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谏:能谏则诚
9460100000020

第20章 知难而谏,大义凛然(4)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为什么再次遭贬呢?原来唐宪宗李纯是个很迷信佛教的皇帝,在他的影响下,从朝廷官员到民间百姓掀起了信佛热。当时,在凤翔的法门寺里放着一块佛骨舍利,据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遗骨,30年才开放一次。元和十四年,又到了对外开放的时候。宪宗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竟派出30名宫人,手持鲜花把佛骨迎进皇宫里供起来。皇帝这么一做,从王公贵族到老百姓,迷信闹得更厉害了,有不少人为了供奉佛祖甚至倾家荡产,摧残身体。

韩愈对这件事极其反感,他认为这样闹下去对国家、对老百姓都很不利,于是他当即上了一封《谏迎佛骨表》给朝廷,极力劝阻皇帝停止这一闹剧。他在这封上书中说,佛教这东西是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是没有的。尧、舜、禹、汤、文、武这些古代圣王,都不知道什么是佛教,可他们把国家治理得都很好,老百姓安居乐业,他们自己的寿命也很长。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的,可是明帝只做了18年皇帝。从那以后,社会变乱就不断发生。到了南北朝,宋、齐、梁、陈等各朝皇帝们信奉佛教更加虔诚,倡导得更加卖力,然而那些朝代没有一个长久的。当时的梁武帝祭祀不用牲畜,自己也不食荤腥,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被叛军围困,活活饿死。本想拜佛求福,得到的却是悲惨结局。至于那块佛骨,应当把它扔到河里,或者烧掉,免得它迷惑人心。佛如果真正有灵,就让他把一些灾祸责罚,都加到我韩愈身上吧。

宪宗看了韩愈的上书,气得暴跳如雷。这个糊涂皇帝认为这是韩愈故意和他作对,影射他活不长久。盛怒之下,他要把韩愈处以死刑。幸亏宰相裴度等大臣极力为韩愈说情,才改为贬职处分,贬到潮阳去当刺史。潮阳就是如今广东省东部的潮安,在当时那是极其偏远的地方。从中原贬到那里去,算是很重的惩罚了。

前面的那首七律,就是韩愈在前往潮阳的路上写的。诗中充满了对国家的耿耿忠心和对于朝廷腐朽昏庸的不满。全诗起首悲壮,表达了自己坚毅的性格,结尾却低沉哀伤,向来为自己送行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表现了作者虽然有一颗火热的心,却无力扭转封建朝廷的腐败行径。

虽然这次上书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韩愈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处分,但是,他为国为民着想,不畏皇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精神,却得到了历史的肯定和后人的尊敬。

◎故事感悟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即便如此,仍有很多正直的官员为了正义不顾安危,冒死进谏。韩愈就是古今正直士大夫的杰出代表,面对宗教迷信泛滥的局面,他力挽狂澜,言辞激烈,体现了对国家的一片耿耿忠心。他的事迹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其高风亮节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史海撷英

韩愈“勇夺三军帅”

韩愈在做官期间,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期,韩愈曾随同裴度平定了淮西藩镇之乱。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第二年,他便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韩愈便化干戈为玉帛,平息了镇州之乱。

包拯三谏宋仁宗

◎勿谓我尊而傲贤侮士,勿谓我智而拒谏矜己。——《贞观政要·刑法》

宋仁宗(1010—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至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3岁。在位41年。在位时期宋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别多,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后来虽一度推行“庆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为永昭陵。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在一次朝会上,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听到仁宗的诏书,张尧佐忙兴冲冲地跑出班列,叩头谢恩接旨。然而,满朝的文武百官却冷眼旁观,没有一个人表示祝贺。因为张尧佐任这个朝中要职,是由其侄女的裙带关系得来的。他的侄女就是宋仁宗宠爱的张贵妃。张贵妃受到宋仁宗的宠爱,张尧佐自然也跟着青云直上了。

虽然朝廷众官对张尧佐升迁之事不满,但事后也没有人再放在心上,只有一个人为此事忧心忡忡,这个人就是包拯。

当时,包拯正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他认为,宋仁宗一再拔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的法度。因此,他上疏指出宋仁宗这样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包拯这一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也纷纷上书反对仁宗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冒着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的危险,又一次挺身直谏。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台了。

可是,这件事却让张贵妃很不高兴,她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这年八月,宋仁宗在金殿上又一次降旨提拔张尧佐。可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

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么能说是无大过呢?”

