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容:平心容人
9454400000017

第17章 仁德之心见风度(5)

唐德宗终于被李泌说服,他随即发下李泌的奏章,并让人示意韩皋上书要求归家省亲。韩皋临行前,唐德宗召见他,对他说:“告诉你的父亲,朝廷中有一些攻击他的流言,朕已知道其中的曲折。朕完全相信你父亲的忠心,请你父亲不要顾虑多心,以免损害我们君臣间的信任。”

韩皋激动得连连叩头称谢。唐德宗又说:“现在北方灾荒严重,首都地区粮食尤为紧张,你和你父亲一起筹办,尽早把粮食运来。”

后来事情的发展正如李泌所料:韩皋到润州,把唐德宗的话转告了父亲。韩滉感激涕零,当天就亲自带人赶到江边码头,发运粮食10万斛。5天后,他又发出第二批粮食,并让韩皋随船押送回朝。

不久,江淮各道的大员们听说韩滉向朝廷进贡大批粮食一事,不甘落后,群起响应,纷纷向朝廷发运粮食。唐德宗得到消息后,召见李泌,连连称赞他说:“爱卿果然有远见,保了一个韩滉,救了关中无数百姓!”

◎故事感悟

真正的友情是经得起考验的。唐朝节度使韩滉遭到诬陷时,几乎没有人敢出来为他辩解,连他自己的儿子都躲得远远的,而大臣李泌却愿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来担保韩滉的清白,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

◎史海撷英

李泌反妥协、反割地

建中四年(783年),唐德宗在位期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反。紧接着,身为太尉、朔方节度使的李怀光也反了。再加上当时出现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唐朝廷可谓内外交困,于是,就有大臣提出与李怀光妥协。这时,“李泌破一桐叶附使以进,曰:‘陛下与怀光,君臣之分不可复合,如此叶矣。’由是不赦”(《新唐书·李泌传》)。李泌用带有文学浪漫色彩的方法,十分清楚地分析了李怀光与朝廷的关系,说服了唐德宗,李怀光的叛乱最终被平息。

李泌对国内的悍将态度如此,对国外强敌的态度也如此。朱泚叛乱时,唐德宗曾向吐蕃人求援,并答应事成后将唐朝的安西、北庭两块地方割让给吐蕃。但是后来,还是依靠唐军自己的力量击败了叛军,而吐蕃不仅不积极进兵,甚至连追击溃退叛军时也不卖力,而且还趁机把武功地区抢劫一空。

平叛后,吐蕃居然还派使者来要土地,德宗也同意,而李泌却坚决反对,说:“安西、北庭控制着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吐厥,皆捍兵处,以分吐蕃势,使不得并兵东侵。今与其地,则关中危矣。且吐蕃向持两端不战,又掠我武功,乃贼也,奈何与之?”(《新唐书·李泌传》)李泌的意见合情合理,朝廷最终拒绝割让给吐蕃土地。

◎文苑拾萃

长歌行

(唐)李泌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王国用的奏章

◎气馁者自画,量狭者易盈。——朱之瑜《朱舜水集·恭敏》

李善长(1314—1390年),明朝开国功臣。字百室。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少时有智计,习法家著作,推断时事,多有所中。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经丁德兴推举投朱元璋幕下,掌书记。劝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的做法,以成帝业,于是被任为参谋,参与机画,主持馈饷,倍受信用。

明初开国功臣李善长,自明太祖朱元璋在安徽滁州起兵后,就成为他政治上的重要助手。开国以后,朱元璋封他为韩国公,年享俸禄4000石,居当时6个最高爵位——国公的首位。朱元璋还把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他的儿子李祺。谁知,李善长在77岁那年,被人揭发说曾与图谋叛逆的重犯胡惟庸勾结往来。恰好这一年又发生“星变”,即天上的星斗发生异常现象,占星官员认为应当处分一个大臣。于是,朱元璋亲自批示将李善长全家70多人处以极刑,由于公主的关系,只留下他的儿子李祺和两个孙子。

李善长被处死后的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给朱元璋上了这样一个奏章说:

