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信:贞信不渝
9456700000019

第19章 信道而行(4)

这一天,母亲庄碧琴把李嘉诚叫到身边,对他说:“儿啊,给妈妈泡一道功夫茶。”李嘉诚用地道的凤凰茶给妈妈泡了一道潮州功夫茶。

庄碧琴吩咐李嘉诚坐下来,品了几口茶后,就问李嘉诚:“你认识老家开元寺法号叫元寂的那个主持么?”未等李嘉诚回答,庄碧琴继续说,“元寂年事已高,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候选人呢,是他的两个徒弟,一个法号叫一寂,另一个法号叫二寂。”李嘉诚静静地听着母亲说,并不插话,只是给母亲满上一杯功夫茶。

庄碧琴呷了一口功夫茶,又接着说,“这一天,元寂把这两个徒弟都叫到自己跟前,说:‘我现在给你们两个人每人一袋稻谷,明年秋天以谷为答卷,谁收获的谷子多,谁就是我的接班人。’第二年秋天到了,一寂挑来了满满的一担谷子,二寂却两手空空。元寂却当众宣布由二寂来担任接班人。”

这时,李嘉诚打断了母亲的话:“不是说好谁收获的谷子多,就选谁当接班人么?”

庄碧琴笑了笑,说:“是的。一寂听了,也很不服气地说:‘分明是我收获了一担谷子,二寂颗粒无收,怎么能够让他担任主持呢?’元寂微微一笑,高声地对众人说:‘因为我给一寂和二寂的谷子都是用滚水煮熟的,是不可能种出来谷子的。显然,二寂是诚实的,理应由他来当主持。’于是,众人悦服。”

说到这里,庄碧琴忽然话锋一转,说:“经商就如同做人一样,应该诚信当头,这样就会无危而不克了。”

李嘉诚听罢母亲的话,深有感悟。从此以后,李嘉诚将讲诚信放在经商首位。不久后,李嘉诚的诚信打动了银行、供货商和员工,工厂的形势也因之好转,危机成就了商机。李嘉诚从此在商界上站稳了脚跟。

◎故事感悟

李嘉诚用诚信打动了他周围的人,可以说是诚信带给了李嘉诚事业上的成就。其实,诚信不止会在商业活动中为我们带来利益,在人生的旅途中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史海撷英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俗称九七回归,有时称为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内地则常称为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是指1997年7月1日(英国租借香港新界99年的期限届满之时),英国将香港的治权理交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历史事件。同时,香港的华人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并恢复其中国人的身份。

◎文苑拾萃

李嘉诚基金会

李嘉诚基金会是经香港认可的慈善机构,1980年由香港富商李嘉诚创办,以更有系统地资助香港及世界各地的慈善服务。

李嘉诚少年时期曾历经忧患,不到15岁就不得不辍学而到社会上谋生存,因而也深深地体会健康和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对无助的人给予帮助,是世上最有意义的事情。而教育和医疗更是一个国家的富强之本,李嘉诚认为,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是有限的,唯有事业成功,才能对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随着事业进展,李嘉诚也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积极支持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教育医疗事业。

1980年,李嘉诚投资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开始致力于参与公益事业,并透过资助能提升社会能力的项目,达到基金会的两大目标:推动建立“奉献文化”及培养创新、承担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李嘉诚基金会及由李嘉诚成立的其他慈善基金,对教育、医疗、文化及公益事业支持的款额已逾87亿港元之多。此外,李嘉诚还推动旗下企业的集团积极捐资及参与各种社会公益项目,以求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金字御号,慎终如始

◎做生意三件宝,人好货好信誉好。——谚语

北京同仁堂药店是一家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的企业。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同仁堂几乎已经成为中医中药的代名词。

同仁堂还有乐家老铺的别称,是中国近代商业企业中采取自东自掌经营方式的一个典型。乐家的祖先是浙江人,明代永乐年间迁入北京,以行医卖药为生。到了清代,乐家的乐显扬进入太医院任职,其子乐梧冈继承祖业,在前门外的大栅栏开设了同仁堂药店。

由于同仁堂药店的名气大、药效好,药品质量也很可靠,因此大约到了雍正年间,同仁堂就得到了供奉皇宫的御药房的专利,由此便开始享有许多特权,清政府甚至还屡次调拨官银支持同仁堂的经营。慈禧当政以后,同仁堂又开始供应成药。

在封建社会,自己的产品能够供奉御用,对于经营者来说,就像是一块市场营销的金字招牌。尤其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如果能用上皇宫大内御用的物品,那简直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因此,“御用”二字在近代中国简直就是一张畅销通行证,对一个企业来说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也正是凭着这份名声,同仁堂在经营中得到的待遇也是与众不同的。比如购进药材,靠着自己的信誉与名声,同仁堂可以先挑货、先用货,而后付款。在每年的药市,同行也都唯同仁堂马首是瞻,根据同仁堂的用货情况来决定自己的进货种类与数量。

同仁堂之所以能出名,其产品能被指定为御用,并不是一种幸运或偶然,而是乐家几代人追求高品质、好信誉,并全力维护自有品牌的结果。同仁堂的创始人和接续的经营者,为了自家的产品能够做得精工细做,特立下经典训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作为治病救人的药品,乐家对此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平日汲汲济世,兢兢小心”,任何偷工减料的行为都被视为不能容忍的行为。除恪守古训外,同仁堂还树立了“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这些行为和做法都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差错,同仁堂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甚至不用学徒,以防徒工因经验不足而造成闪失。也正因为这种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才让同仁堂生产出了令人信服的优质药品,从而长期地稳坐京城国药业的第一把交椅。

当时,北京人对同仁堂药品的赞誉是相当高的:

都门药铺属同仁,丸散人人道逼真;

纵有岐黄难别味,笑他若个术通神。

同仁堂一向都以丸散膏丹著称于世,它所生产的一大批中成药也是驰名中外,其疗效自然也为世人所肯定。其实,同仁堂曾有高达1170种配方的中成药,但最终经过逐步筛选、淘汰和归类改进后,仅留下了400多种疗效较高的成药。

同仁堂的金字招牌也是来之不易的。在300年的发展过程中,同仁堂同样历尽风雨。在乾隆年间,乐家曾丧失过对同仁堂的经营权。对于乐家经营的这块金字招牌,就连清皇室也不愿其倒掉,但在乐礼掌管同仁堂期间,由于经营不善,同仁堂曾负债累累,“以致铺务难支”。面对同仁堂的这种境况,清皇室不仅出资资助了同仁堂的经营,还派官员“弹压一应私债,不得搅扰”,对同仁堂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岂料生意还没等见到起色,乐礼就病故了,不久同仁堂又惨罹火灾,家产荡然,继任经营的长子也随之而亡。接连受到天灾、人祸的打击,乐家也已无力继续经营同仁堂,只好招商承办。

当时的同仁堂已经只剩一片废墟了,然而承办招商的张世基却愿意出巨资重开同仁堂,这全在于同仁堂还有一项最大的资产,那就是它的金字招牌。

作为一个精明的经营者,张世基清楚地看到这块金字招牌中所蕴涵的价值。因此,在他主持经营期间,一秉同仁堂的经营本色,也特别重视维护这块金字招牌。其后,同仁堂的经营权也几次易手,但利益所系,每个经营者无不将这金字招牌视为经营之本而加以精心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