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师:尊师重教
9455000000008

第8章 尊敬老师(6)

苻坚(338—385年),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氐族人。苻雄之子,前秦开国君主苻洪之孙,苻健之侄。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族人。其祖先世代为西戎酋长。在后赵石虎进攻关中时,苻洪率族归服,并迁徙到现在的河北临漳一带。后又投靠东晋,被任为征北大将军,不久自称秦王。苻洪死后,其子苻健在351年入据关中,次年称帝,建都长安。苻健是苻坚的伯父。苻坚的父亲苻雄因辅佐长兄创业有功,被封为东海王。苻雄死后,苻坚袭爵。前期励精图治,基本统一北方,但在伐晋的“淝水之战”中大败,一蹶不振,后国破被杀。

十六国时期,有一位80岁的老妇人宋氏,被前秦统治者苻坚授以“宣文君”的封号,以表彰她立讲堂收生徒讲授《周官》的盛事。这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是不多见的。

宋氏出身于儒学世家,史书上说她“不知何郡人也”,但从她的活动事迹推断,可能是关中地区人。她幼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由父亲亲自抚养教育。她的“家世以儒学称”,是一个世代经学的家庭。宋氏稍长以后,父亲便给她讲授《周官》音义。这是宋家的传世之学。《周官》,或称为《周官经》,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是三礼之一,故又称为《周礼》,它主要记载周代的官制和礼仪制度。父亲对她说:“吾家世学《周官》,传业相继,此又周公所制,经纪典诰,百官品物,备于此矣。吾今无男可传,汝可受之,勿令绝世。”

原来在汉晋时期,儒家经典主要通过面传、口授而世代相传,有的经师在学校中传授子弟,子弟再传子弟,形成一个门派;有的经师子孙相承,形成一门家学。宋氏家族就以《周官》世代相传,成为自己的家学。在封建社会中,这种家学一般由男子继承,宋氏因为没有男嗣,只有孤女一人,所以父亲就把这门学问传给了她。宋氏的聪明才智一点也不比男孩子差,加以她非常勤奋刻苦,所以很好地继承了父辈的学问。

当时正值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展开了长期的混战,纷纷建立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就是在这种“天下丧乱”之中,宋氏仍然坚持学习,“讽诵不辍”。宋氏成人以后嫁给韦氏男子为妻,生下一子名韦逞。不久,韦氏一家便被后赵的“石季龙徙之于山东”。319年,羯族首领石勒在关东地区的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建立后赵,派其侄石季龙征伐四方。关中地区亦陷为赵境。石季龙曾不断把关中人民强迫迁往关东,其中以333年的一次规模最大,这年石季龙“徙雍、秦州华戍十余万户于关东”。韦氏一家大概就在这时被迁往关东的。这时她的父亲已经去世,父亲将祖传的《周官》和有关资料都交给了她,她视如珍宝,在迁徙途中与丈夫一起推着鹿车(一种人力推挽的小车)“背负父所授书”,格外精心地保护。好不容易来到冀州,投奔胶东富人程安寿家中,程安寿时时“养护”他们。

当时,韦逞的年纪还很小,宋氏白天外出樵采,晚上则亲自教韦逞读书,同时还不敢耽误纺织,里外操劳,十分辛苦。程安寿见此情景,不禁感叹道:“学家多士大夫,得无是乎!”由于宋氏长期的辛勤教导,韦逞终于“学成名立”,当了前秦苻坚的太常。

这时,氐族所建的前秦政权在首领苻坚的统治下统一了北方,冀州一带又成为前秦境土。苻坚虽是氐人,但他积极推行汉化政策,热心于办学校,兴教育。他即位后“立学校”,“广修学官”,“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并且“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每月一临太学,诸生竞劝焉”。不仅如此,他还很重视对宫女的教育,“课后宫,置典学,立内司,以授于掖庭”,甚至“选阉人及女隶有聪识者署博士以授经”,对于宦官和女奴也设博士给他们讲授儒家经典。

