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些珍宝还都是民间流传的珍宝,真正算得上是大内瑰宝的除了《雪景寒林图》之外,还有元代钱选花鸟卷、《青山白云图》卷,明代金润《溪山真赏图》卷、文徵明《林榭煎茶图》卷、王谷祥《春雏得饲图》轴等。这些画上面都钤盖着乾隆五玺,所谓乾隆五玺指的是:乾隆御鉴之宝、三希堂精鉴玺、乾隆鉴赏、石渠宝笈、宜子孙等五方图章。钤盖五玺的画都是经乾隆皇帝及当时宫中鉴定家鉴别后视为珍品的文物。这些大内瑰宝怎么会到张先生手中的呢?原来,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溥仪却仍然住在宫里,他以赏赐为名,把宫中珍宝盗运出宫。溥仪盗出的文物有字画手卷一千多卷,立幅和册页二百多件,宋版书二百多种。后来,这批文物随溥仪被运到天津,存放在张园里。在天津期间溥仪卖给万昌古玩店几件珍宝,因对价钱不满,以后,他就把东西卖给了法国古玩商罗森泰。伪满成立后,这批文物又被日本关东军参谋长吉冈安直运往长春。日本投降后,这批珍宝散落在东北大栗子沟、临江、通化、梅河口、四平、长春、沈阳等地,后又流入京津沪等市,文物行称这批文物为“东北货”。“东北货”一在市场上露面,立即引起古玩行及收藏家们的注意,成为他们搜寻的重要目标。张叔诚先生也陆续得到了不少被称为“东北货”的大内瑰宝,这又为张先生的收藏质量添上了重重的砝码。
六、收藏家万万不能唯利是图
张叔诚先生在开始收藏文物时就给自己立了条规矩:既不能附庸风雅又不可唯利是图。他毕生遵守着自己的誓言。回顾他几十年收藏活动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他不为名利所动的动人事迹不胜枚举。郭宝昌出20万美金的天价欲购窑变观音就是最好的例证。那件石涛《仿张僧繇青绿山水》轴流传中的动人故事,也为我们勾画出张先生高贵的品格。
清初有位画家叫石涛,本姓朱,名若极,是明朝宗室。明亡后,出家为僧,与八大山人、渐江、石,并称清初四大画僧。石涛擅画山水兼工花卉竹兰,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搜罗奇峰打草稿”的艺术主张,是一位颇具创新意识的大画家。他的一幅《仿张繇僧青绿山水》轴,曾被许多收藏家辗转收藏,最后落在江苏人濮一乘手里。这是一幅公认的颇具知名度的古画。后来,濮一乘急需用钱,就想以此画作抵押到北京盐业银行去贷款。但是,北京盐业银行不做抵押字画贷款生意。该行副经理朱虞生自己出了3000元钱买下了这幅画。后来,北京琉璃厂茹古斋的柳春农告诉朱虞生,这幅名画可以卖个好价钱,于是,朱虞生就将此画交给茹古斋,标价5000元出售。张叔诚获此消息后,立即赶到茹古斋,看到此画后爱不释手,茹古斋的掌柜白午楼是张先生的朋友,见张先生心爱此画,心想这幅画的价钱订得偏高了些,但张叔诚竟毫不犹豫地想买,在张先生执著的精神感动下,白老板情愿不收百分之五的佣金,双方最后以4750元成交。当天下午,张叔诚先生去筹款,岂知竟有人赶到茹古斋欲以更高的价钱购买此画,亏了白老板讲信誉,这幅画才没易主。一年以后,日本人要办书画展览,托朋友说情要以2万元买这幅画。后来,还有人不断出高价钱欲购此画,均被张先生婉言拒绝了。每每提到张先生保护文物功不可没时,他总是淡淡地说:“为盈利而收藏不足取!”
