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师:尊师重教
9455000000003

第3章 尊敬老师(1)

孔子尊师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这是一个柳树发芽、杨树吐穗的季节。在踩着发暄的田埂上,走着一行十几人。走在队伍前边的,是一位年近40的中年人。来到大黑门前,前边的中年人停住了脚步。他拢拢发髻,整整长衫,后边的人也都跟着做了一番整理。然后前边的中年人轻轻地敲了敲院门。

一个充满灵气的书童出现在人们面前。书童边作揖边说:“孔先生,请。”声音很轻。

孔子微微点点头,微笑着高高地把腿抬起,轻轻地迈进门里。后边是孔子的学生,他们也都学着老师的样子,进到院里。

书童推开房门,孔子带学生进到书房,他们自动在李聃老师的身后站成个弧形,这一切行动没发出一点声响。

李聃——就是老子,正在闭目养神,这是他思考问题、研究学问的独特方式。

阳光照在院墙顶上一块亮晶晶的石块上,反射出的光从敞开的窗子进到书房。孔子他们刚进来时,这圆圆的光点映在白墙上,像一朵洁白的小花,为书房增添了光彩。不一会儿,光点下到桌面上,之后又落到地面上。然后,又一点点消失了。站立的人们,目光一直盯在这缓缓移动的光点上。

这时,李聃老师微微睁开双眼。孔子忙上前行礼作揖,说:“学生孔丘,愿听老师的教诲。”

“请教什么问题?”李聃抬眼问。

孔子把前两天学生向他提问,他答不上来的问题,对老子讲了。

一次,学生们路过山下,见冲过水的山崖石壁变得浑圆光滑,不知为什么那么柔的水,能把那样坚利的岩石磨圆?

这是位长得精瘦的学生问的。他这时凑上前,想仔细听听老子的解答。

李聃看了看孔子,又看看学生们,表情十分平静地张开嘴,问孔子:“你看我的牙怎么样?”

李聃的双唇已明显陷下,张了半天嘴,没露出一颗牙。

孔子鞠个躬,说:“老师的牙全掉了。”

老师点点头。隔了一会儿,他又把舌头伸出来,问孔子:“你再看看我的舌头。”

孔子又鞠个躬,说:“老师的舌头很好。”

李聃又点点头,然后把眼闭上。

孔子眨着眼想了想,笑了。之后向老师深深鞠了个躬,轻声说:“谢谢老师的指教。”

学生们糊里糊涂地跟着孔子走出小院,才对老师说:“李老师还没有解答咱们提出的问题呢!”

孔子笑笑,指指李聃的小院:“李老师不是已经给我们解答了吗?”

学生们疑惑地互相看看,好像在说:解答什么了?

孔子说:“李老师解答得非常好。”

孔子接着说:“李老师是用牙齿和舌头作比喻说的。他讲的意思是,世上坚硬、强大的东西,不一定就一成不变;而一些柔软、弱小的东西,倒可能保持它们原来的样子。”

经孔子这么一指点,学生们立刻明白了,不约而同地“噢——”了一声。

那个长得精瘦的学生一拍大腿,说:“明白了,明白了。别看岩石那么坚硬,到头来让柔软的水给磨光了,变了样子;水呢,平常软乎乎的,千百年下去,还是这个模样。”末了,他又问孔子:“老师,这能不能算大自然的规律呀?”

孔子一愣:“规律?我看有这种可能。咱们回去根据李老师说的,摆摆自然现象,看看这是不是规律。”师生一行人踏着轻盈的步伐,沿着田埂向自己的书院走去。

◎故事感悟

誉满天下的孔子见到老师正在思考问题也不去打扰,而是耐心等待,并且诚挚、认真、谦虚地向老师请教,表现出了对老师无比的尊重。

◎史海撷英

孔子向老子求教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准备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认为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便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在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就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会老子。老子听说孔子前来求教,赶忙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敬地向老子行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如此诚恳,便详细地向他解释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他还赞扬老子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文苑拾萃

编年体

所谓编年体,其实就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一种文学体裁。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来记述史事。由于它是以时间为经的,所以以史事为纬,可以比较容易地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因编年体为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而《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颜回乞米为师炊

◎受绳墨者无枉刳之木,染道训者无邪僻之人。——《抱朴子》

颜回(公元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说,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二月虽有杏月、花月、仲春的美称,但原野依然萧条,北风依然刺骨。

颜回走在前边,用身体为老师抵挡着强硬的寒风。

越走越艰难了。到后来,风本来已经减了下来,师生二人仍在路上冷得瑟瑟发抖,而且抖得越来越厉害了。

他们已有七天没吃饭了——尽管他们在努力克制自己,不去想食物,但这毕竟是生存不可缺少的。所以,想把它从脑子里赶走也不可能。

颜回不敢向老师提出放弃去陈国和蔡国讲学的建议。他知道,他的老师为了传授知识、研究学问,是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住的。

