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友:患难知友
9458800000014

第14章 志同道合(2)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苏轼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的诗、词、赋、散文成就均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在散文上,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上,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上,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的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广东潮州“唐宋八贤”之一的宋代高士吴复古,其父为吴宗统,由闽入粤迂往海阳蓬州(现今汕头市龙湖下蓬)。吴复古在父亲逝世后,就定居在揭阳的南潮村(现揭东县炮台镇辖属)。少年时期的吴复古就很有文采,但性格奇特,他淡泊名利。吴复古初举孝廉,授职皇宫教授,但因不满官场黑暗,决然弃官。离京返乡后,吴复古便到潮阳灶浦金沟乡麻田山中建了“远游庵”隐居。

虽然出了家,但吴复古很讲究养生存气之道。他所讲的“养生”,乃是儒家的修身养性;所讲的“气”,是孟子之所谓的浩然之气。史书记载他“每论出世法,以长生不死为宗事,以炼气服药为土苴”。他反对道教的一套,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强调自我休养。

出家后,吴复古遍游天下名山,广交名士。虽常出入于士大夫之门,但他从不阿谀奉承,对人一无所求。当时的名士都十分景仰他。北宋词人,天章阁待制李师中,素有神童之称,他为人十分傲倨,“于世少所屈”,唯独看重吴复古,称“白云在天,引颔何及”。

苏轼也在这个时候认识了吴复古,向他请教作文与处世之道,并写下《闻潮州吴子野出家》、《问养生》等文章。他们虽然年龄相差数十岁,但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苏轼豁达豪放的性格与超逸的文才很得吴复古赏识,而吴复古刚直脱俗的性格与道德文章更使苏轼折服。苏轼曾把吴复古告诫他的养生之法素笔抄下,引为座右铭,这就是有名的《问养生》法帖。世传东坡善养生之法,就颇受这位良师益友的影响。

宋元丰年间,苏轼贬黄州(现今湖北省黄冈市),在东坡山地种茶,此为他自号“东坡居士”之由来。吴复古不远千里前去探访,苏轼深受感动,亲自上山采摘露芽汲泉烹茶,款待来自远方的故友。他俩对坐品茶,促膝谈心,共同进入汤瓯境界。

好茶亦关缘分,投缘的茶友有机会在一起品茶,分开了也不忘寄茶以表达情意。吴复古从黄州返回潮州后,便给苏轼寄赠建茶。苏轼接到吴复古的礼物,即复信致谢。他在《与子野书》中说:“寄惠建茗数品,皆佳绝。彼士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惭悚!”吴复古知苏轼爱饮建茶,在择茶上颇费一番苦心。建茶即产于福建建安的建溪茶,宋代茶品,建安所产,超群绝伦,独冠天下。苏轼曾有“建溪春色占先魁”的咏赞,称建茶为“瑞草魁”。后人称“宋人最重建州茶”。吴复古寄赠建茶,属绝佳精品,在福建产地也不易得到。虽数量不多,却是“精茶数品,叶叶关情”!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苏东坡被贬惠州,专程经潮州拜晤吴复古。老友重逢,分外高兴。苏东坡欣然命笔,作《远游庵铭并序》以赠吴复古。至今麻田山仍保存有苏东坡当年的墨迹。

绍圣四年,苏东坡再次被贬海南,在琼州(今儋县)期间,曾多次向吴复古表达敬意。到了元符三年(1100年)底,苏东坡遇赦北归。97岁高龄的吴复古感念老友情长,执意为之送行,来到清远。因天气寒冷,老迈之人不禁其寒,染病不起。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四月十三日,不幸病逝于归途。东坡在真州惊闻噩耗,万分伤感,写下了《哭子野》的祭文。

