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友:患难知友
9458800000018

第18章 论敌相知(3)

1959年,最高人民法院宣布特赦令,宋希濂作为第一批战犯被释放了。在出狱那天,陈赓专程到监狱去接宋希濂,宋希濂见到陈赓后激动不已,说道:“真没想到会有今天。我对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而共产党对我还如此宽大。”陈赓说:“两军相争,各为其主嘛。我党政策历来是既往不咎,只要改悔认错,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宽大。”宋希濂为陈赓对他的关心和鼓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陈赓还邀请宋希濂到家做客,详细询问宋的家庭情况,态度真挚,使宋希濂对陈赓忠心耿耿的革命精神和对自己的坦诚教育关怀深表钦佩和感激,决心在后半生里为祖国的建设与富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1961年3月17日,陈赓大将不幸因病逝世。宋希濂默默地站在陈赓遗体旁,禁不住老泪纵横,并亲自写文章缅怀陈赓。

◎故事感悟

陈赓与宋希濂各为其主,政治见解不同,但由于年少的同窗情谊,更出于同样的爱国热情,使两位将军之间保持了终生的友谊!

◎史海撷英

沁源围困战

1942年10月,日军第二次侵占了山西省沁源地区,企图使沁源伪化,实现其“山地剿共实验区”的恶毒计划。为此,沁源抗日军民对日军展开了长达两年半的围困战。

首先,沁源人民开展了空室清野大行动,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毁、粮食运走,隐匿到深山老林与敌周旋,使日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接着,他们又掀起了“抢粮运动”,组织起来,乘夜摸进敌据点将敌人抢劫的粮食运出来。一夜之间,竟有万余军民出动。后来,人民又发展到“劫敌运动”,不仅夺回了敌人抢走的羊、牛和其他财物,连敌人的军用物资衣服靴也都“劫”,令敌人惊恐万状,惶惶不可终日。而且,他们还在敌人的补给线上到处埋石雷,给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尤其是在1945年3月的“总围困”中,沁源军民将1.5万颗地雷、石雷布在城关、交通要道,将其封锁起来,结果炸死敌人940多人。4月11日,敌人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狼狈而逃。沁源围困战中,我抗日军民先后作战2700余次,毙伤日伪军4000多人,俘获日伪军200余名,解救被抓群众达1700余人。

沁源围困战的胜利也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成功地创造了对占领我腹心地区敌人进行斗争的典范,受到了中共中央的重视和表彰。1944年1月17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特地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指出:“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文苑拾萃

白公馆

白公馆位于重庆市,原来是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故而得名。1938年,国民党军统局用30两黄金将其买下。1939年,军统将其改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称为军统重庆看守所,主要用来关押国民党政府认为级别较高的政治犯。

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后,白公馆内的犯人被迁移到渣滓洞,白公馆遂改名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主要供美方人员居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美合作所撤销,美方人员回国,白公馆才又重新恢复为看守所。而且,军统又将西南的军统集中营、息烽监狱、望龙门看守所、渣滓洞看守所合并,成立了白公馆看守所,后来又被称为国防部保密局看守所。

在白公馆院内的墙壁上,写着“进思进忠、退思补过”、“正其宜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标语,原地下贮藏室后来被改为地牢,原防空洞被改为刑讯室,住房被改为牢房。白公馆曾经关押过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还关押过廖承志、中共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人,关押的政治犯最多时达200多人。

虽是政敌,但却生死结盟

◎真正的朋友是这样一种人:他们襟怀坦荡,为人正直,有求必应,勇于冒险;他们能忍受一切,勇敢地牺牲一切,对朋友永不变心。——格言

陈中柱(1906—1941年),原名陈为让,字退之,出生于今建湖县草堰口乡堰东村一个农民家庭。陈中柱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父亲早逝。后经堂兄陈独真介绍,入江苏省警官学校学习,1928年又转入南京军官研究班学习,1930年结业,编属黄埔军校第六期。1931年陈中柱到国立中央大学任军事教官,1933年大学军训结束,他先后到北宁铁路和津浦铁路任职。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战爆发,他满怀抗日救国热忱,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来在支援新四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在江苏盐城市盐城公园内的烈士陵园中,最上边有一对圆形的墓冢,这两座墓中安葬的其中一位是盐城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革命教育家、全国著名烈士赵敬之;另一位是被誉为“一代抗日英雄名将”、“断头将军”的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第四纵队司令陈中柱将军。

为什么这两位不同政党的人物的墓冢紧挨着,一般大小,又合用一块广场呢?这当中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赵敬之和陈中柱是同乡同窗,也是情同手足的结拜兄弟。1924年,他们读中学时就品学兼优,正直爱国。在国民党老党员陈为轩先生的培养教育下,兄弟俩同时参加了国民党。1927年初,他们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中,在家乡发动革命,扩大北伐军的影响。1927年7月,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陈中柱考入国民党江苏省警官学校。1928年8月,赵敬之从南通省立七中毕业后,考入了由中共地下党主办的上海劳动大学。1930年,他成为中共党员。

从此,两位同乡、同窗、同甘共苦的兄弟,在历史的十字街头,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政治道路:一个是国民党员,成了国民党军队的骨干将军;一个则是中共地下党员,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即使这样,他们之间的往来仍然不断,也未影响俩人的情谊。陈中柱并没有因为身份不同而轻视义弟,相反却经常向义弟提供帮助;赵敬之也没有因为义兄是自己的政敌而疏远他、厌弃他,反而借助义兄的关系开展工作。1933年,赵敬之受党的派遣,在陈中柱的关照下,考入南京国民党中央军校政训班学习。

