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容:平心容人
9454400000014

第14章 仁德之心见风度(2)

可是,楚惠王还是把这块酱肉塞进嘴里,吞了下去。不久,楚惠王就捂着肚子,叫起痛了。身边的令尹便问:“大王怎么会突然肚子痛呢?”楚惠王就把刚才的事告诉了令尹。

“哎呀!”令尹不禁失声叫了起来,“那么,大王您为什么还要吃下去呢?”

楚惠王回答道:“我想,这件事如果说出来,那么就得处死厨师。可是,我实在不忍心这么做,所以趁大家不注意,干脆把虫子吞了下去。”

令尹听了这番话,感动地说:“大王真是一位仁爱的君王,爱民如子。大王的善行,老天一定会降恩惠给您的!”

于是,令尹扶着楚惠王回宫,并且吩咐侍从要好好服侍。第二天,楚惠王病就好了。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全国,老百姓纷纷称赞楚惠王的仁爱、包容之心。

◎故事感悟

我国古代曾有过许许多多的封建君主,他们享有极高的地位,掌握着生杀予夺的特权。有一句俗话叫做“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形容的就是君主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有的臣民都是为君主服务的,因此,他们都非常畏惧君主。同时,因为享有特权,君主通常都是我行我素,高高在上,很少顾及到臣民们的感受和需要。但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他们心地善良,经常替别人着想,哪怕是地位很低微的庶民百姓。楚惠王就是这样一位仁慈、包容的君王。

◎史海撷英

楚昭王传贤不传子

楚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昭王病重,就将各位公子大夫都召到跟前来,说:“我才能浅薄,使楚军一再受辱,今天竟能够这样寿终正寝,是我的幸运。”随后,昭王推让自己的大弟公子申做楚王,公子申不答应;又推让二弟公子结,结也不答应;于是又推让三弟公子闾,三弟曾推辞五次,最后,才答应做楚王。

楚军将要与吴军交战了,在庚寅的这一天,楚昭王在军中逝世了。子闾说:“昭王病重时,放弃让自己的儿子即位,却推让大臣们做王,我所以答应昭王,是用来宽慰昭王的心意的。如今昭王逝世了,我怎么敢忘记君王的一片好心呢?”

于是子闾就和子西、子綦商量,秘密派出军队堵塞道路,迎接越女的儿子章,拥立他为王,这是楚惠王。然后停止进军,返回国内,安葬了昭王。

◎文苑拾萃

春秋战国门·楚惠王

(唐)周昙

芹中遇蛭强为吞,不欲缘微有害人。

何事免成心腹疾,皇天惟德是相亲。

汉文帝崇尚仁德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前157年),汉朝第五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四子,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公元前197年封为代王,建都晋阳。惠帝崩,吕后分立刘恭、刘弘为帝。吕后死,齐王兄弟兴兵伐吕,周勃、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之。公元前180年登基为帝,公元前157年驾崩,在位23年,享年46岁。葬于霸陵(在今陕西长安区东)。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国之君,怎样治理好百姓和国家,是历代国君都非常重视的问题。显然,以“仁德”治天下是最符合儒家传统道德标准的。

在《孝经·天子章第二》中,孔子就曾论述了天子如何以仁爱治天下的具体要求:“天子要对百姓仁爱,不施行暴力;要对百姓尊敬,不能傲慢。对百姓的仁爱和尊敬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以德孝对待百姓,施行天下,这就是天子之孝。”也就是说,天子只有对百姓仁爱、尊敬,才能深得人心、巩固政权,这也是天子最大的孝道;否则,百姓造反、江山改易,就会成为天子最大的不孝。因此,明智的封建帝王都把施行仁政作为自己的至高境界。

因“文景之治”而名垂史册的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历史上以仁爱治理天下的典范。

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早年曾被封为代王。刘邦去世后,吕后发动宫廷政变。在刘、吕两大集团权力纷争的时候,刘恒的母亲薄氏带着幼小的刘恒离开了宫廷这一是非之地,来到远离京城的代王封地。薄氏知书达理、深明大义,教育刘恒自幼读诗学经、为人处世。刘恒从小就深受仁爱思想的熏陶,不仅学到了许多治国之道,而且还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

吕后驾崩后,周勃、陈平率领刘氏集团剿灭了吕氏全族。经过对刘氏集团人才的考核,最后决定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刘恒刚刚即位时,汉朝的国力还十分贫弱,大夫以下只有牛车可坐。汉文帝施行仁政,终于使天下大治。

汉武帝实施的具体措施包括:

