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摇锦
天津不仅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养育收藏家的一方热土。在天津的历史上,文物收藏曾经是经济繁荣的象征。同时,大量的奇珍异宝又引来了全国各地的文人雅士,促进了天津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清康熙、雍正年间,发家致富的巨商富贾纷纷在天津兴建园林别墅,尤以张霖的问津园、一亩园和查日乾父子的水西庄最负盛名。张霖(?—1713年)“风度彬雅”、“豪于家财”,既是盐商又是官宦。任京职期间,在天津锦衣卫桥北修建问津园,在城东北修筑一亩园。这两处园林除“务极幽胜”之外,“法书名画之属,充牣栋宇”,所以吸引了“四方名隽,相与飞笺刻烛,觞咏其间”。查日乾(1667—1741年)、查为仁(1695—1749年)父子在城西南运河畔修建的水西庄,是当时天津市规模最大、营造水准最高的园林。乾隆皇帝曾四次驻跸此园。水西庄“法物图书、金石彝器贮藏极多”,“各地举子名士,一刺之投,无不延纳”。张霖和查氏父子是记载中的天津本土最早的收藏家。
天津良好的环境,也引来外地收藏家藏宝天津或移居天津。《庚子销夏记》中记载:明末清初,北京著名的收藏家孙承泽曾在天津建海云阁,他的许多收藏品就放在天津。孙承泽在《澄清堂帖》跋中说:“澄清堂所刻皆右军书,计十卷......极其精善,远在淳化阁帖之上,惜世无传者,余仅得第一、第三、第四共三卷,然王氏书法备于是矣。是帖,余付之朴儿,置天津海云阁。戊戌五月,余同内人观海,取此帖舟中,一日数十展。”孙承泽能将自视为无上珍品的文物藏于天津,天津良好的收藏环境可见一斑。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著名收藏家安仪周移居天津,把天津的收藏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安仪周(1682—?),名岐,朝鲜族人。曾业盐扬州,移居天津后建沽水草堂和古香书屋。他的忘年交、水西庄主人查日乾之三子查礼说:“古香书屋中贮牙签万轴,馀尽商周秦汉青绿宝器,唐宋元明名画家之翰墨也。寝食其间,俗夫不得窥门窗牖,时人比之清 阁。”安仪周还有一手绝技,就是“鉴定古迹不爽毫发”,所以他能倾其所有收藏项氏(子京)、梁氏(蕉林)、卞氏(永誉)之旧藏,颇为时人所推重。现在国内外许多大博物馆中都有安仪周曾经收藏过的珍贵书画,如钟繇《荐季直表》卷,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唐韩!《照夜白图》卷,唐孙过庭《书谱》,五代董源《夏口山景待渡图》、《潇湘图》以及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宋代范宽《雪景寒林图》轴等,皆系安仪周旧藏之物。
乾隆年间,天津著名的收藏家还有吴人骥(以收藏字画著称),沈峻、沈峰兄弟(以藏书誉满南北)以及家中颇多“稀世之珍”(《津门诗抄》)的朱岷等,在当时都有重要影响。这些例证无不说明天津的收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天津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同时,也迎来了天津市第二次文物收藏的热潮。富而思文,在天津发财致富的企业家、银行家们都关注日益活跃的天津文物市场,张伯驹、张叔诚、周叔弢、陈亦侯、魏伯刚、沈吉甫等人都成了天津收藏队伍中的佼佼者。
中国近代社会战争频繁。为避战乱,皇室贵族、达官贵人、豪门子弟纷纷躲入天津租界。一些下台的军阀政客也栖身其间,以求得外国势力的庇护。他们之中不乏收藏家,像李盛铎、罗振玉、徐世昌、徐世章、靳云鹏、朱启钤、吴重熹、吴毓麟、汪士元等,因而扩大了天津的收藏家队伍。粗略统计,近代天津在全国知名的收藏家有四十余位。
