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师:尊师重教
9455000000010

第10章 尊敬老师(8)

段玉裁(1735—1815年),字若膺,号茂堂。江苏常州金坛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举人。清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乾隆举人,官四川巫山知县。曾师事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对我国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段玉裁从小热爱学习,一直到老仍好学不倦。他博览群书,知识异常渊博,著述甚富。是清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和经学家。

乾隆二十五年,段玉裁因中举要到京城去,路遇当时有名的国学大师、考据学家、思想家戴震。戴震对经学、天文、历算、地理、训诂音韵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段玉裁早已耳闻,便虚心求教拜戴震为师。后来段玉裁去四川富顺和南溪当知县,每次收到老师的信札,不管有什么事,总是双手恭敬地接过来,然后敬重地面对老师居住的方向诵读。那时,段玉裁在国学界的声誉早已不在戴震之下,还如此尊师,一时间在读书人中被传为佳话。

乾隆四十一年戴震病逝,段玉裁知道后,非常悲痛,尽管他的境况也不佳,但仍给老师家送去了不少银两,有些钱还是现借的。

段玉裁所以能成为一代有学问的名人,是因为他能以德才兼备的人为师,虚心向他们学习。虽然他一生享誉甚多,却从不狂妄自负,总感到自己读书太少,没取得什么成就。他80岁时还写了一篇自序,悔恨自己“忽忽至今,遂已八十。回首平生,学业何在也”?决心从此以后要珍惜时光,为“多见一善人,多闻一善言,多得一善书”而自幸。他还以自悔的心情告诫子孙:一个人不要虚度年华,要惜时如金,要尊师、敬业。只要这样,无论生命长短都是有意义的。

正是这种尊师敬业的精神,使他在学习知识上永不满足,赢得了一代国学大师的美誉。

◎故事感悟

段玉裁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举一动来诠释对老师的敬仰。尊重老师,不一定非得对老师言听计从,但却会一直把老师记挂在心上。

◎史海撷英

段玉裁的个人成就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他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

段玉裁的主要著作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说文解字注》及《经韵楼集》等书。其中,《六书音韵表》在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和江永的《古韵标准》基础上剖析加密,将古韵分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此外,成就最大的应为《说文解字注》,作者积30余年功力写成,体大思精,为前所未有。该著作先名为《说文解字读》,每字之下博引群书,详注出处,晚年时期段玉裁才删去繁文,简约成《说文解字注》。嘉庆二十年(1815)五月全书刻成,曾风行一时,为大部分学者所称赞,《说文》之学也由此而盛。◎文苑拾萃

登雅州城楼

(清)段玉裁

雉堞嵯峨矗素雯,登临豪兴百寮分。

滩声不厌喧终古,山色从来媚夕曛。

洛沫异源同赴海,蔡蒙高处独干云。

圣朝声教原无外,偶为筹边誓六军。

飞越峰高木叶声,从军岁晚不胜情。

但知牧圉勤羁绁,敢道潺湲可濯缨。

落落长松樛堞霓,离离幽草人新晴。

却愁一片城头月,西照关山此夜营。

史可法探监

◎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史可法(1601—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明熹宗刚刚即位时,魏忠贤乱政,谏官杨涟上了一份奏章,揭发魏忠贤的二十四条罪状。左光斗等七十余人大力支持,草奏弹劾忠贤等三十二斩罪。然而,明熹宗都不信这些奏章。不久后,魏忠贤反诬陷杨涟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赃两万,后左光斗等人被捕下狱,受尽酷刑折磨,史载“五日一审,裸体受拶、夹、棍等刑,不能跪起,平卧堂下受讯”。

左光斗的学生史可法听说老师被捕后,准备买通狱卒,前往探监。尽管史可法明明知道,祸国殃民的魏忠贤明文指示,不准任何人探监,但他必须去,而且必须尽快去,不然就见不到老师了。

史可法费了几天工夫,才找到监狱门口,但门前两道岗把守十分严密。史可法化装成粪便清扫夫,通过了监狱把守的检查。

在牢房门口,他又苦苦向看守说明来意,得到看守的同情后,才允许他进到牢房里。

见到遍体伤痕的左光斗老师,史可法再也无法忍受,呜呜地哭出了声。

“你是谁?”左光斗双目已被烫伤,他吃力地张开双手摸索。

史可法凑上前,跪在老师身边:“老师,我是你的学生史可法呀!”