一、要求朝廷百官和地方守令重视农业,劝民农桑,薄徭役,减赋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汉文帝在位的十三年中,还免除了全国一年田地租税,这在中国封建史上是很少有的。

二、鼓励人们向朝廷提意见和建议,即使是咒骂皇帝的也不治罪,这在中国封建皇帝中也是极其罕见的;恢复春耕前皇帝亲耕的制度,为天下做出表率。

三、提倡节俭。汉文帝生活一直都极为简朴,他在位的24年,宫室、园林、服饰和御用器具等,都没有什么增加。据史书记载,汉文帝为了节省黄金百斤,曾取消了建造露台的计划。汉文帝还经常穿着粗糙的丝绸衣服,并规定宠妃的衣服都不许拖地。

此外,汉文帝还废除了断肢、割鼻、刻肌肤等残酷的肉刑,减轻了笞刑,并要求官吏断案从轻,只求大旨、不求细苛,从而使全国的刑狱大减。

经过这一番的治理,汉朝的生产得到极大的发展,府库充盈、政通人和、百姓乐业,汉朝的政权也因此而得到了巩固。文帝之后,景帝刘启继续推行文帝的政策,父子共同开创了被誉为前汉盛世的“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据说,汉文帝在死前还曾告诫太子,自己驾崩时不要禁止百姓娶妻、祭祀、饮酒,也不要万民恸哭,显示了仁爱贤明的帝王本性。刘恒死后,谥曰“文帝”。在历史上,死后谥号为“文”的皇帝并不多,因此,有史学家在评价汉朝400年的历史时,对汉文帝有“功莫大于高祖,德莫厚于汉文”之说。

◎故事感悟

汉文帝治国时时处处想着百姓的利益,努力不让百姓利益受损,表现了对人民的宽容、仁爱之心。作为一位封建帝王,汉文帝能够有这样的胸怀,实在难得。

◎史海撷英

汉文帝的边疆政策

汉文帝刚刚即位时,不仅朝廷内政复杂棘手,边事也十分严峻。在国力较弱的情况下,面对“胡强南劲”的形势,汉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策略,终于赢得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汉朝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虽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并不能根本地解除匈奴贵族的威胁,双方一直处于战和不定的状态。

汉文帝刚即位时,为谋求安定的和平环境,对匈奴一直都是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继续执行和亲政策,避免大动干戈,伤及国力。然而,匈奴虽然受益于汉朝的和亲政策,但却不信守和亲的盟约。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廷急需一些行之有效的御边政策。

当时任太子家令的晁错上书汉文帝,分析了汉朝与匈奴双方在军事上各自的优劣,建议汉文帝实行“募民实边”的策略。主要内容有:在边地建立城邑,招募内地人民迁徙边地,一面种田,一面备“胡”;每个城邑迁徙千户以上的居民,由官府发给农具、衣服、粮食,直到他们能自给为止;迁往边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编制组织起来,平时进行训练,有事则可应敌,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扰,夺回被匈奴人掠夺的财富,则由官府照价赏赐一半。汉文帝在不同程度上采纳了这些策略。

此外,汉文帝还在边地建立马苑36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在民间,他同样奖励老百姓养马,以满足边防对马匹的需求。

这些措施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改变了单一轮换屯戍的制度,既有利于对边郡的开发,又大大地提高了对抗匈奴的防御力量;有利于休养和生息,使内地的社会经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为后来汉武帝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

◎文苑拾萃

汉文帝

(宋)卫宗武

恺悌而爱人,恭俭以持己。

府库有余财,勿忍为己费。

田租奉人上,屡至为民赐。

不肯私嬖臣,以存大臣体。

不敢私贵戚,以贻天下议。

澹乎无嗜好,绝不尚功利。

断刑岁数百,烟火绵万里。

礼乐虽未遑,亦足为善治。

洪惟庆历君,盛德概相类。

爰立俱名臣,后元则无是。

汉昭帝忍猜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94—前74年),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武帝少子,母赵婕(即钩弋夫人)。幼年即位,初由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共辅国政,继续实行武帝时期政策,曾多次击败匈奴、乌桓等,加强了北方戍防。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以谋反罪诛桑弘羊、上官桀等,专任霍光,进一步更改武帝时制度。

汉武帝去世的时候,汉昭帝才不过8岁,还是个孩童。汉武帝放心不下,把他托给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位大臣。四人之中,霍光是大司马、大将军,地位最高,掌握着朝廷大权。