◎故事感悟

苏东坡与吴复古虽然对待现实的态度不同——苏轼是面对现实,不怕磨难,积极向上,而吴复古的思想较为消极——但他们之间“寄茶品茗”的友谊却成了千古佳话。

◎史海撷英

苏轼修堤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期间,曾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了杭州苏堤。杭州人民为了纪念苏轼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其命名为“苏堤”。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约3公里,为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亮丽的风景线。南宋时期,苏堤春晓曾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苏堤又被称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

◎文苑拾萃

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的茶历史十分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更是竞相争艳。而中国名茶更是浩如烟海的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同时,中国名茶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根据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的评比会所评选,中国的十大名茶分别为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和祁门红茶。

以戏剧知朋友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田汉(1898—1968年),原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是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田汉多才多艺,著作等身。他早年留学日本,20世纪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

田汉与周信芳都是我国剧坛的一代宗师,两人交往密切,友谊深厚,在戏剧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田汉18岁去日本求学,途经上海观看了周信芳的京剧艺术。1923年秋,两人相见,一见如故。周信芳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今天我们能一见如故,明天就以兄弟相称吧。”

从此,两人交往甚密,一起切磋戏剧曲目。

1928年,田汉创办了南国艺术学院,不久受挫停办,转而集中力量创办南国剧社。剧场难借,又没戏台,在周信芳的全力支持下,公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1930年,田汉改编的《卡门》被国民党当局禁演,田汉遭搜捕。由于鲁迅先生的及时警告,田汉转移,悄悄来找正在演出的周信芳。周信芳给田汉改了装,又拿出钱给田汉,然后设法将其送到日租界的一位朋友家里,田汉才免遭拘捕。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周信芳、田汉等人冒着敌人的轰炸,在上海为不做亡国奴而奋勇斗争!

1948年,田汉离开上海,进入解放区。

田汉与周信芳再次见面,已是新中国诞生前夕。1949年6月,周信芳被选为全国第一届文代会的代表赴京开会。在灿烂阳光下战友重逢,感慨万千。此后,田汉在北京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历任文联常委,文化部艺术局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周信芳还是在上海从事戏剧活动,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剧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京剧院院长。虽然他们远隔两地,却仍在同一条战线上工作。两人南来北往,凡相聚必作长谈,分别时又总依依送行,友情与日俱增。

1961年2月,文化部隆重举行周信芳演剧生活60周年纪念活动。田汉到会作了题为《向周信芳同志的战斗精神学习》的讲话,高度赞扬了周信芳的战斗精神、革命热情以及对京剧艺术的贡献,称他为“战斗的表演艺术家”。

在纪念活动中,周信芳先后在北京、上海演出了《打渔杀家》、《乌龙院》等拿手好戏。田汉欣然命笔,赠诗四首,其中两首为:

其一

喜为人间吐不平,早年英锐已知名。

曾因王莽诛民贼,亦借陈东励学生。

手创移风肝胆壮,扶持南国意图新。

登场犹忆鱼龙会,武二刀光一座惊。

其二

六十年来磨一剑,精光真使金石开。

由它眼弱和头白,唱通山陬与海隈。

万死不辞尊信国,千山所指骂王魁。

乾坤依旧争邪正,珍重先生起怒雷。

诗中巧妙地列举了周信芳各个时期编演的剧目《王莽篡位》、《徽钦二帝》、《文天祥》、《义责王魁》等,称赞周信芳正是通过这战斗的历程,实现了自己的非凡理想。

20世纪60年代的第一年,田汉因工作到上海。正逢农历除夕,周信芳的夫人到海外探亲去了,家里只有周信芳一人。田汉怕老友孤寂,除夕之夜特地来周家陪伴。两人通宵畅谈,直到次日凌晨,大年初一的爆竹响起时,他们的谈话还没有结束,数十年的友情真比流水还长。

◎故事感悟

周信芳与田汉这两位戏剧名人,为中国的新剧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也被传为剧坛佳话!

◎史海撷英

南国社

南国社是1927年冬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文艺团体,领导人是田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