史可法,几天以来,左光斗在梦里常想,呓语中总说。人到危难时倍想亲人。他太想念他的学生们了,但更想学生史可法。

他清晰地记得那年腊月,他带几个随从到外地巡视,路过大兴一个古庙。那天雪很大,风很冷,他和随从们一同进庙避雪。

一进去,见案桌后一个青年趴在文稿上睡了。他走上前,站在青年身后,看到了青年写的文稿,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轻轻地跺着脚,称赞:“好,好!”他翻开封面,看见青年的名字“史可法”。

左光斗无限爱抚地看看青年,摸摸他身上衣着单薄,就把自己的皮袍子解下盖在青年身上,退出古庙关好门。

冬去春来,迎来了全国统一的考试。在一张精彩的答卷上,左光斗发现了“史可法”的名字,如获珍宝,立刻叫人把这位考生找来。

几年的师生接触,左光斗和老师们越来越喜欢史可法这个学生。他的正直,他的勤奋,他的端庄品行,使老师们都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

今天,左光斗遭了难,在生命垂危之中他日夜思念的学生来了,他心里十分激动,眼泪从布满烫伤的眼缝中溢出,烫伤疼痛更加厉害。但瞬间,左光斗似乎又清醒了,他缩回双手,严肃地说:“谁叫你来的,快,快出去!”

史可法非常理解老师此时的心情,他紧紧抱住老师,哭泣着说:“学生不走了,学生要好好服侍恩师!”

“你胡说,这是什么地方?你不要命了?”他几乎在咆哮。

“我知道。就是我死了,也要守在老师身边。”

老师生气了:“你,你,你忘了我平时怎么教育你的。你必须出去,要和魏忠贤那些败类们斗争到底!”

史可法说:“学生明白。可是现在您最需要我。”

“不是,不是!我需要你快走!”老师在发怒,脸上的血肉在抖动:“你若不走,现在不是我打死你,就是我死在你面前!”他抖着手上的铁链。

史可法只得离开老师了。他又一次紧紧抱住老师,他觉出老师浑身在颤抖。他哭着说:“老师,您多保重啊!”跪在地上磕了头,退出牢房。

◎故事感悟

史可法不顾自己的生死,冒着生命危险化装后到狱中探望老师,可见他把老师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还要重。

◎史海撷英

扬州十日

1645年三月,清廷派遣豫亲王多铎领军进攻南明。南明朝廷急调史可法入援南京,堵截左军。四月二日,史可法率军行至草鞋峡,得知左军已被击败,于是返回扬州。而多铎在四月五日从归德出发,十三日晚从泗州渡过淮河。史可法四月十一日赶赴天长,情势已十分危急。史可法一日发出三道命令,檄招江北各镇支援扬州,仅总兵刘肇基率所部4000人自高邮(今属江苏)入援。史可法于四月十二日退入扬州。由于外围明军纷纷不战而降,扬州其实已成为一座孤城。

四月十七日,清军前锋进抵扬州,集结兵力,搜罗船只。十八日,多铎率主力兵临扬州城下,派明降将李遇春等劝降史可法,遭到拒绝,清军随即发起攻城。

史可法督万余官兵登陴分守各门,自守旧城西门险要。刘肇基守西北门。二十二日,总兵李栖凤、监军高岐风率4000余人乘夜出降,使城中守备更加薄弱。二十三日,总兵刘肇基请求乘敌不备,背城一战,史可法没接受。清军连日由四面向城中发炮,屡毁城墙。史可法督军民以草袋盛土填障,修补城墙,多次击退清军。

与此同时,史可法血书告急,请求援兵,没有得到回应。此间,清军多次劝降,均被史可法拒绝。二十四日,清军运来红夷大炮,猛轰城西北隅,城破。清军垒尸为梯,蜂拥攀援入城。史可法欲自刎,被众将拦住。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对史可法劝降,史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刘肇基率余部400多人继续与清军展开巷战,最后都战死沙场。