他记得,有一次老师病得不能下床,说话困难,还要把学生们叫到他床前,听他们学习情况的汇报。

颜回看看老师灰黄的脸色,摸摸老师冰冷的双手,说:“您慢慢走,我到前边看看什么地方有人家。”老师点了点头。

颜回跑到前边,东一趟、西一趟地寻找人家。忽然他发现西边原野尽头有座小房。他像发现宝贝一样,赶忙跑过去看。原来是间极小的茅草房。大概是远处来这里种地的人,为遮风避雨盖的。

颜回高兴地返回去,搀扶着把老师带进小房里。给老师身下铺上软草,旁边点了一堆火,让老师躺下来休息,自己去找饭。

颜回深信,有茅草房,离人家就不会很远,他努力地寻找通往小房的路。冬天的风已把田野吹得一片茫茫,分不清哪里是田地,哪里是原野,哪里是小路,他只能凭借田野上细微的差异特征,努力判断作为小路的可能性。

从太阳当头,找到影子拉长,颜回真的找到了一个小村庄——虽然只有二三户人家。

颜回见到一位老婆婆,像见到了救命恩人一样,对老人又叩头,又作揖。好心的老婆婆把自家数量不多的米给他装了两捧。

颜回兴冲冲地跑回到老师身边,对躺在草堆上烤火的老师说:“有粮了,有粮了!”老师的脸也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出了光泽。

颜回在外边煮饭。不一会儿,米饭的香味弥漫开来,孔子被馋得不住地咽口水。后来,他实在饿得难忍,爬起来走出小屋。

“熟……”孔子想问颜回饭熟没熟,却发现颜回在炉火边正往嘴里送饭。他心里很不高兴,没想到,一向认为最好的学生,居然不按他平时教导的,吃饭要敬父母、敬长辈,自己却先吃起来。

颜回见老师出来了,忙拿起一只碗,要到锅里盛饭给老师。孔子摆摆手,猫腰从地上抄起方才颜回吃的那碗饭,说:“方才在你去找米时,我在小屋里躺着躺着睡着了,恍恍惚惚做了个梦,梦见了我去世的父亲,用这第一碗米饭来祭奠他老人家吧。”

颜回急忙站起身,抓过老师手里的米饭,说:“不行,不行,在我盛好米饭准备给您送去的时候,一个火炭掉进米饭里。我把火炭扔掉,把脏的米饭吃了。您不能用这碗脏了的米饭祭奠。”

孔子听后,这才明白。他接过颜回递过的干净的米饭,面向北方,双腿跪下,面前摆上热腾腾的米饭。

颜回也恭敬地跪在老师身后。等老师站起身时,又从锅里盛来一碗干净的米饭,双手捧给老师,自己把那碗脏的饭吃下去。

孔子一口接一口,不停顿地往嘴里扒饭,他觉得这次的米饭格外香甜。

◎故事感悟

颜回把脏了的米饭全部吃掉,而把干净的米饭全部都留给自己的老师和用以祭奠,体现出颜回以师为本、尊师敬师的高贵品质,堪称为尊师的典范。

◎史海撷英

颜回好学

颜回自幼便刻苦好学,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而且很早就去世了。

颜回去世时,孔子哭得十分哀痛,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

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

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而且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的是,他年纪轻轻就死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

◎文苑拾萃

《论语》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的内容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子贡维护师道尊严

◎王法不废学校之官,不除狱理之吏,欲令凡众见礼义之教。——《论衡》

端木赐(前520—前456年),字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至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克己自律,对于老师毕恭毕敬。不仅是孔子孔家学说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其坚定的捍卫者。他视师志为己志,弘扬品德仁慈政治思想,时时处处维护老师的尊严以及荣誉。

陈子禽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习来的?他周游各国,了解了各国的政事,是哀求人家告诉的,还是人家主动说的呢?”

子贡说:“文王、武王的性情以及和蔼之道流传,活在人间,贤能的人懂得它的内在,缺乏贤能的人只知道它的外相,道义公理无处不在,役夫在哪里不克不及进修呢?役夫打听消息的方式也及一般人不一样,他是凭着温文、善良、恭谨、朴实、忍让的美德学习来的。”

齐景公向子贡问孔子的贤能时,子贡马上回答说:“役夫贤人也,岂直贤哉。”

鲁国大夫叔孙、武叔诋毁孔子,子贡义正词严地说:“如许做是没有效的!役夫是诋毁不了的。旁人的贤德比如丘陵,还可超越,役夫的贤德比如日头以及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于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蚍蜉撼树罢了!”

◎故事感悟

子贡这样做是源于他对孔子的敬佩以及对其学说主张的深刻理解,源于他确定地认为追求真谛以及维护品德是公理的事情。

◎史海撷英

孔子与老人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经过一个村庄,遇到一位很老的老人,正从井里面打水浇地。孔子认为老人在做十分辛苦的工作,他肯定是因为没听说过现在已经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了,所以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非常容易,你需要12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活儿,它们在半小时之内就能完成。你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老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时,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在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时一样单纯,一个人就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门徒那里后,门徒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像是对的。”

◎文苑拾萃

孔子的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