天津收藏家们收藏的文物各具门类、各有特色。书画收藏家有:汪士元、靳云鹏、任毓麟、胡若愚、张伯驹、张叔诚、沈吉甫、韩慎先、翁之熹、袁东槎等人,其中张叔诚先生财力雄厚,专收大名头的精品,而袁东槎是一位留学日本的大夫,专喜爱冷小名头的作品,藏品质量亦很高。藏书家有卢木斋、卢弼兄弟,李盛铎、章钰、陶湘、金钺、傅增湘、任凤苞、周叔弢等,傅增湘收藏宏富,且多宋元旧椠,并以珍藏善本助人影印。而任凤苞则以收藏全国各地方志驰誉海内外。藏钱币者有孟志青、方若、方尔谦、陈铁卿、魏伯刚等人,其中方尔谦多藏异品,魏伯刚则以收藏外国金银币著称。砚、古玉当以徐世章的收藏甲天下。顾德威藏玉亦极精美。此外,吴重熹、李麟玺、周叔弢收藏的古玺、印,王襄、孟广慧收藏的甲骨,杨石先收藏的墨,方若、朱鼎荣收藏的碑帖,端方、徐世昌收藏的金石青铜重器,朱启钤收藏的缂丝,周叔弢收藏的晋唐经卷,林崧收藏的邮票,张轮收藏的雨花石等都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我们这本书里不可能把他们一一包容进来,只能根据收藏品的不同种类,各选其中一二位收藏家代表,通过他们神秘而多姿多彩的收藏活动,展示天津近代收藏界独特的风采。
收藏往往是收藏家们的业余爱好,这些名家大都有值得炫耀的事业,他们既可作为收藏家选入本集,又可作为其他方面的代表人物选入他册。如韩慎先既是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又是著名的票友;陈亦侯保护过国宝金编钟,同时他又是著名的银行家。过去研究他们的时候,往往以他们事业上轰轰烈烈的成就掩盖了其喜收藏这份高雅的爱好。今天,想研究他们收藏活动的时候,却苦于资料匮乏,例如我们都知道沈吉甫是收藏字画的大家,现在流传于世的不少名画上都钤有永安沈氏的收藏印。沈家出售这些书画时,文物商店用三轮车往外运每日一车,竟然运了数月之久。这么大的收藏量足以与某些博物馆相匹敌,但沈家的收藏情况却没有任何踪迹可寻,这本书里也就没办法介绍沈吉甫这位收藏家了。
天津近代收藏家中有不少寓公,他们之中,有人定居津门,也有人又移居到其他城市,如朱启钤、张伯驹移居北京,罗振玉移居大连。本书视其人生最为辉煌的一段时间,如这段时间生活在天津,就纳入本集,像罗振玉。而张伯驹幸运地赶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辉煌的事业应在北京和沈阳,他作为这两个城市的著名历史人物更合情理。
收藏家在收集文物过程中有许多轶闻趣事,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敌伪时期,周叔弢为了不让石涛《巢湖图》流落日本,和卖国求荣的某氏争购此图,多花了许多金钱,反映了周老热爱祖国文物、热爱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李盛铎却把他以权谋私搜刮来的敦煌遗书卖给了日本人。他们不同的人生道路、不同的品德行为,发人深省。
收藏家买文物也常有吃亏上当走眼买假货的时候。民国年间,天津古玩界一位朋友回忆说:任毓麟对字画的鉴赏能力很高,他曾出巨资,多方收集购进了许多艺术精品,当然也买了许多赝品。当年的福顺成字画铺曾将清末小名家松年的画,割去题字及款印,换上了清初八大山人的款识,被任毓麟买走了。辉云阁字画古玩店把清末招子庸画的四条墨竹中的三条,改成夏昶、吴镇、郑板桥的款识,分别卖给了任毓麟和胡若愚,他们买了假画却“得之甚喜”(见回金海《天津大罗天市场与民国人物》)。自称是“古货富翁”的方若,也曾在辉云阁上过当,一幅由当时写假款的专家张鉴轩作的清代黄易《寻碑图》,竟被他“高价购去后甚为得意”(见回金海《天津大罗天市场与民国人物》)。但是,收藏家买文物乐此不疲,久而久之,练就了一双识别真伪的火眼金睛,他们都说自己的“神眼”是拿钱捐出来的。像周叔弢之于写经、古籍的鉴赏水平,汪士元、韩慎先之于书画,徐世章之于砚、玉的鉴定能力皆堪称权威。他们中的许多人还留下了自己在文物方面的著述,如汪士元的《麓云楼书画记》,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簠室殷契征文》,方若的《校碑随笔》等俱在学术界有着极重要的影响。被誉为著述等身的罗振玉更是在甲骨文的考订、敦煌文献的整理、汉晋木简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许多位收藏家或其家属后人都把他们的藏品捐献给国家,如周叔弢、徐世章、张叔诚、杨石先、顾德威、张秉慧(徐世昌儿媳)、任凤苞、方长宜(方若之子)等先生皆堪称楷模,他们的慷慨捐赠为丰富天津图书馆、博物馆的收藏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津有这么多的收藏家,天津的收藏家又收集了这么多珍贵的文物、图书,这是天津人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天津应为培育了这么多收藏家而感到自豪。
天津的收藏家很多,但资料所限,本书只收录了十位有影响的收藏家。本书以收藏家的生年为序编排,不当之处尚望读者赐教。
