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师:尊师重教
9455000000006

第6章 尊敬老师(4)

欧阳生将《尚书》教授给同乡的倪宽,倪宽又反授给欧阳生的儿子。这样世代相传,至欧阳生的曾孙欧阳高时,欧阳高又传给其子欧阳阳,欧阳阳传给其子欧阳地余,欧阳地余传给其子欧阳政,欧阳政传给其子欧阳歙。由是欧阳八世都被任命为博士,并由此世传“欧阳氏《尚书》学”,即《今文尚书》。

其中,欧阳地余在汉元帝时官至少府,欧阳政在王莽时官至讲学大夫,欧阳歙在汉光武帝时官至河南尹、封被阳侯,建武六年(30年)又拜扬州牧,迁汝南太守;九年(33年)更封夜侯;十八年(42年)征为大司徒。

欧阳八博士墓在今山东省广饶县城西南6里的塚头村有六座,在小张村有两座,与倪宽塚犄角相望,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苑拾萃

《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的文献汇编,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之一,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尚书》的总称为《书》,汉代时才改称为《尚书》,即“上古之书”的意思。由于是儒家的五经之一,故而又称《书经》。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的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的史料,而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汉明帝尊师拜师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桓荣(?—约59年),字春卿。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东汉经学大师。

东汉时期,汉明帝刘胜十分尊敬老师。当刘胜还是太子时,光武帝便为他选定一位名叫桓荣的老师,为刘胜讲解经义,并封他为太子少傅。

当时,贵为太子的刘胜对老师非常讲究礼仪,每次都恭恭敬敬地听从老师的教诲,虚心学习,刻苦攻读。几年之后,刘胜便成为当时出色的经学家,并早成大器,即位当上了皇帝。

不过,刘胜并未因自己当了皇帝就骄横起来,相反,他对老师依然毕恭毕敬。由于老师桓荣年迈,他便免去了老师上朝奏事的礼节,让桓荣在家休养,并经常带着大臣们去桓荣家里听课。

在繁华的洛阳城内,那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景象:宽敞的街道上,行人和车辆纷纷闪出一条路,然后有一辆高大、宽敞、华丽的彩色马车从中直驱而过,车后又跟着一支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桓荣家驶去。老百姓对圣驾都投以尊敬、钦佩的目光,纷纷赞叹:自古以来,还没有遇到这种亲自驱车到老师家求学的皇帝呢。

为了不惊动老师桓荣,每当马车临近桓荣家时,明帝都下令停车,然后下车步行进入老师家的小巷。桓荣得知皇帝驾到,便赶紧整理好衣帽,到门外恭候,以行君臣之大礼,但汉明帝每次都是连连摆手说:“岂敢,岂敢,请老师免礼。”然后亲自搀扶老师进入府中,让老师上座,并叫大臣们在桓荣面前摆设案几,让文武百官站在桓荣面前,以表对老师的尊敬与关心,然后自己则像小学生一样捧着经书,全神贯注地听桓荣老师讲课。

休息时,明帝还会亲自捧着在皇宫特意为老师做的点心,恭敬地送到老师面前,请桓荣品尝。讲课结束后,刘胜便带着文武百官向老师行礼告辞。

此外,明帝还经常为桓荣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为老师提供一切方便。

永和五年,桓荣身患重病,明帝多次去老师家中探望,每次来都是小步跑到老师的病床前,怀着沉痛的心情,诚恳耐心地安慰老师,祝愿老师早日康泰,并叮嘱有关大臣经常到老师家帮助老师料理家事。

不久后,桓荣病故,明帝悲痛万分,不顾圣驾的尊严,不顾大臣的劝阻,脱下龙袍,穿上丧服,亲自到桓荣老师家为之吊孝送葬。同时,他还将周朝高士伯夷叔齐墓葬首阳山的一块要地赏给桓荣作为墓地,并赞扬老师:“桓荣老师的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可以和古代贤人相媲美。”

◎故事感悟

刘胜尊师,体现在各种细节之上。他免去礼节,每进入老师的小巷都要步行,诚心诚意向老师请教。老师病逝,更是不顾君臣之礼,为老师吊孝送葬,足见其对于老师的敬仰与尊重。

◎史海撷英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我国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1968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满城汉墓出土了两套金缕玉衣,形状如人体,各由两千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可见当时手工艺水平的高超程度。

