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贤:举贤惜才
9455700000016

第16章 明者尚贤(9)

虞世南为秦王府记室,与房玄龄共同处理文字事务,李世民评价他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辞,五是书翰。

薛收12岁就能写文章,为秦王府主簿,李世民征讨时的布告、檄文,许多都出自他的手。

薛元敬有文才,小时和他叔父薛收、薛德音齐名,被当时人称为“河东三凤”。

孔颖达8岁上学,一天就能背诵书1000句,对《左传》、《尚书》、《易经》、《诗经》、《礼记》都很精通,又擅长注释古典经传。他曾登门向同郡著名学者刘焯求教,开始,刘焯态度冷淡。可是当孔颖达谈了许多问题以后,知道他是有识之士,就热情挽留。其他各人也都有杰出的才华。

18学士分三班轮流在馆内值日,专等李世民每天处理公务后到馆里来探讨问题。他们讨论的内容很广泛,经、史、文学、治国之道,无所不包,常常是深夜才睡。李世民给学士们安排了丰盛的饭菜,待遇优厚,让他们专心致志,把自己的才学尽量发挥出来。通过讨论,李世民从学士们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对他以后掌握统治权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在他当皇帝的前夕,命令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了像,挂在馆里,并让褚亮为每一个学士写了赞语,颂扬他们的品德和功绩。这样做很得人心,争取了他们为他效力。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时,中央政权的基础还不十分稳固。他在下大力气稳定局势的同时,又着手整顿其父李渊在位时的宰相班子,以知人善任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了以自己为核心的领导集团。这个班子汇集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在政治上呈现出明显的朝气和进取精神。

为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李世民把选贤任能作为一条主要治国措施。贞观初年的官吏,大多是跟随李渊、李世民父子攻伐四方、统一天下的功臣,他们虽能为李氏王朝骑马打天下,但治国经验不足,因此,李世民努力做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不计个人恩怨和私利,任人唯贤,不论远近亲疏。他手下的文武大臣有隋朝旧臣李纲、封伦,有来自农民起义军的徐世、秦琼、程知节等,而魏征原来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李世民有一句话,叫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可以说是他用人方针的生动概括。

李世民任用马周,就是他慧眼识英才的一个典型事例。马周从小孤贫,但特别爱学习,对《诗经》和《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很有研究。李渊没有重用他,他就在中郎将常何的家里当门客。贞观三年,李世民命令文武百官人人都要写一个报告,评论朝廷的工作。常何本是武人,不大关心政事,因此提不出恰当的意见。马周帮他起草了一份报告,列举了二十几件事,有批评,有建议,都说得恰到好处。李世民很感兴趣,问常何是不是他自己写的,常何如实地说:“不是臣下自己写的,这是家客马周起草的。”

李世民当天下午就召见了马周。因为马周行动迟缓,李世民急于要见,竟四次派人催促。当他和马周交谈之后,发现马周确实是个奇才,就让他在门下省任职。

经过三年考核,马周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马周办的每一件事,李世民都很满意。他赞扬常何发现了一个人才,特地奖给他帛300匹。马周多次上书,评论政事,反映民情,提出建议,李世民都很重视,多数建议都予以采纳。马周既在朝廷当中书令(宰相),又在东宫任太子右庶子,身兼两官职务,处事精密,都干得出色。可惜他死得太早,只活到48岁。失去了这个能臣,李世民大为悲痛,为他举行哀悼,并让他陪葬在昭陵。这是帝王对大臣的最高待遇,意思是死后君臣也要在一起。

李世民为更大范围地甄选人才,为自己所用,他设立了“弘文馆”,以管理学校,著书立说,培养选拔人才。李世民还亲自视察国子监和太学,增筑学舍,增加学员。此外,唐太宗还沿用了隋炀帝所制定的科举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设立许多考试科目,进士科是其中最重要的科目。这些措施的施行,促进了文化和吏治的发展,选拔出了很多有用的人才。

李世民选拔人才总是出于公心,尽量不受私人感情影响。有一次,宰相房玄龄向李世民反映了一个情况,说当年秦王府的旧人有一些没有得到提拔,他们在下面有怨言。李世民解释说:“当皇帝的一定要至公,这样才能使天下人信服。我和大家的衣食都是百姓供给的,对他们可不能忘记。我们设立各种官职,目的是为了百姓,选用人时就要看能不能为百姓办事,绝不能因为是旧人、熟人就优先选用。要知道,许多新人常常是很有才干的,旧人也有不好的。有怨言就选用,不分好坏优劣,这绝不是一种正确的用人标准。”

有一个人叫庞相寿,在濮阳当刺史,因为贪污被免职。他说自己曾在秦王府待过,希望李世民手下留情。李世民有怜悯的意思,想恢复他的官职,魏征坚决反对。他说:“秦王左右的人,很多都在朝廷或地方任职。这些人办了坏事能得到宽恕,那么正直的人就该寒心了。”李世民听从了魏征的正确意见,对庞相寿说:“我过去是秦王,一府之主。现在是一国之主,应为天下着想。我不敢违背大臣们的意见。”李世民给了他一些绸缎,打发他回了家乡。

由于李世民始终注意求贤纳才、知人善任,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整个朝廷人才济济,群贤荟萃。这些谋臣猛将、文人学士都为他大治天下出谋划策,为开创著名的“贞观之治”贡献了自己的才干。

在大力选拔人才的同时,李世民还进行了法制的改革和建设,采取了慎刑宽法和严格加强法制的措施。他亲自选拔了一批正直无私、断狱公平的人担任法官,并亲自检查法官对案件的处理情况,以保证法律的正确贯彻执行。

