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友:患难知友
9458800000020

第20章 道义深交(2)

嵇康在临死之前,将自己年仅10岁的儿子嵇绍托付给了山涛,山涛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嵇康把儿子叫到跟前,说:“你山涛伯伯是个值得信赖的人。只要他在,你就不是没有父亲的孤儿,他会像父亲一样照顾你。”

果然,山涛信守诺言,嵇康死后,他不怕司马氏集团把他和嵇康当成一伙儿的,对嵇康一家老小尽心照顾,把嵇康的儿子更是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十几年后,司马炎当了皇帝,朝廷的混乱现象也有所扭转。这时,山涛便上书给司马炎说:“父亲有罪,和儿子没有关系。嵇绍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品德高尚,才华横溢,应该给予重用。”司马炎采纳了山涛的意见,任命嵇绍为秘书郎。

◎故事感悟

嵇康虽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但与其真正的友谊并没有就此而终止。日后,嵇康托孤,山涛善待嵇康之子,并举荐为官,实乃真朋友也!

◎史海撷英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人,其父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就落到了司马懿的手中。

司马懿死后,他的大儿子司马师辅助13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时,将一切权力都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在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也知道,自己即便是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都会被司马昭除掉,因此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杀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将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地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都知道,曹髦这样做简直就是飞蛾投火,因此都劝他暂时忍耐。但曹髦不听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将这消息报告给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文苑拾萃

幽愤诗

(晋)嵇康

嗟余薄祜,少遭不造。

哀茕靡识,越在襁緥。

母兄鞠育,有慈无威。

恃忧肆妲,不训不师。

爰及冠带,凭宠自放。

抗心希古,任其所尚。

托好老庄,贱物贵身。

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曰余不敏,好善闇人。

子玉之败,屡增惟尘。

大人含弘,藏垢怀耻。

民之多僻,政不由己。

惟此褊心,显明臧否。

感悟思愆,怛若创痏。

欲寡其过,谤议沸腾。

性不伤物,频致怨憎。

昔惭柳惠,今愧孙登。

内负宿心,外恧良朋。

仰慕严郑,乐道闲居。

与世无营,神气晏如。

咨予不淑,婴累多虞。

匪降自天,寔由顽疎。

理弊患结,卒致囹圄。

对答鄙讯,絷此幽阻。

实耻讼寃,时不我与。

虽曰义直,神辱志沮。

澡身沧浪,岂云能补。

嗈嗈鸣鴈,奋翼北游。

顺时而动,得意忘忧。

嗟我愤叹,曾莫能俦。

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穷达有命,亦又何求。

古人有言,善莫近名。

奉时恭默,咎悔不生。

万石周慎,安亲保荣。

世务纷纭,祗搅予情。

安乐必诫,乃终利贞。

煌煌灵芝,一生三秀。

予独何为,有志不就。

惩难思复,心焉内疚。

庶勖将来,无馨无臭。

采薇山阿,散发岩岫。

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张咏与寇准的深情厚谊

◎独立无朋,虽夙夜兢兢,学不加进。——刘清之《静春先生语》

张咏(946—1015年),北宋名臣,字复之,自号乖崖,濮州-城人。张咏好读书藏书,少负气,不拘小节,虽贫贱客游,未曾下人。《宋史·张咏传》说他“少学击剑,慷慨好大言,乐当奇书”。张咏是一位清醒、正直的政治家。

张咏出身贫寒,幼时家里连书都买不起,渴望读书的张咏只好到有书的人家恳求借阅,借到手之后再抄下来苦读。他读书十分勤奋,没有书桌,就在院子里背靠着大树的树干读,一篇文章读不完,决不进屋歇息。张咏写的《劝学》诗中有这样两句:“玄门非有闭,苦学当自开。”可以说是他青年时期刻苦攻读的写照。

张咏考中进士当了官后,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他一不购置田产,二不沉湎酒色,所有官俸几乎都用来买书了,因此时人称他“不事产业聚典籍”。时间长了,他的藏书增加到了万卷之多。除了正统的经、史、子、集外,还包括医药、种树甚至卜筮方面的书。稍得闲暇,他总是躲进书房捧书浏览。正像他自己叙述的那样:“力学求之,于今不倦。”晚年时期,张咏仍保持着青年时的读书习惯,为加深理解,许多书他都亲手抄录,边抄边品。由于朝廷倚重,张咏一直未能致仕退休回家享清福,而是担任地方官直至去世。

