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容:平心容人
9454400000019

第19章 仁德之心见风度(7)

张信暗中要保护同党人的安全,当晚下令把燕王的部将全部逮捕,说是有造反嫌疑,要押赴朝廷处决。这一招无非掩人耳目。他又暗中派出精壮士兵,埋伏在东殿两旁,宫门内外。

第二天,说燕王的病已好了,要召见张呙和谢贵,商量如何把这批阴谋造反的将领押解入朝。

张谢两人虽然不疑,但也有防备,带了很多卫队前往。到了礼端门,燕王扶杖把他们迎进去,卫队却被拒于门外。酒间,一片欢乐气氛,左右献进几个西瓜,大家都吃起来。燕王忽像有所感,停食站起来,气忿地说:“想起我目前处境,有吃都难以下咽,就是做老百姓,兄弟叔侄间也应该相互怜恤啦。我身为皇帝叔父,反而要惶恐度日。今皇帝待我这样,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呢?”

说完,燕王将手上的西瓜往地上一摔。两旁埋伏的士兵一见,立即拥了出来,不由分说就把张昺、谢贵等斩死,再揪出葛诚来,一同处斩示众。随即宣言,起义兵,清君侧,直向南京进军。最终燕王抢了帝位,是为明成祖。

◎故事感悟

燕王面对朝廷不公平的对待一忍再忍,可谓用尽心机,为的是以图大事。否则,自己的力量达不到除去不平待遇的能力,就只能被人消灭,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

◎史海撷英

明成祖的对外军事战争

永乐年间,为了彻底解决蒙元贵族的残余势力,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明成祖朱棣就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了五万蒙古铁骑,迫使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永乐帝封鞑靼大汗为和宁王。随后,明朝大军一直进入到极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为碑——“翰海为镡,天山为锷”。

永乐十年(1414年),永乐帝举行了第二次北伐,击败了蒙古的另一部瓦剌。瓦剌遣使谢罪之后,永乐帝班师回朝。

永乐十七年(1421年),永乐帝举行了第三次北伐,大败兀良哈蒙古。蒙古势力在遭到了永乐帝的连续打击后,此后的数十年都无法对明朝构成威胁。

◎文苑拾萃

赐太子少师姚广孝七十寿诗(二首)

(明)朱棣

寿介逃虚子,耆年尚未央。

功名跻辅弼,声誉籍文章。

昼静槐阴合,秋清桂子香。

国恩期必报,化日正舒长。

玉露滋芳席,奎魁照碧空。

斯文逢盛世,学古振儒风。

未可还山隐,当存报国忠。

百龄有余庆,写此寿仙翁。

心胸宽广救人危难

◎欲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晋书》

鲁迅(1881—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在白色恐怖时期,鲁迅的信件、钱款往往由内山书店代为收转,与人接头,也经常是在内山书店。

一天,鲁迅因为急于用钱,他估计有一笔稿费该送来了,便到内山书店跑了一趟。果然,这笔钱已经到了,计100元。

鲁迅收下后,在那里和内山先生正说着话。忽然,有一个妇女急匆匆地来了。

她是来找鲁迅的。她低声地向鲁迅诉说了一番什么之后,鲁迅便毫不犹豫地把这100元都交给了她。那个妇女说了声“谢谢”,又匆匆地走了。

内山先生知道:在鲁迅的生活里,100元钱决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他正急于用钱,怎么就这样给了那个妇女呢?

鲁迅解释说:“她的丈夫被人出卖了,最近被抓进了苏州监狱,她正在设法营救。监狱方面说,拿300元钱来才能放人。她东借西凑的凑出了200元,还差100元,希望我借给她。”

内山先生又问:“她丈夫是谁?”

鲁迅告诉他说:“是我在北京教书时的学生。”

内山先生感叹了,不以为然地道:“监狱方面是要骗他的钱呀!您应当劝她不要上那个当!”

鲁迅却说:“在中国,这种事情多得很,警察和狱吏就是这样进行敲诈勒索的。她想必也知道,但是有什么办法!”