李世民在众多人才的辅佐下,很快稳定了国家局势,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的积极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贞观初年,中原一带还是“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到贞观中期,中原出现了牛马遍野、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升平景象,成为太平盛世。由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唐朝的国力日益强盛,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故事感悟

李世民为唐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兴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不仅因为他个人杰出的才能,更在于他团结在身边的一大批杰出的治国人才。李世民大力发掘、培养人才,爱才、惜才,并做到了放心大胆地使用人才。君明臣贤,他们共同创造了一段辉煌的盛世文明。

◎史海撷英

唐太宗恩马周

贞观二十二年(649年),宰相马周因为受到唐太宗的重用,一直为国事操劳,不幸积劳成疾,最后竟然一病不起。唐太宗见马周病倒了,便派当时医术最好的名医给马周医病,并且亲自为马周煎药,命皇太子李治以弟子礼去看望马周,希望他能早日康复。马周也想继续为大唐的发展壮大再多操劳几年,可惜他的身体已经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最终因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去世时只有48岁。

马周在临终之前,命家人将他这十几年给皇帝上的奏折统统烧掉,并说:春秋战国时的管仲和晏子因经常数落国君的错误而出名,我不想做这样的人。马周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规格很高的国葬,并特别允许马周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皇陵中。

◎文苑拾萃

《马周谏言》节选

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岂无僻王,赖前然哲以免尔!自魏、晋已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

唐玄宗放心用姚崇

◎任贤勿猜,可以兴矣。——《旧唐书》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又称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玄宗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但在其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终于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逐渐衰落下去。

李隆基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其父唐睿宗软弱无能,太平公主干预朝政。宰相姚崇与宋璟等建议皇帝把公主迁到东都洛阳,把诸亲王分派到各地做刺史,这样可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睿宗居然把这话告诉了太平公主,公主大怒,上疏说姚崇离间宗室,请求加罪。姚崇被贬为申州刺史,后来转为同州刺史(今属陕西)。

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他亲政后,亲自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新丰镇)讲武。按照惯例,天子行幸到某地,方圆300里范围的地方官都要拜见陪同。姚崇到时,玄宗正在渭水边打猎,立即召见了他。

玄宗说:“公懂得打猎吗?”

姚崇回答说:“少年时学习过。20岁时,我在广成泽成天以唤鹰逐兽为业,贤人张景藏说我会当皇帝的辅佐之臣,让我不要自甘堕落,所以我才发奋读书。年轻时既然做过猎手,老来自然还会。”

玄宗很高兴,便与他一起驰逐打猎,姚崇的表现深得玄宗满意。打完猎,玄宗就向姚崇询问天下大事,他们越谈越投机,忘记了疲劳。最后,玄宗说:“卿应当做宰相辅佐朕。”

姚崇知道玄宗确实有心励精图治,就先故意设置困难使他决心更坚定。他假装不谢玄宗,玄宗就责怪他。姚崇跪地奏道:“臣愿意上奏几件事,陛下如若认为行不通,臣请辞谢不做宰相。”

玄宗说:“请你说给朕听。”

姚崇说:“垂拱(685—688年)年间以来,一直用严刑峻法,臣请求皇上行仁恕之道,可以吗?朝廷在青海损兵折将,还不思悔,臣请求暂时不要对边疆用兵,可以吗?佞臣亲信触犯法律,都因皇上宠爱而未受惩治,臣请求法治从陛下身边开始实行,可以吗?后妃临朝,国家言路被宦官把持,臣请求不要让宦官干预政治,可以吗?各地拿贡赋讨好上司,公卿大臣纳贿成风,臣请在租赋之外杜绝这些,可以吗?外戚贵族轮流任职,致使朝臣班序混杂,臣请不得任用外戚官属为台省之官,可以吗?先朝皇上对大臣亵狎无礼,君臣界限不严,臣请求陛下对臣子按礼数接待,可以吗?”

玄宗听后,知道姚崇确实是出于一片公心,深受感动,说:“当然可以,朕能实行。”姚崇叩首称谢。第二天,玄宗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迁紫微令。

玄宗自此一直十分器重姚崇。姚崇曾经在皇帝面前汇报所任命的部属吏官,玄宗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不说一句话。姚崇很害怕,再三进言,皇帝始终不回答。姚崇退朝后,宦官高力士说:“皇帝刚刚即位,应该与大臣裁决是非。今天姚崇所说,陛下一直不回答,并不是虚怀纳谏的样子。”玄宗说:“我任姚崇以大政,大事我才与他裁决。至于任用郎吏这样的小事,姚崇完全可以自决,还用麻烦我吗?”姚崇知道后就心安了。从此,姚崇进用贤良,退黜奸愚,天下大治。

◎故事感悟

李隆基即位之初,下决心励精图治,为此意欲提拔贤才姚崇为宰相。姚崇一心为公,提出几件利国利民的事作为自己任相的先决条件。君臣二人均以大局为重,合力为国,开创了唐朝的又一个盛世。君主识才、爱才,放心任用贤才,臣下公忠为国,必能迎来国家的兴盛。

◎史海撷英

李隆基诛杀韦后

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即位。中宗软弱无能,朝政大权落入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等人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崇俊被杀。韦皇后想效仿武则天的做法,自己做皇帝,因此便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行为也不加制止,甚至大加纵容。

710年,中宗暴死,此时,一直静观其变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抢先发动了兵变,率领御林军万余人攻占了皇宫,将韦皇后一派全部消灭。随后,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而被立为太子。

◎文苑拾萃

忆昔(其二)

(唐)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忽必烈尚贤理中原

◎为高居者,当以恭贤、敬贤省之。——格言

忽必烈,即元世祖(1215—1294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宪宗)弟,蒙古族,名字全称孛儿只斤·忽必烈,讳名呼必赉,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总第四子)。忽必烈是元朝的创始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1260—1294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