有一次,苻坚去太学考察,向博士官们了解儒家经典的讲授情况,谈话中了解到由于长期战乱,现在关于儒家礼乐方面的教学还存在一些缺陷,苻坚非常感叹。这时有个叫卢壶的博士对苻坚说:“废学既久,书传零落,比年缀撰,正经粗集,唯《周官礼注》未有其师。窃见太常韦逞母宋氏世学家女,传其父业,得《周官》音义,今年八十,视听无缺,自非此母无可以传授后生。”推荐韦逞母宋氏来主讲《周官》。苻坚听后,立即批准了卢壶的建议。

但是,当时关于男女界限的封建礼教还比较严格,还没有妇女在太学任教的先例。于是,苻坚下令就在宋氏的家中设立讲堂,设置120个生员的名额,由宋氏主讲《周官》,学生们“隔绛纱幔而受业”。为了表彰宋氏收徒授经的功劳,苻坚授以她“宣文君”的称号,并赐侍婢十人给她。由于宋氏的传授,使许多后生又继承了这门行将失传的绝学。“《周官》学复行于世,时称韦母宋氏焉”。

◎故事感悟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苻坚敢于打破常规,起用妇女为师,讲授儒家经典,使即将失传的绝学得以延续传播,对保护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胆识值得后人称道。而宋氏以八十高龄,毅然走上讲堂,将传世家学公之于众,使更多的后生掌握这门绝学,堪称“为人师表”,更值得后人效法和敬仰!

◎史海撷英

苻坚拒谏诤兵败淝水

苻坚年轻时,便志在统一天下。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地区,而且国富兵强,只剩下地处东南一角的东晋还没有征服,这让苻坚耿耿于怀。

建元十五年(379年),前秦攻克了东晋的襄阳,俘虏了守将朱序。苻坚认为,此时夺取东晋、统一天下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决定伐晋。

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与群臣商议伐晋之事,但大臣都表示反对,苻坚的弟弟苻融也不同意。

苻融认为,当时伐晋存在三个困难:一是从星象看,天意不顺;二是东晋上下安和,没有灾祸和挑衅行为,无隙可乘;三是我们多年征战,士卒疲惫,人民厌战,再说被征服的鲜卑、羌、羯等贵族也未诚心臣服。然而,苻坚根本听不进去。

这时,心怀叵测的前燕宗室将军幕容垂和羌帅贵族姚苌都希望苻坚伐晋失败,以便趁机恢复故国的统治,所以,他们竭力怂恿苻坚南伐,“圣心独断”。

于是,苻坚在君臣认识不一的情况下,于建元十九年(383年)五月下达了进攻东晋的命令,随后调集90多万兵力陆续向东晋进发。

当时在位的东晋孝武帝虽然昏庸,但其宰相谢安却是个很有才学的政治家。在前秦大军压境的境况下,东晋的内部矛盾得到了缓和,从而出现了上下齐心、同仇敌忾的局面。他们趁前秦大军尚未完成集结之际,主动在淝水决战。

在交战前,因苻坚急于求胜,在未经核实敌情、不明东晋意图的情况下,就盲目退军决战,结果中了东晋的圈套,一退而不可收拾,导致淝水惨败。不仅前锋统帅苻融被杀,苻坚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落荒而逃。

◎文苑拾萃

五胡十六国

西晋时期,在曹魏统一北方,进而晋武帝灭孙吴统一中国后,本可继续坚持秦汉统一的格局。然而,司马王朝走的却是门阀政体(指政权主要由少数几个高门显族的人物掌握)之路。这样一来,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逐渐动摇了晋王室的统治。

晋惠帝末年,八王之乱爆发,在其他外患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中原沦陷,边陲不保,群雄混战,生灵涂炭,司马王室被迫南迁。

而此时北方的黄河流域却成为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东晋灭亡,中原也没有被东晋所收复,国家未曾获得统一。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除了建立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等十六国之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国,因而实际上共有二十国。

