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顺:顺其自然
9455300000014

第14章 治理自然环境(8)

到了宋朝时期,宋徽宗赵佶在首都汴梁(今开封)城东北建了寿山艮狱,也是个大苑,周十余里,引景龙江水,掘成大方沼、凤池、雁池三大水面,苑内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松林、竹林、梅林面积都很大,被称为“药寮”的专门种植园栽植有参、术、杞、菊等药用植物;西庄则种了庄稼,好像是示范田,有禾、麻、菽、麦;方沼、凤池、雁池中为蒲、菰、荇、蕖、芰、菱等水生植物;果园中还引种了橙、柑、柚、桧、荔枝、槟榔等亚热带或暖温带植物,足见当时植物引种和移植技术相当高明。

在寿山艮狱中,所养的鸟兽也很多。在金兵第二次围攻汴京时,围了很长时间。宋钦宗下令把10万只山禽水鸟尽扔到汴河中去,它们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又把狱中的房子拆了当薪柴,把山上的石头凿下来作炮弹,砍掉竹子作篦篱。另外,还抓了大鹿数千头,全部杀掉,以犒劳保卫汴京的士兵们。这样一来,这座巨大的动植物园,终于在金人的铁蹄面前毁灭了。

宋代时期的私园也很多,以西京洛阳为最盛。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记述了洛阳的十九个名园,属于私人花园的有天王院花园、归仁园、李氏仁丰园,多栽牡丹、芍药等名贵花木。归仁园占地三十多亩,植牡丹数十万株,不少私园也植有李、桃、杏、竹、菊、莲等。属于别墅式的名园有董氏西苑、丛春园、东园等。

明代时期,在元代的基础上增建了西苑,形成北京今日的北、中、南三个海子。北京郊区还有南苍、北苍。明代京郊苑地,东至白河,西至西山,南至武清,北至居庸关,西南至浑河,四署都有提督、内臣守护等。这些人为非作歹,扰民害民,民怨极大。

明代时期的私园仅北京就有二十余处,比如现在清华大学所在的清华园、北京大学所在的勺园等等。江南有名的私园则有无锡寄畅园,苏州留园、拙政园,上海的豫园,南京的瞻园等。

清代苑囿园池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历史上任何朝代所不及。京郊三山五园(万寿山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圆明园、畅春园)驰名中外。可惜的是,圆明园、静宜园及颐和园的一部分后来遭到了帝国主义的破坏,只存遗迹。

康熙帝于1703年开始兴建热河行宫,即今天所谓的“承德避暑山庄”,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方成,占地四千八百多亩,五分之四为山地。山庄内不仅有山水楼台亭榭,还大面积栽植油松、梨、榆,形如林海,也保存了天然植被。

在今河北北部的木兰围场,元代以来就辟为狩猎场所,清代将此方圆千里的青山圈栏起来,并专门派人看守,从此这里就成了一个很大的“保护区”,康熙、雍正每年秋季都要到此狩猎,这样,这里的森林及其他植物与动物就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然而咸丰以后,便废除了“秋狝”,光绪末年又复开围、垦荒、樵采,放牧与火灾使这里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才获得新生。

3000多年来,中国的苑囿园池由单一的养殖、种植园发展为由人工增设构筑物并广为罗致奇异珍贵动植物,并与宫室结合,与生产结合(如药材、果蔬等),与艺术相结合,逐渐走向规模宏大、构筑精巧、内容丰富的成熟阶段。

◎故事感悟

古代苑囿对收集、栽培或养殖中国以至世界其他地区的名贵动植物,保护珍异的花木鸟兽鱼虫,都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今天,苑囿园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对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苑囿园池,应当很好地保护和研究,这对我们建设现在的自然保护区,保存遗传资源的动、植物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史海撷英

圆明园被抢烧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在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了圆明园。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在闯入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英法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军官和士兵们都开始成群结伙地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由于园中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了景泰蓝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饱,有的则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向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

侵略者们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在圆明园内,有几间房子放满了绸缎服装,结果衣服都被侵略者们从箱子拖出来,扔得到处都是,人一走进屋里,几乎都可以遮没膝盖。工兵们还带着大斧,把园内的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还打碎了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都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10月9日,侵略者暂时撤离了圆明园。此时这座原本秀丽的园林,已经被毁坏得面目全非了。

◎文苑拾萃

居庸关

(清)顾炎武

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悬。

终古戍兵烦下口,先朝陵寝托雄边。

车穿褊峡鸣禽里,烽点重岗落雁前。

燕代经过多感慨,不关游子思风烟。

极目危峦望入荒,浮云夕日遍山黄。

全收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

北守千官随土木,西来群盗失金汤。

空山向晚城先闭,寥落居人畏虎狼。

创造绿色的家园

◎环境,犹如我们的生命,一定要倍加呵护!——齐亮

如今,在甘肃省泾川县的山头上面,一望无尽的树木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林中,鸟声啁啾,树影郁郁,槐花飘香,沁人心脾。