“九一八”事变,在日寇的侵华行径面前,兄弟二人义愤填膺,同仇敌忾,联袂请缨,共赴华北抗日前线,杀敌保国。他们互相支援,浴血奋战。在台儿庄西面的大洞山战役中,赵敬之听到大洞山处义兄被围,冒死连夜赶赴大洞山,没见到义兄的面他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在盐城西乡洪挢,兄弟俩又见面了。经过这场血与火的离别而再次相见,两人分外亲热。赵敬之经地下党组织的同意,帮助扩充了陈中柱队伍的实力、装备,使其成为一支有力的抗日武装。

1939年,赵敬之和几个地下党员创办了“盐城县第一中学学生补习团”,直接为新四军培养和输送骨干。一次,因学生行动不慎泄露了秘密,被国民党县党部发现,赵敬之被捕。在酷刑下,赵敬之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

赵夫人携幼女哭诉,找到陈中柱。陈中柱气得浓眉怒竖,向抓赵敬之的人说明赵是他的义弟,输送的青年是来投奔他的部队的。县党部顾虑到陈中柱是国民党中统头目,不敢得罪,只好将赵敬之释放,并礼送到泰州。

获释后,赵敬之住进陈中柱家中治伤休养。兄弟俩经常促膝谈心,赵敬之还根据陈毅的指示,帮助陈中柱整肃了政训处,清除了日伪分子,成立了政治工作队,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鼓舞士兵的斗志。陈中柱挽留义弟帮他带兵,并委以重任。但因为赵敬之接到了陈毅的秘密通知,他谢绝了义兄的一片盛情,借口回乡看望老母,返回盐城。

1940年,在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浪潮中,有人拉陈中柱同流合污,陈中柱拒绝了,于是,他便成为日伪军的眼中钉,处境十分险恶。他率四纵队孤军奋战百余日,弹尽粮绝。在这种情况下,陈中柱想起陈毅的嘱咐,率部队向新四军驻地靠拢,准备起义。就在他转战到兴化水网地带时,突遭日伪军五路截击包围。陈中柱一面激战一面派人与新四军联系,陈毅得知陈中柱的情况,当即派赵敬之率一个加强营火速出击,援助陈中柱突围。1941年6月7日,当新四军增援部队强渡到六道河时,遇到了冲出包围的陈部残兵,才得知陈司令已经壮烈殉国了。

日军为了邀功,残暴地将陈中柱的头割下来送到泰州的日军步将那里,陈夫人闻讯后带着幼女,毫无畏惧地闯入日军司令部,索取丈夫的首级。日军司令深为她的果敢行为震惊,捧交了陈中柱的首级。陈夫人将丈夫尸体缝合好,安葬在泰州城下。

1947年夏天,共产党派赵敬之建立苏皖边区第五行政区高级专科学校。8月2日下午,在赵敬之穿越串场河敌人封锁线时,被国民党便衣队发现。面对敌人,他临危不惧,纵身跳入河中向对岸游去。敌人以排枪向他射击,击中了他的头部,赵敬之壮烈牺牲在串场河中。

40个春秋过去了,1986年10月,盐城市政府将赵敬之烈士的陵墓从串场河畔迁入盐城公园的烈士陵园,同时举行了隆重的立碑仪式。

这时,已旅居国外的陈夫人得知丈夫义弟迁陵的消息,马上飞越重洋,回到祖国,向赵敬之的陵墓敬献了鲜花,然后向政府提出申请:追认陈中柱将军为烈士;为纪念丈夫及其义弟的生死之交,将陈将军的陵墓也迁到烈士陵园中,让兄弟俩永远相伴。1986年,政府批准了陈夫人的请求,两位生死结盟的兄弟,两位为民族献身的英杰,两个中华民族的忠魂,相陪相伴,同被人们祭奠,共为人民敬仰。

◎故事感悟

生前同为爱国将领,虽属不同党派,但真挚的爱国情操和浴血奋战的勇猛,成就了赵敬之与陈中柱的金兰情结!死后,两兄弟也同葬于一处,日夜相伴,可谓同时“赢得生前身后名”。

◎史海撷英

陈中柱与新四军和解

1940年6月,在抗日战场上,国共两党虽然协力抗日,但因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双方仍时有摩擦。一次,在陈毅率领的新四军行至一个叫郭村的地方时,遭到国民党军队李长江部两万余人的袭击,这其中就有奉命剿共的陈中柱少将。

迫于军令,陈中柱派出一部分兵力前去参战,结果损失了一个营的兵力。新四军停止进攻后,苏鲁皖地区的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和陈毅在泰州文明旅社谈判,达成谅解,两军合作,一致对外。在这次谈判中,陈中柱对陈毅的远见卓识、大将风度很是钦佩。

不久,新四军撤出了郭村。后来,在韩德勤调兵攻打陈毅部队时,陈中柱按兵不动,间接地支持了新四军,使新四军赢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

◎文苑拾萃

中统

“中统”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它是国民党党务部门控制的特务机构,与“军统”并称国民党的两大特务组织。中统的作战对象除了中共以外,还包括汪伪等蒋介石的敌对政治力量。

中统的前身是1927年由陈果夫、陈立夫等一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到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由陈系分子徐恩曾任处长。1938年3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蒋介石提议,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为基础,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此,中统也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