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朕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吗?”

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直听得心惊肉跳。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著,众大臣又纷纷襄赞,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一甩手就回了宫里。

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来,她就马上迎上前去谢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在包拯的努力下,张尧佐最终没有得到升迁,使国家避免了不小的损失。像这样犯言直谏的事情,包拯一生不知做过多少,难怪他会成为人们心目中正义的化身。

◎故事感悟

包拯做事完全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为了避免奸佞小人受重用而害国害民,他不惜当堂驳斥最高统治者,这样的正直之德和忘我之心远超他人。宋仁宗虽有私心,但最终能改正错误做法,也属难能可贵。

◎史海撷英

宋仁宗俭朴律己

有一天,宋仁宗处理事务直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此事,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面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厨子以后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就要数百只。若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更不堪算计。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实在不忍。因此我甘愿忍一时之饥。”

◎文苑拾萃

书端州郡斋壁

(宋)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一心为国,请斩奸佞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六韬·文韬·大礼》

胡铨(1102—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南宋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名臣,庐陵“五忠一节”之一。生于国家多事之秋,建炎二年(1128年)中进士,授抚州军事判官。绍兴五年(1135年),升任枢密院编修官。写下著名的《戌午上高宗封事》,被贬广州监管盐仓。孝宗即位后,胡铨被起用,知饶州(今江西波阳)。不久又授予秘书少监、起居郎、侍讲、国史院编修、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要职,后以资政殿学士致仕。胡铨晚年定居庐陵青原山南麓。死后,谥“忠简”。著有《澹庵文集》100卷传世,另有《澹庵词集》。《宋史》卷374有传。

绍兴八年(1138年),宋高宗任用被金人收买的奸臣秦桧为宰相兼枢密使。从此,这一对昏君奸臣便沆瀣一气,向金人乞和。

当时,秦桧指派亲信王伦出使金国,表达议和之意,并请求金国派遣使者前来具体商谈议和之事。同年10月,金国派人携带国书与王伦一同来到临安。

金国使臣来到临安后,便骄横跋扈。他们将南宋当作是金国的一部分,要求宋高宗赵构脱下皇袍,改穿臣服,跪拜在金使脚下接受金人的“诏书”,而且还提出了非常苛刻的和谈条件,要求南宋对金纳贡称臣,每年要向金国献上银25万两、绢25万匹。

消息传出后,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忧心如焚。他要上书高宗,斩除奸臣,以兴国家。于是,胡铨纵笔直书,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至今读来依然感人肺腑、痛快淋漓的奏疏《戊午上高宗封事》。他在奏疏中说道:

“我谨慎考察过,王伦本来是一个行为轻薄奸邪的小人,街市上的狡诈之徒,前不久因宰相秦桧没有眼力,竟推举他出使金国。他专事奸诈虚妄,欺骗皇上,突然得居高官,天下人无不痛恨唾骂他!现在他无缘无故地引来金国使臣,以‘江南诏谕使’的名义同我朝谈判,这是想把我大宋当作臣妾,想把我大宋当作刘豫对待啊!

“刘豫像臣妾一样侍奉金人,面朝南做上了儿皇帝,他自认为这是子孙称帝而万代不会改变的事业,金人一旦改变主意,就把他揪住捆绑起来,父子都做了俘虏。先例可鉴,时间不长,而王伦又想要皇上效法刘豫。

“天下是祖宗创立的天下,皇上所居的帝位是祖宗传下的帝位,怎么能把祖宗的天下变为金人的天下,把祖宗的帝位变成金人附属国儿皇帝的地位呢?皇上一投降,那么宗庙社稷的神灵都将被金人所玷污,祖宗养育了几百年的人民都要衣襟向左改变风俗了,朝廷执政大臣都将降为陪臣,全国的士大夫都要废弃汉族的礼服,换上胡人的服装。到那时,金人的贪欲无法满足,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像对待刘豫那样用无礼的态度强加到我们头上呢?

“三尺儿童是最不懂事的,如果指着狗猪要他跪拜,那他也会怫然不悦;现在金人就是狗猪,堂堂宋国,一个接一个地拜倒在狗猪脚下,就是小孩子都感到羞耻,难道皇上忍心这样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