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多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要善于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发问的欲望。如在《军神》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军神”不理解,教师可让学生朗读课文,通过阅读看到“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样一句话,然后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便会把不明白和想了解的问题指出来。
第四是多方法。“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要使学生认识到提问题要多思,要由提出问题变成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标点符号、插图前后矛盾处等等。如《挑山工》一课最后一句话,“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个句子不好理解,是一个重点句,学生自然会问,这是指什么?“我”为什么需要它……
总之,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时常创设“我有问题,我要说!”的教育教学情境,使之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激活创新的思维,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孩子敢说“我不懂”!
一天,我去听一位教师的课。课讲完了,老师问学生:“听懂了吗?”“听懂了!”同学们齐声回答。“还有谁不懂请举手。”全班静悄悄的,一位学生的手稍稍伸了一下很快就缩回去了。细心的老师还是发现了,他温和地说:“你哪里不懂,没关系,讲出来。”孩子怯怯地站起来叙述着,老师一边鼓励孩子大声点儿,一边走过去俯下身听,很耐心地又讲了一遍,最后对这位学生说:“请坐,以后要注意听讲。”
下课后,我把老师和这位学生请进了办公室。学生小声说:“校长,我以后上课一定要用心听讲。”我对他说:“孩子,今天请你来是要表扬你,你敢说真话,不懂就问,这是很了不起的,今后要理直气壮地问,不懂就把手高高地举起,你说对吗?”这位学生惊奇地看着我,又看了看老师。老师点了点头,孩子高兴地飞奔而出。这位老师若有所悟地说:“我还以为自己很耐心呢!现在明白了,学生好不容易敢举手说不懂的勇气,却险些被我的‘今后上课要用心听讲’给吓回去了,他以后一定会加入全班‘听懂了’的行列。”
我们要求老师首先教会学生说“我不会!”“我不懂!”“我有不同想法!”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我们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表现自我。
让“假对话”远离我们的课堂
最近在听课中发现一个问题:“满堂灌”的现象确实少了,但“满堂问”的弊端又时而出现。初步统计,有一个老师在一节课中竞提出了30多个问题!整个课堂教学就在没有价值的、机械的一问一答中进行,尽管老师看似很尽力,但课堂实效性却大打折扣。我以为,这种机械的问答只是形式上的对话,根本没有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是没有实质内容的、危害学生思维发展的“假对话”。如果让假对话占领我们的课堂,无疑是对学生最大的伤害。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对话是一种方式,更是教学的一种境界。”在对话中,文本、教师、学生彼此相互融合,相互理解,丰富语言的感受和表达,提升人生境界,从而实现各自的主体价值,以这种情怀去上课,那才是真对话。
真对话是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疑再思,再思再疑,充满着生成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思维智慧的碰撞。
如何实现真对话?我以为,课堂是一面公正的镜子,容不得半点泡沫与虚饰。对话背后承载了许多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为什么老师的眼中带满含泪水?是因为她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应该把这份情投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因为一位教师的魅力,莫过于其课堂的精彩纷呈,而这魅力的展现,又莫过于课堂灵动背后的效率高低。
而立足于学生发展的真对话,往往有着这样的特征:和谐的课堂氛围,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施以有差异的教学内容,及以多媒体手段保障教与学行为的高效等等。
着眼于学生真正发展的课堂,方可映照出持续而久远的成长前景,才能“放眼天下,苍生皆快乐”。快乐自己,使自己保持高扬的教育激情;快乐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真对话就映照了老师的品性、爱心和执著。
当你为追求这样的真对话,忘情地沉浸在“一课一得”中,反复修改课堂设计时,你不经意间传出的效率意识,就会感动身边的所有学生。于是,在你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于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他们应掌握的……真对话的课堂就是这样,你用你的学识与智慧精心设计营造,从而激起学生心灵的回应。
老师啊,自我发展还要靠内力,靠信念,靠良心。请抛弃以透支为手段的投机心态,诚恳地为学生创造一个独具匠心的真对话且有实效的课堂。请别再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重复昨天的故事。请相信,一个课堂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态度可以抵达一种未来。让课堂真对话伴我们每一天!让“假对话”远离我们的课堂。
一定要有“等”的时间
这几天听课,我发现一个问题,有的教师刚刚提问,同学们马上就举手回答,根本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学习必须要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我认为,特别要提出,让“等”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
比如,在讨论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前,给学生半分钟至几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不因不必要的走动、询问、发音、补充条件、提示而打断学生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比如,每个人都要安静、专注地独立思考问题,不打扰别人,思考时间没结束,不举手、不发言,想好了答案及时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言简意赅。这些都简便易行,长期坚持直至成为习惯,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时空得到保证,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也会获得最大可能的锻炼。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思路讲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提问、对话,通过练习、作业、测验和辅导等环节,渗透多种类型和多个层次的思考任务,根据反馈信息和实时交流,观察和掌握学生的思路。
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思考的指导者,其价值远甚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当然,凡事向来知易行难,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学生怀有无尽的爱,对教育事业怀有执著精神,更要努力培养自己善于思考的行事特征和独立见解的思维品质。用自己的思想点燃学生自主思维的意识,点燃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这是我们的天职所在。