“李善长当年与陛下同心同德,一起经历了无数的艰难与困苦,帮助陛下取得天下,自己也成为功勋最重的大臣,活着封‘公’,死了可以封王;儿子娶了公主,所有的亲戚都做上了官。作为一个臣子,他的地位可以说是到达顶点了。如果说他自己想造反,进一步当皇帝,似乎还可以理解;现在人们揭发他,说他要支持胡惟庸,做胡惟庸的辅臣,这就令人很难相信了。

“按照人的常情:爱护自己的儿子,必然甚于爱护弟兄们的儿子;能够太太平平地享受永久富贵的人,绝不会为取得另一种不一定能够成功的富贵而去冒险的。李善长与胡惟庸的关系好比是叔侄关系,而与陛下的关系,则好比是父子的关系。李善长支持胡惟庸即使成功,最多不过是一个得最高功勋的人,官位最高不过也是太师、国公和王爵,甚至与皇家结亲,怎会再比他那时已经得到的还多呢?况且,凭李善长的见识和经历,难道不知道天下不是那么容易取得的吗?在元朝末期,想这样做的人不少,可是除陛下以外,一个个在竞争中都被碾成粉末,宗族遭到灭绝,最后没有几个人能保住头颅的。这些都是李善长亲自见到的,他怎么会在衰老之年去做这样危险的尝试呢?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会这样做的。那是必须怀有深仇大恨,现实发生剧烈的变故,造成不得已的形势。比如父子之间,到了互相挟制、无处让步的阶段,为了摆脱个人的灾祸,只能孤注一掷。可是,李善长的儿子已成了陛下的骨肉至亲,两家之间没有丝毫的隔阂,他又何苦要突然这样做呢?至于说什么天上的星象发生变化,一定要杀一个大臣来呼应灾难,这更是无稽之谈。为臣真担心天下人知道这件事以后,会认为像李善长这样对国家有贡献,又拥有这么高地位和待遇的人,尚且要这样做,从而都产生这种错误的心思,那整个国家不就要完全解体了吗?当然,李善长现在已经死去,我这番话只是提醒陛下,将来对这些问题,一定要慎之又慎!”

◎故事感悟

每一个不顾及自己,敢于为同事、朋友辩解的人,心中都会装着大事,否则单单为一个同朝共事的人,也许并不值得押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吧。王国用不忍心忠臣再受到迫害,危及到朝廷的安危,所以才上书替李善长鸣不平。

◎史海撷英

李善长功高

李善长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1367年),论功行赏李善长被封为宣国公。吴改官制,尚左,所以李善长由右相国改称为左相国,居百官之首。

作为“大总管”,李善长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他在朱元璋力量最式微的时候投奔而来,一直负责着军队的粮饷供应,为前线将士奋勇杀敌提供了物质基础。他也是朱元璋登基典礼的“总导演”,是朱元璋大封功臣时的“首席公卿”,是朱元璋的亲家翁。

朱元璋曾特赐李善长一方铁制的凭券,上面写着可以免除他两次死刑、免除他儿子一次死刑的承诺,但最终,他还是由于一句话不慎,招惹来灭族之灾,全家70多口被满门抄斩。朱元璋只免了他的女儿女婿,也就是公主和驸马的死罪。

◎文苑拾萃

《明史·李善长传》节选

(清)张廷玉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诟。基不自安,请告归。太祖所任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皆获罪,善长事寄如故。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塚户百五十,给佃户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逾年,病愈,命董建临濠宫殿。徙江南富民十四万田濠州,以善长经理之,留濠者数年。七年擢善长弟存义为太仆丞,存义子伸、佑皆为群牧所官。九年以临安公主归其子祺,拜驸马都尉。初定婚礼,公主修妇道甚肃。光宠赫奕,时人艳之。祺尚主后一月,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疏言:“善长狎宠自恣,陛下病不视朝几及旬,不问候。驸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坐削岁禄千八百石。寻命与曹国公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督圜丘工。

王猛之忍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王猛(325—375年),字景略。是东晋后期前秦国的丞相。他出身贫寒,初以卖簸箕为生,空怀满腹经纶;后得遇东海王苻坚,辅佐苻坚励精图治,伐荆州、擒李柳,取洛阳、灭前燕,创造了丰功伟绩。一些史学家评论他无论武功还是文治,都在诸葛亮之上。

王猛出身贫寒,本来是汉族的知识分子,出生在青州北海郡剧县,年幼时曾因战乱随父母逃难到了魏郡。那时,苻坚是氐族在长安建立秦国之后的一位君王,当时汉族人的东晋政权还依然存在,那么,王猛为什么要投奔到氐族苻坚的手下去做官呢?