张咏与寇准是很要好的朋友,两个人都是非常正直的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张咏所在濮洲推举考进士的人,众人商议以张咏为头名。而本州一个叫张覃的人,虽然学问很好,却没被推举上,于是张咏和寇准就联名给主管人员上书,推举张覃为头名。大家一致称赞张咏是个让而不争的人。

张咏和寇准后来都居高官,特别是寇准官至丞相,但张咏经常当面批评寇准的过错。

在寇准在陕州当知府的时候,已经知道朝廷要用他当宰相了,周围的人奉承寇准唯恐不及,这时张咏正好从成都卸任回京路过陕州,寇准热情接待老朋友,并亲自送别到郊外,寇准躇踌满志地问张咏:“要分别了,你还有什么能教导我的吗?”张咏沉思了一下说:“汉书里的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回到住处,立刻找出霍光传细细捧读,当看到传中“光不学无术”的话时,寇准笑了,说:“张公是批评我不学无术啊。”从此学习更加勤奋,学问也大有增进,最终成为北宋时期的名相。

◎故事感悟

彼此之间能否及时当面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是考察朋友之谊是否真诚的试金石。朋友就是在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交往中共同进步的。张咏和寇准给我们作出了好榜样。只有这样的友谊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史海撷英

张咏平定乱世

张咏生平事业中,最重要的就是担任益州知州(四川的行政官)。宋太宗淳化年间,四川的地方官压迫剥削百姓,致使贫民起义,首领王小波杀掉了彭山县知县齐元振。齐元振平时是个贪得无厌的人,剥削到的金钱极多。造反的百姓将他肚子剖开,塞满铜钱,人心大快。后来,王小波被官兵所杀,大家又推举李顺为首领,攻掠州县,声势大盛。宋太宗派太监王继恩统率大军,最终击败李顺,攻克成都。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李顺逃走的方法非常奇妙:官兵大军围城,成都旦夕可破,李顺突然大做法事,施舍僧众。成都各处庙宇中的数千名和尚都去领取财物。李顺部下数千人同时剃度为僧,改着僧服。到得傍晚,东门西门两处城门大开,万余名和尚一齐散出。李顺早已变服为僧,混杂其中,就此不知去向,官兵再也捉不到他。后来,官军捉到了一个和李顺长得很像的长须大汉,将他杀了,便说已经杀了李顺,呈报朝廷冒功。

李顺作乱虽然被平定了,但太监王继恩却统军无方,致使民间骚乱,于是太宗又派张咏去治蜀。王继恩捉了许多乱党来交给张咏办罪,张咏都尽数将他们放了,王继恩大怒。张咏道:“前日李顺胁民为贼,今日咏与公化贼为民,有何不可哉?”王继恩的部下士卒不守纪律,掠夺民财,张咏派人捉来,也不向王继恩说,就将这些士兵绑了后,投入井中淹死。王继恩也不敢找他责问,双方都假装不知。士兵见张咏手段厉害,也都规矩多了。

宋太宗知道,四川百姓的造反行为都是地方官逼出来的,因此下罪己诏布告天下,深自引咎。诏中说:“朕委任非当,烛理不明,致彼亲民之官,不以惠和为政,管榷之吏,惟用刻削为功,挠我蒸烝民,起为狂寇。念兹失德,是务责躬。改而更张,永鉴前弊,而今而后,庶或警予!”太宗认为,百姓之所以造反,都怪自己委任官吏不当,处理政务不明,实在是自己“失德”。张咏也明白官逼民反的道理,因此在治蜀期间很为百姓着想,四川也很快就太平无事了。

◎文苑拾萃

登黄鹤楼

(宋)张咏

重重轩槛与云平,一度登临万想生。

黄鹤信稀烟树老,碧云魂乱晚风清。

何年紫陌红尘息,终日空江白浪声。

莫道安邦是高致,此身终约到蓬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