由于身份等级不同,玉衣也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金缕玉衣也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的人们非常迷信玉能保持人的尸骨不腐烂,更是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文苑拾萃

长信宫灯

据考证,长信宫灯原为西汉时期的阳信侯刘揭所有。刘揭在汉文帝时受封,在景帝时被削爵,家产及其此灯都被朝廷没收了,该灯也归了皇太后居所长信宫使用。后来,皇太后窦氏又把此灯赐给了本族裔亲窦绾。

长信宫灯作为宫廷和王府的专用品、礼品,可见它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一直以来,长信宫灯都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这不仅在于它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

长信宫灯通体鎏金,灯体是一位跽坐掌灯、优雅恬静的宫女,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拆卸。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烟道。灯罩则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以活动,用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共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由于灯上刻有“长信”的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魏昭拜师尊师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郭泰(128—169年),字林宗。东汉太原介休(今属山西)人。在东汉末桓、灵二帝时期士人集团同宦官集团的激烈斗争中,郭泰是士人的著名代表和太学生的主要首领之一,他还以不愿就官府的征召而著名于世。东汉著名学者、思想家及教育家,人称“有道先生”,为东汉太学生领袖。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以及宋朝宰相文彦博合称“介休三贤”。

东汉时期的郭泰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在都城洛阳做官的魏昭,早在太学就学时,他就久闻郭泰的大名。尽管当时郭泰远在南阳,而自己在京城任官,但他毅然决定拜郭泰为师。

魏昭先请来方士,占卜一番,然后挑选了一个吉日,带上随从前往南阳拜师去了。

到了郭泰的府上,随从便问:“请问郭大人在家吗?”

“郭大人近日身体不适,谢绝会客。”下人回答说。

“我们是从京城赶来,我家老爷就想面见郭大人一面,烦你通报一声。”随从说到。

郭府家人随后前去通报。郭泰躺在病床上,听说京城来人,不免有些兴奋。

“请问来者为京城何人?”

“回老爷,乃为府尹魏昭大人。”

提起魏昭,郭泰并不陌生。当年在京城,魏昭是名声显赫的神童,据说他聪明绝顶,对所有诸子经典他都会过目不忘,11岁时就入太学学习,15岁就被察举,被朝廷任命为官职。

尽管魏昭名气很大,可是郭泰还是决定要考验一下他的诚心。于是他故意说:“不见,任何人我都不见!”

得到家仆的答复,魏昭的随从忍耐不住了,他们愤然地说道:“老爷,一介草民,不足挂齿,老爷不必为此劳神!”

“此话差也。郭大人乃名震四海的儒者,你岂能在此贬低大人。我要在此等候,待大人病好后,自然会见我。”

魏昭和随从就在郭府门前等了三天。家仆通报给郭泰,郭泰为之动容。他请客人入府晋见,魏昭喜出望外。走进郭府内堂,只见这里典章成册,书香浓郁。

“在下听说郭大人熟读五车经书,十分景仰,特地前来拜大人为师。”

“岂敢岂敢,郭某才疏学浅,对典籍仅略知一二。鄙人尽能教授皮毛,还请魏府尹包涵。”

“多谢恩师!”魏昭和随从连鞠三躬。

当时,郭泰正重病在身,终日与中药为伴。为了考验魏昭的诚心,郭泰又给魏昭出了道难题。在进入郭府四五天,郭泰还没有给魏昭教授过一次。

一日深夜,郭泰咳嗽不止,下人即来为他熬药。这时,郭泰拦住下人,大声说道:“不,让魏府尹来!”

魏昭赶快接过药罐为老师熬药。

熬好后,魏昭恭恭敬敬地把药递给老师:“老师,请服药。”

“太烫了,端下去重熬!”

魏昭二话没说,又熬了一遍。

“太苦啦,重熬!”郭泰脸色乌黑。

魏昭的随从又忍不住了:“老爷,不要再次求学了。此人有些过分之极,我等应立刻返回京城!”