七、收藏家的三个条件
张叔诚先生怎么会收藏这么多罕见的珍宝呢?在和张先生闲谈中,我们得知:一个著名的收藏家除了不为名利诱惑外,还必须具备眼力、财力以及时间或说是机遇三个条件。
张叔诚先生自孩提时就对文物发生兴趣,那时,他家住在北京,每逢农历腊月,便有画贩子沿街叫卖杨柳青年画。张叔诚先生被民间艺人们的丹青妙艺所陶醉,每年他都要买几幅年画,贴在墙上细细品味。后来,他又对笺纸和对联发生了兴趣。他说,这是他接触最早的艺术品。张叔诚先生在观赏选购这些艺术品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张先生的父兄都是文物爱好者,亲友之中更不乏收藏家和鉴赏家,如宝熙、袁励榫、李小石等皆其家中座上客。他们在一起讨论文物真伪优劣,研究书画家笔墨造诣时,张叔诚先生是一名认真的“旁听生”。经年累月在这种浓郁的古代文化气氛熏陶下,张先生从十二三岁就对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学到不少在书本上难以获得的鉴赏文物知识。随着寓目文物的增加,他鉴别文物的眼力也就越来越高了。
张叔诚先生的父兄相继去世后,他便继承了父兄的衣钵,致力于文物收藏。最初,他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不能随心所欲地购买文物,看到许多国之瑰宝流落海外,张先生为此常常夜不能寐。后来,他做了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董事兼协理,有了收藏文物的充足财力,但凡遇到有价值的文物就倾囊相向。张家收藏的珍贵文物也日渐增加,张叔诚先生也就成了天津近代最著名的文物藏家之一。
过去,古玩店真是把收藏家视为自己的“上帝”,他们总是隔个十天半月让学徒带着一批文物到收藏家府上去推销。许多收藏家不满足于此,他们愿意自己去各个字画店、古玩铺去转,这叫“遛摊”。如果发现并买下了得意的文物,那美劲就别提了,如果一天不去遛,生怕错过好东西。所以,一个收藏家得有闲工夫和恒心。张叔诚先生在北京买下了石涛《仿张僧繇青绿山水》轴,就是比别的收藏家早赶到半天,结果,佳画到手,称心如意。当然,这里还有个机遇或者说是缘分问题,你来得早,可你前脚出店店家又收到一件东西,你也照样错过了机会。这“机遇”二字也是收藏家能否得到珍品的条件。
张叔诚先生三个条件具备,你说,能得不到珍宝吗?!
八、奇珍异宝献人民
1981年3月,张叔诚先生和周叔弢先生一起把珍藏的书画250件、玉器130件、青铜器4件、图书碑帖54件以及紫砂壶、鸡血石图章料、砚、墨等17件,共计455件文物捐献给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或许会有人奇怪,张叔诚先生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和积蓄都花在买文物上了,他爱文物甚至胜过自己的生命,就连专家看一眼他都舍不得,可如今,怎么说捐就一下子全部献给国家了呢?读一下第14期《天津文物简讯》上刊载的张先生一段十分精彩的讲话就明白了。他说:“我看过去的大收藏家,很少有人能够将文物保存两代。例如清初的大收藏家安麓林,他所收藏的字画精品,在他死后即全部散失,这是私人收藏家的惨痛教训。为了让文物能永6保存好,为了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到老祖宗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我决心把自己所藏的文物献给国家,这些文物在文物、艺术部门的精心保护下,不但可以永6流传,还可以有计划地不断展出,供给广大人民群众研究、参观和欣赏。这是藏在任何私人手里所不能比拟的。”
1981年3月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天津干部俱乐部为周叔弢先生和张叔诚先生捐献文物的爱国之举举行表彰和授奖大会。当时任天津市市长的胡启立同志及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负责同志出席了大会,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和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的负责同志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了大会。《周叔弢、张叔诚捐献文物展览》也在这一天隆重开幕。参观展览的观众络绎不绝,其中有从事文物、版本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爱好者们,也有许多不懂文物知识,却被二位先生的义举所感动的人们。这么多稀世珍宝不仅丰富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天津人民图书馆的馆藏,同时,也在全国文博界引起轰动。同年9月,应国家文物局之邀,《周叔弢、张叔诚捐献文物展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和史学界、美术界知名人士于省吾、史树青、蔡若虹、李可染、吴作人、李苦禅、黄胄、董寿平等人参观了展览。
1986年4月和1987年4月,张叔诚先生又两次向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捐献书画21件、瓷器2件、雕刻1件。天津市委副书记吴振和副市长姚峻分别观摩了张叔诚先生捐献的文物,并表彰了张叔诚先生。
张叔诚先生捐献文物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中,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许多天津百姓都没有忘记他。天津文史研究馆举办了专题讲座,介绍了张叔诚一生在收藏和保护文物中作出的杰出贡献。《今晚报》刊登了长篇报道《献宝人》,《老年时报》、《收藏家》、《收藏》等报刊、杂志都有人著文宣传、研究这位爱国的收藏家。
1987年6月26日,敬爱的邓颖超同志来津看望周叔弢先生的夫人左道腴女士说:“他(指周叔弢)和张叔诚捐献给国家大批文物,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金钱买不到的。”张叔诚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道路,为人民留下了一批无价之宝,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更是留给子孙万代的一笔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