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言:慎于言语
9457600000007

第7章 语言可以安身立命(5)

在场看热闹的大臣,在由衷赞叹之余,都为王僧虔暗暗捏一把汗。难道他不知道对手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吗?赢了皇帝,这还了得!这王僧虔也太不明事理了!字写完后,萧道成问王僧虔:“你看我们谁是第一名?”王僧虔仔细看了齐高帝的字,回答说:“臣第一,陛下也是第一。”萧道成笑了,说:“两个人都得第一,世间哪有这种道理?我倒想听听你的解释。”王僧虔从容回答说:“世间本来就没有天子屈尊与臣子比赛的啊!臣说陛下第一,是针对其他帝王而言的;说小臣第一,是针对历朝大臣而言的。”

萧道成听后,哈哈大笑,说:“你真会说话:若是我处在你的地位,就这样说:‘臣正楷第一,草书第二;陛下草书第三,而正楷第二;陛下没有第一,臣没有第三。”

王僧虔回答道:“陛下虽善于词令,但还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天下的真理,就是圣人孔老夫子也是改变不了的啊!”

◎故事感悟

伊朗诗人萨迪的《蔷薇园》里有一句:息事宁人的谎言,胜过搬弄是非的真话。说真话确实不易,有时真话于人于己都会产生伤害,这时善意的谎言就会被原谅。故事中王僧虔说话的艺术比“善意的谎言”更高一筹,在承认自己的同时还没有得罪皇帝。在一些特殊场合,为人处世需要这种语言技巧,王僧虔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借鉴。

◎史海撷英

王氏家族的书法

两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中擅长书法的人很多,其中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的王氏家族更是家学醇厚,造就出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名家。先是王羲之和他的父子妻媳、叔伯兄弟,以书法艺术在两晋享有盛名,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王家军”,雄视当时的书法圣坛。此后,王氏家族人才辈出,源源不断。如果说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两晋时期“王家军”的杰出代表,那么,王僧虔就是南朝“王家军”中有代表性的后起之秀。

王僧虔是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父亲王县首也是刘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受家学的影响,王僧虔从小就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后来经过苦学勤练,经年累月,少年时代的王僧虔就以一手漂亮的隶体字征服了周围许多人。

据说,有一次,宋文帝刘义隆目睹了王僧虔在白扇上题字的情景后,由衷地赞叹说:“王僧虔的字不仅在形象上比王献之的漂亮,在气势、骨力上也要高出一筹。”从此,王僧虔更是声名大振。

青壮年时期,王僧虔更是名闻远近,深受爱好书法的宋孝武帝刘骏和齐高帝萧道成的赏识和器重。

◎文苑拾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成为楷书,使得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

楷书又被称为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也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了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都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晋时,人们在生活处事上都倡导“雅量”、“品目”,在艺术上则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所以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而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再加上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的烘托,南派的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行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为“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和《中秋帖》。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北碑南帖的时代。北朝的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也是多姿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的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其差异之处。

李泌一联显雄才

◎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韩愈

李泌(722—789年),字长源,唐陕西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德宗时,官至宰相,封邺县侯,世人因称李邺侯。他是南岳第一个钦赐的隐士。肃宗为他在南岳烟霞峰下兜率寺侧建房,名之为“端居室”,后人称之为“邺侯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书院。著有《养和篇》和《明心论》。“尤工于诗”,如《复明堂》、《九鼎议》(一说二者为一篇)、《建宁王挽歌词》、《八公诗》等。精于书法,至今福严寺侧石壁上,尚有石刻“极高明”三个大字,传为李泌山中读书时手书,此处因名“高明台”。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京都长安诏令选试天下神童,其中一个9岁童员名列第一。玄宗亲自召见这个名叫员椒的童员,问他:“天下还有没有胜过你的才童?”员淑当即推荐了他7岁的表弟李泌,对皇上说:“我表弟李泌这次没有来应选,他的才学胜我几倍!”于是,唐玄宗便派人将李泌接来。

李泌进宫面圣的时候,恰巧唐玄宗与中书令张说下象棋。玄宗见泌长得天真活泼,便使张说以“棋”为题,吟一上联属对:

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7岁的李泌初次进宫,面对当朝君臣,面无惧色,略作推敲,即行对出: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才,静若得意。

唐玄宗与张说听罢,惊喜之至,认为李泌下联胜过上联。上联专论棋,而下联寓从政哲理。小小年纪,就显示出雄奇的韬略!