“休得胡言!”魏昭第三次熬了药,毕恭毕敬地端到了老师的面前。这次,郭泰真的被感动了。

“魏府尹,以往众多求学者,他们求学之心并不真诚,所以他们敷衍与我,仅仅想投有名声罢了。可是,今日与君相见,才知君诚心一片。鄙人愿意为君之师,教授先秦诸子经典。”

不久,郭泰便正式收魏昭为徒,把自己的所有学识全教给了他……

◎故事感悟

魏昭拜郭林宗为师,先是在门外等候三天,后又为郭林宗熬药三次,不厌其烦。可以看出魏昭对于求学的认真程度,更能了解到魏昭对于老师的无限敬仰和尊重,让我们在尊敬师长方面受到了很好的启发。

◎史海撷英

郭泰受李膺青睐

有一年,郭泰初到京师洛阳,便经陈留名士符融的介绍,前往拜访河南尹李膺。

李膺,字元礼,在当时是一位声望很高的领袖。因为他生性亢直,不喜交接,为官“风裁峻整”,力反宦官专政,故而被京师太学生标榜为“天下楷模李元礼”,时人都极难与之接近。

符融将郭泰引见给李膺,称郭泰是“海之明珠,未耀其光;鸟之凤凰,羽仪未翔”。李膺接见郭泰后,也非常欣赏郭泰的人品和才学,便以师友之礼相待。他感慨万分地说:读书人我见多了,可是,“未有如郭林宗者”。以李膺当时的身份和影响,竟然这样青睐郭泰,京中众儒对郭泰当然更是刮目相看了,于是郭泰顿时名震京师,成为当时的知名人物。

后来,郭泰在离洛阳返回太原时,赶来为他送行的车辆竟然达到上千乘之多。

◎文苑拾萃

咏史上·郭林宗

(宋)陈普

饯郭林宗数千两,哭陈太丘三万人。

河上纷纷皆折角,不如一一是黄巾。

云敞冒死葬师

◎不师者,废学之渐也。——《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王莽(公元前45—23年),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新朝建立者,8—23年在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人,祖居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37.5千米)。汉族。西汉哀帝自元寿二年六月(公元前1年)去世后,9岁的汉平帝即位,元后临朝称制,以王莽为辅政大臣,出任大司马,封“安汉公”。至9年元旦,篡位称帝,登基成为一朝开国君主,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直至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被杀,在位15年,死时69岁。

汉代时期,有个名叫云敞的人,平陵人,师从一代名儒吴章学习儒学,对老师非常尊敬。吴章是《尚书经》的博士,追随他求学的学生多达1000余人。

西汉末年,王莽专政,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他横征暴敛,刑罚严苛;他毒死了汉平帝,自称帝王;他滥加封赏,又不断挑起对匈奴地区及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因此,百姓对王莽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王莽篡政后,便逼令汉朝皇帝的母亲及皇后家族都留在中山居住,不得回京师面见皇上。

王莽的长子王宇对父亲的做法深表不满,想到孔子所说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便决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他去向他的老师吴章求教,商讨如何才能够遏止父亲的这种种恶行。

吴章认为,王莽此时怙恶不悛,一意孤行,而且又大权在握,是无法听进任何人规劝的。而他做事又狠戾凶残,不循从道德良心做事,而且又喜欢装神弄鬼,对鬼神灵异的说法深信不疑,所以不如干脆就顺水推舟,搞一些鬼怪的神异事件来吓唬他。然后再套用一些歪理邪说,说明他已众叛亲离,天怒人怨,连上天都将要降下大祸于他,从而逼他退位,永绝后患。

王宇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于是就派吕宽提着一桶血,在半夜三更四下无人时把血水泼洒在王莽的大门上,仿佛是鬼神留下的诰谕,希望他迷途知返,不要再滥杀无辜。

然而,吕宽在行动时却被守夜的门卫看到了,所以事情很快就败露了。大怒的王莽不仅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还诛杀了皇后的娘家卫氏家族的族人,并借机铲除了异己。

在这次事变中,被无辜残害的人达100多人。身为儒林领袖,吴章为他常怀于心的道德节义,用生命的代价写下了最为重要的一笔。他威而不屈,坦然就义,最终被王莽下令施以酷刑。惨无人道的王莽命人将吴章的肢体一节节地割下,将其腰斩于东市门外。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读书人敢为天下先的志节,正是吴章对奉持一生的儒家之道所作出的美壮绝伦诗篇般的注解。吴章是一代大儒,追随他的弟子上千人,王莽认为他们都是同党同伙的,要全都把他们禁锢关押起来,其中更不允许有任何人留在朝廷中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