清军占领扬州后,对扬州展开屠城。时人王秀楚目睹了这一暴行,在其所著的《扬州十日记》中,对清朝军队的兽行进行了详尽的记录:“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遇一卒至,南人无论多寡,皆垂首匍匐,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

清朝军队在扬州城内杀人、纵火、强奸、抢劫,暴行一直持续了六天,多铎才下令封刀。

◎文苑拾萃

寿彭云举先生九十

(明)史可法

传经伏氏齿相当,系出钱铿世更长。

岭外政成垂雨露,淮南书就挟风霜。

生同文佛初临日,居是回仙四至乡。

教得梨园歌舞艳,坐看人代变沧桑。

柳敬亭悉听师言

◎成名易,成人难。——清·赵尔巽

柳敬亭(1587—1670年),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泰州。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

柳敬亭原名曹逢春,家住江苏泰州曹家庄。后来由于好打抱不平,得罪了地方上的恶势力,流落到外乡。有一天,他睡在一棵大柳树下,醒来后抓着拂在身上的垂柳枝条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就改为姓柳了。接着他想起南朝齐诗人谢脁咏敬亭山的诗,觉得“敬亭”二字可取,便以“敬亭”作自己的名。

柳敬亭流浪在外乡,看到茶馆酒楼上经常有人说书就经常去听,听了后便记在心里,加上自己从小读了不少历史小说听了不少民间故事,所以也想靠说书来维持生活。

由于不知道说书的技巧和方法,也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可求教,柳敬亭只能自己摸索着瞎练一通,效果很不理想,他为此也很苦恼。后来,他遇到一位高明的艺人说书,听完以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位艺人叫莫后光,柳敬亭诚恳地要求拜他为师。莫后光看到这个青年人诚实可爱,说书也有较好的基础,就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

莫后光把说书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讲给他听,告诉他:“说书虽然是一种小技艺,也同学习其他技艺一样要下苦工夫。首先要熟悉各阶层的生活和各地的方言、风俗和习惯,然后把观察和搜集到的材料,经过反复分析,弄清它们的因果关系、发展过程。还要学会对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取舍,能够把有用的材料组织得恰到好处。”

柳敬亭听了老师的教导以后,深深地记在心里。他白天到处游街串巷,仔细地观察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尤其对于社会下层人民的方言俚语非常注意。他认为出自民间的传说故事带有很多的趣味性,很容易使听众进入情节,并能感觉到生活的情趣。晚上回家以后,闭上眼睛细细琢磨白天看到的事情,并把它们加工、提炼、融入到历史故事中去,最后认真地记在纸上。

柳敬亭这样学习了几个月以后,便去找老师指点。莫后光先让他说了一段书,对他说:“现在你虽能讲故事,但还不能引人入胜。重要的问题是时时刻刻要想到怎样把故事说得好,说得动听。有时,故事中的情节可以从从容容地直叙,一路走来,直达胜境;有时,说的故事要求简洁明快,开门见山,一目了然;有时,不妨增加一些伏笔或悬念,使得听众舍不得离开,总想听出个究竟。总的来说,在故事的轻重缓急之间,都要安排得贴切妥当,件件事要有交代,有着落,有头有尾,抓住人心。”

柳敬亭听了以后,继续苦心钻研。他深入到人们中去,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朋友。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他发现,有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说起话来很能吸引人,而且声音是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抑扬顿挫,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他们说话时那不慌不忙、胸有成竹的沉着神态,很值得自己学习。柳敬亭每天都细心观察,模仿。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月,柳敬亭再去请教老师。

莫后光听他说了一段书后,说:“你现在已经进步不小了,听的人能够聚精会神,说到危险处也能使他们害怕,说到痛苦处也能使人流泪了,但还要精益求精。说书人说书的时候必须和故事中的人物融成一体,在说书时忘记了自己是个说书人,忘记了自己在台上,忘记了自己生活的时代,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只有这样,他在表演故事中的人物时,才能在动作、语言和神态上无不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使自己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这样,才能吸引听众进入故事所表现的境界。结果会连听众也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是在听说书。这才是说书艺术最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