几十年前,“黄土高坡”上的泾川县还是林木稀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地方。当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98.6%。用当地人的话说,是个连“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泾川人民用汗水将这方贫瘠的黄土地浇灌成了绿色家园,把这个“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打造成了“全省林果支柱产业十强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县”和“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如今的泾川县人工林保存面积已达69.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前的不足1%提高到现在的34.9%。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和荣誉,全部依赖于泾川30多万人民几十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的苦心。

泾川县某乡的坡头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黄土高原村庄。村里人祖祖辈辈都指望山坡上那几亩单薄的黄土地,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然而由于土地过于贫瘠,地里出产的粮食连口粮都不够,更指望不上能换些零花钱了。

1999年10月,退耕还林的消息一传过来,村里就闹开了锅。

村民本来就吃不饱,现在还要把这些“口粮田”用来种树,这理到哪里也讲不通呀!虽然说是给粮,可是这里的一亩地的收成最多才50多公斤粮,现在却说每亩补助粮食100公斤,哪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再说,地里要是先种上了树,万一到头来粮食一粒也拿不到,到时候怎么办?因此,村民们都不答应。

这可难坏了当时乡林业站的同志和坡头村的村支书。思来想去,干部们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做好思想工作。林业站的同志和村干部走家串户,讲解国家的退耕还林的政策,并且作出保证,打消大伙的疑虑。

第二步,村干部带头退地。支书先把自家该退的四亩坡耕地统统种上了槐树。

第三步,粮食先行发放。村上以村委会的名义,从银行贷了五万元的款,谁要是退地,就先给谁发每亩50公斤的小麦,给村民们先吃上一颗“定心丸”。

这三步棋一走,大部分村民开始退耕了。

到了秋季,国家承诺的补助粮拉到了村里,每亩地20元的补助款也拿到了手,村民们的疑虑一扫而光。原先的少数钉子户也动了起来,主动把自家的退耕田整好,挖好了树坑,生怕来年的退耕造林把自家漏掉。

树种上了,但新的难题又来了。乡亲们的口粮是有了,可耕地却少了,花钱问题怎么解决呢?怎样才能让村民们都富裕起来呢?

于是,乡林业站的同志和坡头村的村干部们又开始着手解决“来钱难”的问题。他们把当地的一些致富“能人”都召集在一起,大家一起商量,最后决定在山区的生态林业园区搞高效经济林果。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坡头村新栽了550亩红富士苹果树,果林总面积超过了1000亩。支书算了这样一笔账:处在盛果期的苹果年亩产2000公斤,保守一点,每公斤按1.6元算,那么每亩年收入将达3200元,去掉1000多元成本,净收入近2000元。

泾川县某乡长,在1998年到2000年任职期间,逢人就说退耕还林的好处,开会就讲退耕还林的政策。乡长自己也说:“谈到退耕还林,我的话是太多,也怨不得别人嫌我唠叨。可是话该讲还是得讲,而且要讲深讲透,要把‘退耕还林’讲到人们的心坎里去!”

村民们看到致富有望,个个都喜上眉梢。退耕还林工程也被称为一项货真价实的“民心工程”、“富民工程”。

泾川县的另一个乡是畜牧业大乡,人们一直靠放牧养畜维持生活。然而由于牛羊的践踏,该乡落下个“年年栽树不见树”的坏名声。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这个乡对退耕还林的山进行了封山护林。但由于执行的力度不够,牛羊还是经常进入造林区破坏树木。

这种情况让乡长忧心如焚,他果断地把各个封山护林区包给村干部,只要一有机会,他总要不厌其烦地讲一下退耕还林。

有一次,乡长无意中发现一群羊进入了一个封山造林区,他立刻把负责管护这个护林区的村支书等人叫到现场。但令村干部们始料未及的是,等待他们的并不是一顿臭骂,而是乡长的耐心教育。一番话下来,所有干部都心悦诚服,从此以后,这片林区再也没让乡长操心过。

就是凭着乡长苦口婆心地讲解和不遗余力地宣传,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当中,该乡的造林护林就一步一个新台阶,全乡六万多亩退耕地顺利地都种上了槐树,并且全部得到了有力的保护。

乡长还经过多方请教,帮助全乡畜牧大户搞设施养畜。仅该乡的唐家村二组就建立设施养畜点28处。当地的畜牧业不但没有因封山护林受影响,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该村致富的主要途径。从此,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催开了绿色的希望……

◎故事感悟

泾川县的退耕还林是成功的,在给人们带来丰盈收入的同时也有力地治理了自然资源。这个故事给我们深深的启示: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实施退耕还林不仅能够使贫穷、环境恶劣地区林业的生产力及社会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全国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