霍光忠心耿耿辅佐汉昭帝,把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威望日益增高。但是霍光为人耿直,做事不讲情面,得罪了上官桀、桑弘羊、盖长公主(汉昭帝的大姐)等一批人。这些人本来就嫉妒霍光,这时因为自己的私欲没有得到满足,更是恨透了他。正好当时汉王刘旦(汉昭帝的哥哥)因为自己没有做成皇帝,也对霍光极为不满,上官桀等人就和刘旦勾结起来,想设计除掉心头之患霍光。

汉昭帝14岁那年,上官桀一伙趁着朝廷让霍光休假,伪造了一封刘旦的书信,派人冒充刘旦的使者,把信送到了汉昭帝手里。

汉昭帝接到信一看,上面说:“大将军霍光出去检阅羽林军,居然擅自摆皇上专用的仪仗,吃皇上才能享用的饭菜,不守法度,耀武扬威。他还不经皇上批准,擅自往大将军府增调武官,这简直是独断专行,没把皇上放在眼里!我担心他有阴谋,对皇上不利。我愿辞去王位,到宫里保卫皇上,提防奸臣作乱。”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做好一切准备,只等汉昭帝一声令下,就把霍光逮起来。

谁知昭帝却没有动静。

第二天清早,霍光去上朝,听说了这件事,就待在偏殿中等候发落。汉昭帝不见霍光,问道:“大将军在哪儿?”

上官桀回答说:“大将军因为被燕王告发,所以不敢进来。”霍光进去,自己摘掉帽子,跪下磕头请罪。

汉昭帝说:“大将军只管戴上帽子。我知道那封信是假的,你没有罪。”

霍光又高兴又纳闷,问:“皇上怎么知道的?”

汉昭帝说:“大将军检阅羽林军就是最近的事,增调校尉到现在也不到10天,燕王远在北方,他怎能这么快就知道?再说,将军如果要作乱,也不必依靠校尉呀。”

上官桀一伙和文武百官听了都大吃一惊,觉得这小皇帝年纪不大,却真不简单呢!

汉昭帝又说:“这事只问送信人就可以弄明白,不过要是其中有鬼,他肯定逃跑了。”

左右连忙去找送信人,果然跑了。汉昭帝马上下令捉拿,还连连催问捉到了没有。上官桀他们吓得要死,就劝汉昭帝:“这小事一桩,皇上就不必追究了。”

汉昭帝说:“这事还小吗?”从此,他就更加信任霍光,怀疑起上官桀一伙来了。

后来,上官桀等人又在汉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汉昭帝发火了,说:“大将军是位忠臣,先帝嘱咐他辅佐我,谁敢再诬蔑大将军,我就办谁的罪!”

上官桀看这法子行不通,就商量着让盖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喝酒,埋伏下士兵把霍光杀了,然后废了汉昭帝,立燕王刘旦为帝。这阴谋还没来得及施行,就被汉昭帝和霍光发觉了。上官桀一伙全被杀了头,燕王刘旦和盖长公主也只好畏罪自杀了。

◎故事感悟

不信谗言、不听诽谤之辞,是信任他人的表现。聪慧明智的汉昭帝能够精于分析,冷静思考,明辨是非,终使诽谤霍光的阴谋没有得逞。

◎史海撷英

汉昭帝之治

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后,针对汉武帝末年因对外战争、封禅等所造成的国力严重损耗,农民负担沉重,大量破产,使得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在霍光等人的辅佐下,多次下令减轻人民的负担,并罢了不少不急之官,减轻赋税,与民休息。

在对外方面,汉昭帝改变了汉武帝时对匈奴长期作战的政策,一方面加强北方戍防,多次击败进犯的匈奴、乌桓等;另一方面又重新与匈奴和亲,以改善两方的关系,从而使得武帝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停止下来,有助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在经济方面,因汉武帝实行了盐铁专卖政策,引起天下议论,汉昭帝便于公元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对武帝时各方面政策进行了讨论。这次政策大讨论的情况,保存在桓宽所编著的《盐铁论》一书中。经过争论,昭帝取消了酒的专卖,而保留盐铁的专卖。

汉昭帝时,因内外实行的措施得当,使得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的衰退趋势得以扭转,史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疏广散财

◎能容小人,方成君子。——冯梦龙

疏广(生卒年不详),汉东海兰陵人。字仲翁。少好学,明《春秋》。宣帝时为太傅,兄子受同时为少傅,被称为贤大夫。在位五岁,俱谢病免归。日与族人故旧宾客娱乐,不为子孙置田产。疏广的侄子疏受,当时亦以贤明被选为太子家令,后升为太子少傅。疏广、疏受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并称之为朝廷中的“二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