唐玄宗当面谕示道:“尔尚年稚,未能擢拔,回家后要努力求学,成年后再行录用。”又指示其父,加强教育,培植栋梁才。

后来李泌被擢用,初为皇太子供奉官,历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官至宰相,为皇朝所器重,封邺侯。

◎故事感悟

一个7岁的孩童在皇帝面前不紧张已实属不易,更何况能迅速对出寓意从政哲理的妙对,使自己得到赏识,进而仕途一帆风顺。我们不仅佩服李泌的天资聪颖,更要从中学到那种喜爱读书的精神。这样才能增加知识量,面对别人才能敏言敏行;胸中有墨,才能妙语生花。

◎史海撷英

李泌的政治才能

在封建社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决定着这个集团的成败存亡。

唐肃宗即位后,打算任用英武多才的建宁王李谈为兵马元帅,而李泌却力争,认为应由其兄太子李豫(即代宗)担任此职。因为太子是虚名,元帅有实权,二者分离必然会导致政权的分裂。肃宗听取了李泌的建议。

后来,李谈遭谗被杀后,李泌又劝唐代宗追封他为帝。当时,肃宗上奏避难蜀地的玄宗,表示自己愿意再回东宫当太子,而李泌却断言玄宗不会再回来了。肃宗便问李沁该怎么办时,“泌乃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恋晨昏,请促还以就孝养”。

唐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后,果然说:“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东矣。”直到接到第二本奏章,这才高高兴兴地回去当了“天子父”。因为玄宗知道,即便是儿子真心让位,那些功臣也是不会愿意的,权力交接的结果很可能会引起另一场动乱,更何况自己已经老了。可以说,李泌是洞察了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人物的心理,从而做出相应的恰当安排。

◎文苑拾萃

邺侯书院

邺侯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镇延寿村的南烟霞峰,又称为“明道山房”、“端居室”,是为了纪念唐代宰相李泌而建立的。

现存的邺侯书院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邑人陈治与集贤书院山长戴心葵所建的,民国年间及新中国建立后均有修葺。

邺侯书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单体石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无梁架,庑殿顶,盖黄色琉璃瓦。门上嵌汉白玉横额,阴刻隶书“邺侯书院”;门前石柱刻联“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云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

明代联宗数解缙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况《荀子》

解缙(1369—1415年),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明成祖时,解缙与黄淮、杨士奇等人入直文渊阁,进翰林学士,参与机务,奉诏主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1407年)告成,晋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一时诏令制作,皆出其手。因立太子事,为汉王高煦所恶谗,永乐五年(1407年)以“洩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贬为广西参议,又为李至刚所构陷,改贬交趾。永乐八年(1410年),因私见太子,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下狱五年。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于是纪纲用酒将他灌醉,全身赤裸,冻死于雪地。

解缙早慧而富有才智,3岁识字,5岁能文,7岁会吟诗联对,时人称为神童。由于早慧,舌伶口俐,长于急辩和应对,号称“对联大师”。

解缙从小敏于应对,一时远近传闻。附近一位秀才知道了,很不服气,多次出联刁难,但这秀才并无多少真才实学。几个回合之后,解缙便看穿了他。为压压他的狂傲之气,送了他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妙联像匕首一样,击中老秀才的要害,老秀才不得不退避三舍。

解缙此联,全联用主谓词组,句式灵活,毫无虚词赘字,形象而又一针见血。

有一天,解缙上学,见路旁野花鲜艳,随手摘了一把,放在案头玩赏。猛见老师上课来了,急将花束插入袖内,哪知早被老师窥见,踱步解缙案前,严肃责问道:“小子暗藏春色。”

解缙知道违犯了教规,眼睛盯着戒尺,礼貌地回老师道:“大人明察秋毫。”

老师又以规导的口气说:少壮不努力。解缙马上以自责的口吻回道:老大徒伤悲。老师这才谆谆教导他说:开卷有益。解缙诚恳地答谢老师的教诲说:温故知新。一问一答,使老师转怒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