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近代天津十大收藏家
9467100000018

第18章 殷墟文字研究专家王襄(3)

近代书法摇任薰对联、严复书联、孟定生行书条、王守恂书法条、郁达夫赠王襄对联等以及王襄毕生书写的条幅。

古代砖瓦、陶瓷器摇陶俑、陶动物、陶镜、瓷动物、瓷玩具、瓷孩童、提梁壶等等,砖瓦有战国兽面纹瓦当、汉高安万世瓦当、汉狼延万千瓦当、汉与华无极瓦当、汉长久乐哉瓦当等,有些是少见之品。

1907年王襄得王懿荣所藏中白作旅簠,故起别号簠室。

四、潜心研究摇勤于著述

王襄所处的时代,正是从金石学到科学考古学诞生的时代,他的收藏及研究继承了乾隆、嘉庆以来,尤其是同治、光绪以来学者的研究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又汲取了近现代的科学考古方法,扩展范围,不断进取,这些思想方法都反映在他的著作中。同时,对于研究工作,他主张鉴定为首要,在《簠室题跋》中云:“从来治金石学者有二派,曰考证,曰鉴定,二者以鉴定为要。鉴定确实而后考证有所附,不然,博引广征徒词费耳。”所以他在题跋书、帖、金石时,必是鉴定确定而后加考释,于古文字、记载,可以证经,又可补史,“古器物之文字为古人精意所寄,礼、乐、兵、农之器可以证经,碑、志可以补史,其文章、书翰是供文士之诵习,亦艺7之盛业也”。

为了研究、著述,王襄阅读了大量参考资料,因生活窘迫,许多书籍不能购置,大多是借来抄录。解放前抄录的甲骨学著作,辑成《贞卜文临本》、《殷契录存》、《契文汇录》、《龟甲兽骨文字》、《殷墟文字存真》、《殷契卜辞》、《安阳发掘报告》(1、3期)、《殷契粹编》、《甲骨文录》、《河南安阳遗室》等书之精要。另有《簠室杂抄》四册,为杂抄各家金石著述、考证及诗作等。王襄毕生致力于我国古代文字和文物的研究,见过不少实物及拓本,积四十余年所写的鉴定、考辞和评介文章,分别于1920年、1938年、1948年、1956年及1963年编成《簠室题跋》五卷,共586篇,以书、帖、金、石四大类划分,题跋文字长短不一,多有独到见解,从中可见他对我国古代艺术的高度修养和渊识博见及治学态度,王守恂评《题跋》时称其“翔实中具见学识”。这些资料比较今天我们所做的读书笔记更胜一筹。从这些毛笔书写摘抄和题跋中,我们似乎看到一位学者不顾隆冬酷夏,奋笔疾书。正是这种对学术研究孜孜以求、坚忍不拔的精神,才使他及时掌握了当时的学术动态,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王襄一生遗留下来的著述很多,已发表的有:

《簠室殷契类纂》摇这是我国第一部甲骨字汇,开创了甲骨文字典之先河。王襄编辑此书历经十余年之久,1918年完成初稿,1920年12月由天津河北第一博物院出版。该书最突出之处,在于编订体例方面的创见,不仅按《说文》摹写甲骨文,并于每字之下临写卜辞原文,使读者既能了解甲骨文的结构特点,又便于探究卜辞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二三十年代,虽有新的甲骨文字典相继问世,然皆未有引述全句卜辞者。编排甲骨单字引用整句卜辞,实发端于王襄的《类纂》。1927年、1928年间,王襄在四川三台及归津里居之即,重检《类纂》,予以厘订,新识与勘误者27字,增补异文11字,于1929年10月再版重印。