这是王猛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出的极为认真的选择。他自己很明白:一个人再有才能,如果没有一个聪明能干的领导者,他的才能也是无法发挥出来的。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个人才能和智慧的体现。

王猛年轻时,曾经到过后赵的都城邺城,可是,这里的达官贵人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他,唯独有一个名叫徐统的,见了他以后非常惊奇,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徐统便召请王猛为功曹。可是王猛不仅不答应徐统的召请,反而逃到西岳华山隐居起来。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应该只做功曹之类的事,而应该是帮助一国的君王做一些大事,所以他暂时隐居山中,准备再看看社会风云的变化,等待时机的到来。

351年,氐族的苻健在长安建立了前秦王朝,力量日益强大起来。354年,东晋的大将军桓温带兵北伐,击败了苻健的军队,把部队驻扎在灞上。王猛身穿麻布短衣,径直到桓温的大堂中求见。桓温请王猛谈谈对当时社会局势的看法,王猛便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边把手伸到衣襟里面去捉虱子,一边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

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于是他问王猛说:“我遵照皇帝的命令,率领10万精兵凭着正义来讨伐逆贼,为老百姓除害,可是,关中豪杰却没有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

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说:“您不远千里来讨伐敌寇,长安城近在眼前,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来,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

桓温沉默了好久都没有回答,因为王猛的话正说中了他的要害。他的实际心思是,自己平定了关中,却只得了个虚名,而地盘却归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为他人做嫁衣裳,还不如拥兵自重,为自己将来夺取朝廷大权保存力量。

桓温听了王猛的话,更加认识到面前这位穷书生非同凡响。过了好半天,他才抬起头来,慢慢地说道:“江东没有人能比得上你了。”

后来,桓温退兵了。临行前,他送给王猛漂亮的车子和优等马匹,又授予王猛高级官职“都护”,请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到华山征求老师的意见后,拒绝了桓温的邀请,继续隐居华山。

王猛这次拜见桓温后,本来是想出山显露自己的才华,干一番事业的,但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考察了桓温和分析东晋的形势之后,认为桓温不忠于朝廷,怀有篡权的野心,未必能够获得成功。自己如果投奔到桓温的手下,也就很难有所作为。这是他第二次拒绝别人的邀请和提拔。

桓温退走的第二年,前秦的苻健去世,继位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苻生。他昏庸残暴,杀人如麻。苻健的侄儿苻坚想除掉这个暴君,于是广招贤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听说王猛不错,就派当时的尚书吕婆楼去请王猛出山。

苻坚与王猛一见面,就像一对知心的老朋友一样,一起谈论天下大事,双方意见不谋而合。苻坚觉得,自己遇到王猛就好像三国时期的刘备遇到诸葛亮一样;而王猛觉得,眼前的苻坚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对象。于是,他十分乐意地留在了苻坚的身边,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357年,苻坚一举消灭了暴君苻生,自己做了前秦的君主;而王猛则成了中书侍郎,掌管国家机密,参与朝廷大事。王猛36岁时,由于才能突出,精明能干,一年之中连升了五级,成了前秦的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为苻坚治理天下出谋划策,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

375年,王猛因病去世,终年51岁。苻坚这时才38岁,他为失去这位得力的助手十分痛心,经常悲伤流泪,不到半年头发都斑白了。

◎故事感悟

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从。”历史上很多有才能的人因投错了主人而遗恨终生。王猛在动荡不安的形势下,正确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所以才有成功。他忍住一般人求遇心切、急于求取功名富贵之心,认定了真正的人选,才投身仕途,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史海撷英

王猛促进民族融合

前秦是一个氐族建立的国家,而氐族又是少数民族中较小的一个,所以,前秦时期,国内存在着氐汉之间的矛盾,也存在着氐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作为汉人,王猛能够尽忠于前秦政权,与苻坚名为君臣,形同兄弟,为氐汉两族的团结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前秦废除了胡汉分治的方法,确立了“黎元(百姓)应抚,夷狄应和”的基本国策,诸族杂居,互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