互动的重心在学生
我做过一项初步统计,课堂提问没必要的大约占到三分之一。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再熟悉不过的情形:有时针对一个答案,教师问“对吗”?学生回答“对!”若教师又问“嗯,对吗?”就会有学生应道“不对!”若教师再问“究竟对还是错?”有些学生干脆就不回答了。这样无意义的重复提问,使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不清楚教师的追问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本质上是要求学生去反馈、分析、假设、举例以及处理信息,师生互动的重心在学生。而上述貌似民主的提问,实际上折射出教师的“权威”下学生的附属特征。学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命个体,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就要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思考氛围。在教学中多讲“你认为”,少提“我认为”,把互动的重心导向学生,让学生的真实思想得到自由驰骋,真实想法得到自由表达。唯有如此,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方有可能形成。
静心思考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后会马上请学生回答,一来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来可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学生之间的差异决定学生思维速度的快慢。对于那些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来说,他们就永远没有思考的时间,缺少独立发现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惰性,不会独立思考,难以独立判断。所以,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给了教育新的希望,但还有一些不足亟待完善。只注重呼吁教师在课堂上解放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我认为:转换教育理念,用什么样的考核来引导教师很重要。如果少了许多条条框框,这时教师心目中和脑海中就可以全是学生了。
顺应这一趋势,我们本学期对教师的考核逐步改变以前学校那种从勤、能、德、绩几方面进行的行政官员式的考核,而是要求教师具有多种能力。除了传授知识的能力之外,首先要有的是服务能力。如以对孩子个性化的关怀与尊重等作为硬指标,保证教师必须蹲下来和学生对话。其次是管理能力与合作能力。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可进一步促进教师授课的教学效果与发展。再其次是与学生和家长的有效互动能力。以前,我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你在前面,学生就跟着你跑。现在经过多年实践后,认识到教师首先要做学生的陪伴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不要站到学生思想的终端,而是要站在学生思想的起点陪伴他们,扶上马,送一程,这样的老师更受学生的欢迎。
教学应是孩子思想的训练操,是成就孩子个性人格的助推器和他们快乐表达的大舞台。教育不是针对孩子已有的思想状态展开的,它是将孩子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种过程就是成就的过程。之所以用“成就”两个字,就是觉得教师在每一天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每一点、每一滴都有一种成就感,不断的成就积累就会“让孩子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和广度,从而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有价值”。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每堂课的哪个教学环节、哪个教学内容对孩子的性格与思想塑造,对孩子的一生有哪些作用。并且,要经常站在10年后或者15年后的起点去思考今天的每堂课,那么,这堂课就更加经得起推敲。
近日听了数节课,我觉得还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老师们要多读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孩子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课堂上要让孩子们心动
近一段时间,听了多节语文课,感觉到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有了小幅进步。如新理念在课堂上有了体现,注意了师生间的互动,注意了用媒体有效触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感官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但从整体效果看,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宁可让时光淹没在无穷的讲解和训练中,也不情愿拿出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思考,使师生缺乏思维互动。这样的教学可以达成基本的目标,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出见解的能力。学生没有心动,怎会有行动?
最近听了学科带头人李霞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她精心备课,为语文教师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之后,我们又请到特级教师张树林老师同讲一节课,受益匪浅。张老师特别强调“游”字,围绕“鱼怎样才能游到纸上”一题紧紧地抓住“忘我”两字,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深入分析,声情并茂的朗诵把学生带入课文之中。通过读、思、议,使学生逐渐体会到只有全神贯注,只有心无旁骛,只有倾心投入,才能达到那种忘我的意境。联系学生实际,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张老师有效运用文本,扎实训练语文基础知识,深悟词句的理解,既拓展了文本,又使学生学得有实效。听了他的课后,我们的老师表示颇受启发。
我从中也得到一些启示:
1.如今身处繁杂而多变的知识经济社会,书本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通过教学传递知识的职能实际上在弱化,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判断、提出主见的思维品质,则更显重要。
2.现在大部分的课堂,教师往往注重课的内容,而轻视课的思维含量,课堂强于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而弱于思维的培养。如果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大脑都在紧张有序地运转着,这样的课学生是有收获的。要扩大课堂的思维量,教师可以不停变换条件,给学生营造多种思考的氛围,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跳一跳,摘到桃”蕴含的就是这个道理。
3.高效教学的实质是有效,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努力。
限时限讲需慎行
“教师讲课必须在20分钟内完成”“把课堂还给学生”等要求,确实对推进新课程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关于究竟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有的研究者从课堂的时间维度上提出,应硬性规定教师讲授时间来强行规定教师行为;有的研究者认为,自主掌控讲授时间是教师的基本权利;有的研究者又说,限时限讲不适合于小学。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