《簠室殷契征文》摇1925年9月由河北省第一博物院石印出版,书中甲骨拓本编为1125号,实数王襄甲骨960版。此书特点主要有四方面:第一,介绍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甲骨材料,如“帝系”一五一,“游田”五一、六九,“天象”一、二等皆是。第二,每条卜辞皆有考释,方便读者使用,作者“释字考文,不无精到”(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序言》)。如“岁时”五“田”为 祭田祖之解说,即是一例,“ 田”是关于商代农事活动的一条有名的卜辞,它是读通全辞的关键。王襄释“ ”,祭名,田,即田祖。“ 田”即祭祀田祖(如神农、后稷),其他学者多谓田是“协力耕作”,并以此卜辞为商代奴隶劳动的典型材料。然而王襄之说实胜于后者;“天象”九三“丁卯卜,大贞:今日”,王襄释 为,谓雨过天晴,所说极是;“征伐”九“勿登人乎”,王襄引《周礼》说“登人”为聚众之意“;人名”三“箙一牛”,王襄说 是古“箙”字,疑与%通,极有见地。第三,试行分期断代,如“帝系”一七六考释谓,“武丁之阳甲(羊甲),廪辛、庚丁(康祖丁)之于祖甲,均得称为父甲,此为武丁或廪辛、庚丁(康祖丁)世之卜辞也”,作者在王国维之后继续研究,并有新收获,故胡厚宣先生有“甲骨断代,自王国维、王襄开其端,董作宾发其例,时代先后,略可究明”之说(《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序要》)。第四,踵继孙诒让、罗振玉,从事于甲骨分类,其所分类目,较孙、罗两氏为胜,其中天象、岁时、游田、征伐等各成一类,更是把握了卜辞的重要内容。《征文》印行之初,郭沫若认为所用拓本曾经“剪辑粉饰”,而疑其伪。当时,王襄亲友、学生劝其著文剖辩。而他告之曰:“塞口易,塞心难。终有河清之日也。”仍埋头著书如故。罗振玉在此前曾借去王襄所藏甲骨拓本不还,并擅自在自己编辑的《殷墟书契续编》中采用,由于他的引用,后来商承祚、孙海波、董作宾也引用,郭沫若看过后才在他的《卜辞通纂》中云“:终不能不承认余言之为诬......知《征文》不伪。”

《簠室古甬》摇该书是我国第一本著录古代明器的图册。1909年王襄将自己收藏的古俑等编为图册,订名《簠室古甬》(甬即俑字)。自费付梓,这是他第一次用簠室作书名。该书共收自藏俑、兽、室、井、灶等64件,成图版14页,序言和说明14篇,说明为亲笔书写影印。全书自行设计装帧和题书名,用珂罗版白卡纸印刷,16开横排,印本古朴清新,精致喜人,为当时出版物中所少见。书后印“天津王家所藏,不许复制”,用来分赠同好朋友者。王襄在序中云:“......古俑之可宝,不第发前人未见之奇,试古葬礼已也,其衣裳冠履可考历朝之礼节焉。其装饰、其制作可考历朝之习尚与美术焉。有是数者,得之者当如何珍惜也。”

《古文流变臆说》摇1949年辑成,1961年出版。王襄在出版说明中写道:“......在历史、考古科学迅速发展中,我国古代文字研究的观点与方法已有长足的进展。本书为作者多年前旧著,聚形比谊以探字源,或汇举通假而发凡例,成一家之言,其中有可为读者参考之处。”书中举甲骨文69字,金文75字为例释。分作上、下两篇,可为研究文字学者参考之用。

此书影印之前,因找不到适宜的抄写者,遂由王襄亲自执笔书写,历时三个多月。

《古陶残器絮语》摇1947年发表在《燕京学报》第35期上。1982年《齐鲁学刊》第5期载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山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内称:“天津王襄先生著有《古陶残器絮语》是概述陶文的一篇重要文字。”

《滕县汉石画像记》摇1950年在《燕京学报》第38期上发表。不久,又写《滕县汉石画像记书后》。该书收录山东滕县二三十年代所出汉画像18石,论述其内容及社会背景。

此外,尚有数稿因种种原因尚未出版,摘其主要著作列下:

《秦前文字韵林》摇1931年写成,收古文字3102字。是以《簠室殷契类纂》、《说文古籀补》、《金文编》为蓝本,上起商,下至战国,凡卜辞、金文、石鼓文、陶文、玺文、币文释出可识之字,依《佩文韵府》之例,分上平、下平,上、去、入声,辑为五编。1934年交天津永聚珂罗版印刷所印350部(每部5册),已印成4页,因承印商提高印价而毁约,未能出版。

《古陶今释》摇1947年写成的《古陶今释》分上、下二册,所依据之墨本以潍县陈介祺藏陶为多。收集2304件有铭文陶器,他在序中云:“陶器为人生事之需,自王公至民庶,奉生敬死,凡百供用,罔不利赖。在周之世,官有陶人,旗人掌理其事,至今观览其文,可定其时代,而千年之文教,万民之习俗,由此可以推知,亦考史之旁证。”他认为当时许多金石学家着重于金文、玺印、简牍,对陶文往往比较轻视,而陶文虽然不如金文重器有长篇的铭刻,但应用广泛,而且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特性和地方色彩,这种认识基点高,极为难得。1949年写成《古陶今释续编》上、中、下三册,所依据之墨本以建德周霖陶文及萍乡文民瓦削文为多,共1370件,其搜集之功,可谓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