李世民教子尊师

◎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性恶》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深深地懂得,要想让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他曾经对臣下说过:“一个具有中等智力的人将来怎么发展,主要由教育来决定。”他还列举周成王和秦二世正反两个例子来说明“人的善恶由近习”的道理。因此,他给几个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一些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他还一再告诫自己的子女要尊敬老师。

639年的一天,长安城里太子居住处的东宫前突然出现一乘大轿,一个头戴乌纱身穿袍服的老人,由几个太监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走下轿来。这时,东宫大门敞开,从里面走出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上前向老人施礼。这个少年就是皇太子李承乾。那么,来的这位老人又是谁呢?也许有人会以为是皇帝的重臣。其实不是,他是皇太子的老师李纲。原来李纲由于患了脚疾,行走不便,唐太宗就特许他乘轿入宫讲学,诏令皇太子亲自拜迎老师。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又令礼部尚书王珪做他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的老师。

有一天,有人反映说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听了十分生气,便当着王珪的面批评魏王,说:“你以后每见到王珪,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松懈。”从此,魏王李泰每次见到老师,都总是好好拜迎,听课时也十分认真。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故事感悟

李世民不但自己尊敬老师,还教导自己的子女要像他一样尊敬老师,不愧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史海撷英

虎牢之战

虎牢之战是发生在唐朝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军的一次重要作战。

王世充本是隋东都洛阳的守将。隋炀帝死后,他在唐朝武德二年四月称帝,国号为郑,并利用唐军在河东作战无暇顾及东部的机会,夺取了唐朝在河南的部分土地。

唐朝武德三年七月,李渊命令李世民领兵八万向东攻打王世充。同时,又派遣使者与窦建德言和修好,使他保持中立。王世充从各州镇挑选勇士聚集洛阳,他亲自率步骑三万迎击唐军。

李世民率步骑五万进军慈涧(今河南新安东),王世充被迫撤回洛阳。于是,李世民决定先扫清外围,然后再攻城。经过八个月的作战,唐军攻克洛城,并占领虎牢,河南50余州相继归降。王世充困守孤城,缺乏粮草,民心颓废,几次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

窦建德得知洛阳危急后,担心唐灭郑后会危及自己,便决定先联合郑国攻击唐朝,然后再找时机灭郑,夺取天下。于是,窦建德率兵十余万西进,连续攻克管城(今河南省省会郑州)、荥阳(今属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进到虎牢的东面。

李世民见状,便决定分兵围困洛阳,占据虎牢要地,阻止窦军向西进军,一举两得。由于虎牢地形险阻,窦军不能前进,驻扎了一个多月,士气日益低落。李世民得知后,引诱窦建德出战。窦军果然全部出动,李世民便下令军队直冲入窦军当中。窦建德正与群臣议事,唐军突至,前后夹击,阵势大乱。唐军追击30里,俘获了五万余人,窦建德也受伤被俘。李世民回军洛阳后,王世充被迫投降。

这一战役,李世民围城打援,避锐击惰,奇兵突袭,一举两克。至此,唐王朝的统一事业基本完成。

◎文苑拾萃

《温泉铭》

《温泉铭》是唐太宗李世民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行书仅存48行,总共354个字。此碑立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即唐太宗去世的前一年。

《温泉铭》的书风酷似《晋祠铭》,雍容和雅,丰满润朗,跌宕留美,字势多奇拗,全从二王一路来,宋代米芾的行书即源于此。后世人对其评价极高。此碑书风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和顺,而有王献之的欹侧奔放。

有人认为,唐太宗的书法在大王与小王之间,但从作品来看,似乎更多地得之于王献之。然而,出于帝王的威严,他对王献之却极为不恭,曾云:“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他还讥讽小王之动机,后被宋米芾窥破。米芾《书史》中说:“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故大骂子敬。”

唐太宗扬大王抑小王,曾影响了初唐的书坛。这一做法,一方面因抑制使激厉、奔放一路的书风暂时隐匿,另一方面也使志气平和的大王书风逐渐抹上了宫廷色彩,而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辉。

宋太祖尚学尊师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