鲁迅又说:“您如果站在她的处境上来想一想,您也得着急的!……不如数给钱,就不放人,她能有什么别的办法?只好把钱凑足了送去;而我,又怎能袖手旁观呢?救人危难,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

内山先生终于连连地点头了。

◎故事感悟

鲁迅先生对人民群众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对追求进步的青年一代更是无微不至地帮助。为了挽救自己的学生,他将急需的100元钱拿出来,这说明,他的心里永远装着人民。

◎史海撷英

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本来是想通过学医来启发中国人的觉悟的,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会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日本人眼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考了95分,就被他们怀疑是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些做法,让鲁迅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而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想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先就必须要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而最善于改变中国人精神的,首先就是文学和艺术。

于是,鲁迅毅然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开始翻译各种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鲁迅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就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思想基础。

◎文苑拾萃

自 嘲

(近代)鲁 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丛飞爱心撼中国

◎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的艺术。——格言

丛飞(1969—2006年),原名张崇。出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的一个贫困家庭,1992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1997年加入深圳义工联。他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6000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00多人,认养孤儿32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2005年6月23日,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丛飞“爱心市民”称号。2005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06年4月20日,资助过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178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达300万元的爱心大使丛飞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了,年仅37岁。

丛飞生前曾立下遗嘱,去世后会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这将给四名患者带来光明。丛飞以他最后的爱心馈赠社会,使仁爱之心长留人间。

1994年8月,丛飞应邀参加了重庆举行的一次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义演,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1年的捐款助学活动,并先后被授予“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深圳市爱心市民”、“深圳市爱心大使”等称号。

有一次,丛飞在一个贫困山区演出,观众席上坐的是几百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丛飞当时就毫不犹豫地把身上所有的2400元钱都放入了捐款箱。主持人告诉丛飞:“你捐出的这笔钱,可以使20个孩子完成两年的学业!”丛飞当时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从此以后,丛飞就开始不间断地资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曾先后20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举行慈善义演,为当地的失学儿童筹集学费。

丛飞说:“在山区时,我经常被他们的贫寒所震撼,看到他们穿不上衣、吃不上饭,我的心里就十分难受,而当我听到这些孩子有书可读时,我就感到高兴。”

丛飞还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们能有书读,让社会上能少几个文盲,少几个法盲。正因为他爱上了这些质朴、憨厚、勤劳的山民,他的捐献才像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当时,在一些城市的商业演出中,丛飞已算是小有名气了,每场演出的出场费可以达到一两万元,多的时候一个月收入可达十几万元。他把这些钱都用来资助孩子们的学费。这对当时身体还很健康的丛飞来说,是完全可以承担的。

然而2003年“非典”发生之后,丛飞的演出机会开始减少,收入也越来越少,给孩子交学费时资金也紧张起来。当时,为了能及时给100多个孩子交学费,丛飞就从亲朋好友那里先后借了10万元,在开学前如期给孩子们送去,让孩子们都开开心心地上了学。

从2004年春天开始,丛飞就经常感到胃部剧烈地疼痛,还时常吐血、便血,当时家人和朋友们都劝他住院治疗,可丛飞都拒绝了,只在门诊处开了些口服药维持。

2004年7月,丛飞又如约地来到贵州,给孩子们送去了下学期的学费。不过,这笔学费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他再次从朋友们手中借来的。当时,丛飞已经背负上了17万元的债务。

丛飞的做法,开始时妻子邢丹难免也不理解,也会发些牢骚。2004年夏,丛飞带着她到贵州黔南的贫困山区为他资助的孩子们送衣物和学费。看到这些孩子们,邢丹深受感动,她说:“那些孩子家里的贫困程度让我震惊,他们一年四季吃不起肉,玉米面还要掺上秸秆吃。许多人家五六口人冬天只有一床棉被。当看到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搂着丛飞的脖子一个劲地喊着爸爸,孩子的家长拉着丛飞的手默默流泪,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丛飞的付出。”

此后,邢丹便辞去了自己空姐的工作,照顾着年幼的女儿睿睿,当起了全职的家庭主妇。

在生命的晚期,丛飞仍然惦记着他所资助的100多个孩子,他们有很多还是小学生,如果不能继续读书,等待他们的将是无望的未来。他希望前来看望他的朋友“一定要多想想办法,让他们继续读书啊……”

◎故事感悟

丛飞作为一名志愿者,他短暂的生命给人们留下了爱的火炬。当他自己还没有当父亲的时候,他就像父亲似的对待贫困需要帮助的孩子。他用自己宽广的心胸告诉我们:仁爱,让这个世界更温暖。

◎史海撷英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于2006年3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发起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面向公众募捐的地域是中国以及允许本基金会募捐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基金会的宗旨是:开展经常性的全国助学、助教,改善办学条件及其他有关活动,促进教育及其他有关事业的健康发展。基金会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社会道德。原始注册基金数额为人民币5000万元,由中央财政安排。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