李盛铎独具慧眼识典籍
曲振明
在天津市和平区锦州道兆丰路兆丰里有一幢灰色的洋楼,这幢普通小楼里,曾居住过中国近代最著名的藏书家李盛铎。他的藏书室木犀轩收存了大量的中国善本古籍和敦煌经卷,至今为学术界津津乐道。李盛铎一生经历清朝(光绪、宣统)、民国两代三朝,任过高官,参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还曾出使过日本、欧洲。晚年退隐天津后,专门从事藏书、校书活动。笔者通过走访,翻阅大量的资料,对他的一生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并整理成文介绍给大家。
一、书香门第出俊彦
李盛铎,字嶬樵,又字椒微、木斋,幼时别号谿晴小隐,及长别号师子庵旧主人、师庵居士等,晚年号麐嘉居士。李盛铎出生在江西省德化(今九江)县潭家坡一个富庶的仕宦家庭中。德化旧名江州,毗邻长江,山清水秀,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美好诗篇,并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李家在德化可以追溯很早,远祖为唐宣宗第九子昭王的后代,名为李兴二,原是饶州鄱阳瓦西坝人。明初,李兴二在中山王徐达麾下征讨有功,于永乐初年编隶九江卫承运漕粮,遂以军籍定居德化县白鹤乡,李盛铎的第11世祖克政公由白鹤乡迁居潭家坡。由始祖李兴二到李盛铎已是17代了。李家到了李盛铎的曾祖父李恕时,成为当地的富户。李恕是个有文化的地主,著述过《邺架堂家训》、《偏方撮录》等书。道光朝考取贡生,曾任詹事府主簿,喜欢藏书,在潭家坡盖了一座藏书楼“木犀轩”,成为远近闻名的藏书家。祖父李文湜,号耀庭,曾著《庐山名僧传》、《慎余堂说隽》等,长年督漕船在外,岁暮始归,而积聚更富。李家富而不贪,经常出资救济穷人,因此李家这两代在德化皆有善士之称。到了李盛铎的上一代则由商入仕。他的伯父李明壎,字叶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举人,转年连捷成进士。他的父亲李明墀,字玉阶,九江府学廪膳生。李明壎以知县分发湖北,适逢江汉洪水泛滥,被派赴灾区勘察,办理赈务。当时李家捐巨资助赈,不幸明壎途中遇暴风死难,由其弟明墀荫袭知县。此后的30年中,李明墀由京官员外郎、郎中,外放湖南辰州知府、督粮道,后调湖北汉黄道,光绪二年(1876年)升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署理巡抚,到了光绪五年(1879年)升任湖南巡抚。两年后被人参奏任用私人,大招物议,谕旨交湖广总督李翰章彻查,结果李明墀奉命入京另候简用而罢官。李明墀喜欢写书,做官期间,曾著有《抚湘奏稿》、《抚闽奏稿》、《晋斋尺牍》等书。李盛铎的生母为万夫人,同胞有姐七(长姐盛藩、二姐盛蘅、三姐盛芳、四姐盛菀、五姐盛菁、六姐盛华、七姐盛芬)、兄一、妹一(妹盛芸),生次居九。咸丰九年(1859年),李盛铎的父亲李明墀携万夫人到北京公差,五月二十日这天,李盛铎出生在宣武门南的!眠胡同旅第。李盛铎出生时未足月,原因是五日前,长兄盛钰夭亡,万夫人悲痛至极“震胎元”而早产。
在一个既是书香门第又是藏书世家的家庭中成长,李盛铎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禀赋聪颖,两岁时,家人偶指屏门上的“中正和平”四字教之,其亦能随声附和。父亲从外边归来,拿出一件日本盘,里面放着许多食品,而他却取出一本书。李明墀感慨道:“此吾家读书种子。”4岁时,李盛铎在万夫人的口授下认识一万余字。5岁开始读经作诗文。6岁入私塾,跟从堂叔父李明墉读书。当年清廷内阁总理大臣王文韶来到湖南李明墀的巡抚衙门,见到李盛铎凝重对客,貌似成人,遂言:“是儿不凡,他日必能绍书香也。”后来又随宦武昌、南昌等地。
像其他孩子一样,幼年的李盛铎喜欢读小说,由于家里藏书很多,在读经之暇几乎遍览“说部之书”,还常常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当然,这在以科举取士为荣的家庭中是不容许的,不久为万夫人痛责而禁止。幼年的李盛铎还喜欢武术和算卦,并读了大量的武功和遁学之书。他还喜好佛学(晚年以居士自称),母亲去世,守孝在武昌归元寺,认真研读了《大藏经》等。因此他的藏书之中,佛学方面的古籍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