话是拨给她的,告诉她已经把她检查无事的情况报告了排管中心,排管中心马上与女排领导联系,胡进指导与黄维勉直接通话,说既然没事儿,让李珊赶紧回来,我这儿正缺人呢。黄维勉于是给李珊订了5月23日飞往上海的机票,中国女排移师沪上接着打下一站四国邀请赛。

妈妈的电话是她主动拨的,她意识到昨晚不接电话会让父母惦记,赶紧给妈妈做了解释,理性加撒娇,妈妈理解了女儿,说让她选地方,今晚给她补过生日。李珊当即说想去长春道的正阳春饭馆吃烤鸭,她想约几个队友。妈妈一口答应,约好了到正阳春的时间。

到这会儿,李珊忽然发现了自己的“经济危机”,口袋里没钱了,她一看时间,估计女排训练结束了,拨通了铁杆姐们儿张娜的手机,让张娜赶紧给她送钱来,并且约王莉、张萍等队友来正阳春吃烤鸭。

手机另一头传来张娜的快人快语:“珊儿,闹了半天你在天津啊,怪不得今天也让我们抽血,都是你捣的乱,一会儿跟你算账,等着,我马上去!”

5月23日一早,黄维勉送李珊到了天津机场。险情排除,大家的心情都由阴转晴。黄维勉嘱咐李珊在国家队好好干,说你是国家队唯一的天津籍运动员,要为国家争光,也为天津争光。尽管那时的天津女排还处在低谷期,但在黄维勉的心里,是很看重天津籍运动员在国家队的位置的。

飞机起飞了,和煦的阳光透过舷窗撒进机舱。经历了一场虚惊,李珊的心情也像此时的机舱里一样洒满了阳光。她觉得这四十多个小时的戏剧性变化,是自己人生的宝贵财富,让自己仿佛迅速长大了。20岁生日,让李珊懂得了珍惜两个字的内涵。从此,她更加忘情地投人心爱的排球事业,任是再大的艰辛都能忍受,因为,她拥有排球,能够用排球为国争光,为家乡争光,这足够了。

如果说,李珊的有惊无险让她在苦涩中迅速尝到甜蜜,那么,她在天津女排的队友张娜的经历就没有她那样幸运,品味苦涩的时间比她要长——

2001年春天,继李珊进入国家队之后,曾在两个赛季全国女排联赛获得最佳防守奖的张娜被陈忠和看中,入选新组建的中国女排。这在当时张娜的人生经历中,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因为它太来之不易了。

张娜,出生在天津塘沽普通人家的姑娘。她从小喜爱排球,曾随塘沽区业校教练郝成军练球,13岁进入天津市体校,与李珊一起跟着张志杰教练接受排球训练。1994年冬天,15岁的张娜又与李珊同时被赵雪琪选人天津女排。一年后,父亲因患胃癌过世,丧事办完仅两天,张娜就忍痛离开伤心的妈妈归队训练。训练中,她双胯磨破皮流着血,经过简单处理第二天照练,刚结的痂又破了,血水和脓水时常渗透了运动裤。

赵雪琪要求张娜在场上“严防死守”,而张娜有腰伤,疼起来走路困难,晚上趴着睡觉。队友们练蹲起,她就练腿部力量,要用腿部爆发力弥补腰部力量的不足。在赵雪琪的调教下,李珊、张娜两个小丫头迅速成长。张娜表现出运动员最可贵的冲劲,只要有机会她总是尽最大努力证明自己。李珊入选国家队对张娜是极大的激励。当时入选国青队的张娜暗暗下了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有朝一日也进入国家队这个被所有运动员向往的殿堂。

随着国际排联修改排球规则,出现自由人的角色,给了张娜展现的机会。她原本打副攻,但1.80米的身高让她在副攻位置上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而自由人位置更适合她的特点。自由人在排球赛中肩负一传和防守两项任务,出色的一传是张娜的看家本领,而“不死鸟”的美誉更是张娜用拼劲赢得的。在执行新规则后的排球比赛中,一名技术全面的自由防守队员,对全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陈忠和执掌中国女排帅印之后,一直在为挑选理想的自由人感到头疼,他选中张娜,正是基于张娜的禀赋和特质。

然而,张娜的国家队之路却并不顺畅。她对自己要求虽然很高,但对新的环境不太适应,经过世界女排大奖赛等赛事的检验,陈忠和感觉张娜暴露出在比赛经验和发挥稳定性上的不足,张娜自己也通过国际比赛大开眼界,在世界女排强队的自由人率性而娴熟的技术面前,看到自己的差距。不久.在出征亚锦赛时,陈忠和起用福建队老将李艳出任自由人,替下了张娜。

虽然竞技体育素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特点,但把一名精心挑选的运动员退回去,毕竟让陈忠和感到遗憾,他又要坚持国家队利益,又要保护运动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21岁的张娜。在张娜离开国家队之前,陈忠和对她说:“到国家队不是哪个运动员都能实现的梦想,一般人回去就难再回来了。你具备担当自由人的条件,也还有技术提升的空间,回到天津队继续努力吧。”

张娜带着经受了坎坷和磨砺的心情,从国家队回到天津女排。本来一个运动员进出国家队是很正常的现象,天津女排的姐妹们也没有任何非善意的表示,但作为当事人的张娜,总还是有点心情不爽,被代理主教练常良才看在眼里。

在常良才看来,张娜在技术上相当不错,但她太好强,过高地要求自己,容易影响自己的发挥.你的要求标准特别高,你就觉得你上去就应该是最好的,你把这个台阶抬高了,反倒给自己加了思想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