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谦:谦乃受益
9454000000009

第9章 三人行,必有吾师(4)

一年,萨都剌来到杭州。他久闻杭州的美名,本想尽情地游览一番,不巧,连绵的阴雨下得没完没了。不过,萨都剌还是冒雨来到了西子湖畔。

雨中的西湖别有一番风韵,湖中的碧波,岸边的翠柳,罩在濛濛的烟雨中,如同一幅巨大的水墨画。萨都剌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不光游了西湖,还乘兴来到了著名的天竺寺。

这时天色已晚,但让人高兴的是,下了几天的牛毛小雨这时却悄然停止,一轮明月洒下了碎银般的清辉。萨都剌觉得,这简直是他的运气。

这次西湖之行给萨都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离开杭州之后,他写了一首七律,题为《寄贺天竺长老欣笑隐召住大龙翔集庆寺》,寄给杭州天竺寺的长老:

东南隐者人不识,

一日才名动九重。

地湿厌闻天竺雨,

月明来听景阳钟。

衲衣香暖留春麝,

石钵云寒卧夜龙。

何日相从陪杖屦,

秋风江上采芙蓉。

诗的颔联,写的是作者因连续的秋雨而心情烦闷,但久雨初晴之后的夜晚,来寻访天竺寺,踏着明月的清辉,听见悠久的钟声,心胸顿时开朗起来。

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对偶工丽,博得许多人的赞赏,被人传诵一时,萨都剌也感到很得意。

可是有一天,萨都剌收到一位山东老人寄来的信。信中说道:“全诗意境颇佳,颔联允称妙句,摹景状物,别有意境。不过,还不能算尽善尽美。因为上半联已有一个‘闻’字,下半联又用一个‘听’字,字虽有异,却皆隐‘耳’意,恰犯诗家大忌,必须改一下才妥。”

萨都剌读罢信,沉思了很久,感到这位老人说得很有道理。他花费了很多时间来修改这首诗,换了很多字,都没有一个满意的。

这件事成了萨都剌的一块心病。他觉得,无论如何也要把诗改到满意为止。看来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到山东去找那位老人,登门求教。

萨都剌踏上了寻师之路。从他的家乡到山东,有近千里路,虽然他是个爱玩的人,这会儿也顾不上游山玩水了,一门心思赶路。

“功夫不负苦心人”,萨都剌按着来信的地址,来到了一个幽静的小山村,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家。

这是一座整洁、幽美的小院落,须发皆白的老人接待了萨都剌。萨都剌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拿出书信,对老人说明了来意。

老人听了,又惊又喜,没想到他的一封书信竟让萨都剌跑了这么远的路。老人被萨都剌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感动了。他忙把萨都剌让到屋里,摆上家酿的米酒和新鲜的瓜果,热情招待萨都剌,并谈起诗来。

老人对萨都剌说:“你说你换过不少字眼,都不合适,我看不如用一个现成的。”

萨都剌忙问道:“什么现成的,请老人家指教。”

老人笑着说道:“唐诗中有一句‘林下老僧来看雨’,不妨借用过来,改成‘地湿厌看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

萨都剌听了,拍案叫绝,大为叹服。的确,上半联的“看”字隐“眼”意,下半联的“听”字隐“耳”意,一“看”一“听”,目睹耳闻,不仅更符合诗的“工对”,而且愈发显得情景交融,意境更美!

萨都剌起身向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他想,这一次旅行,收获真是太大了!

◎故事感悟

从表面看,萨都剌为了一个字,竟跑了千里路,实在有些得不偿失。其实,他所得到的远不止一个字,而是谦虚、谨严的学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今天放过学业上的小漏洞,养成了自满、浮躁的习气,将来就会引起大乱子。

◎史海撷英

萨都剌的族别

关于萨都剌的族别,曾经有过几种说法。多数人认为他是回族人,但也有人认为他是蒙古人、畏吾儿人,甚至有人说他是冒充回族的汉人。

早在1923年,陈垣先生在其所撰的《元西域人华化考》中,就曾对此做过严谨翔实的考证,判断萨都剌为回族人。但迄今仍有持异议者,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萨都剌究竟是回族人还是蒙古族人?直到目前为止,报刊、诗文选、文学史和辞典、工具书等出版物,对萨都剌族别的介绍,虽然这两种说法都存在,但通过探讨,大多数已逐渐倾向于回族说,放弃了早先坚持的蒙古族说。不过,视萨为蒙古族者还不时出现。

◎文苑拾萃

鬻女谣

萨都剌

道逢鬻女弃如土,惨淡悲风起天宇。

荒村向日逢野狐,破屋黄昏闻啸鬼。

人夸颜色重金壁,今日饥饿啼长途。

悲啼泪尽黄河干,县官县官何尔颜。

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问民食艰。

传闻关陕尤可忧,旱荒不独东南州。

枯鱼吐沫泽雁叫,嗷嗷待食何时休。

周文王谦虚求师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

周文王(公元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季历之子,商末周部落首领。商纣时为西伯,故亦称“伯昌”。任用“太颠”、“散宜生”等能人,施行裕民政策,国力日盛,却为纣所忌,囚之于羑里,囚禁期间,写下周易一书。后献“有莘氏之女”、“骊戎之文马”等宝物及疏通朝臣始得获释。他曾解决虞、芮两国的争端,出兵进攻犬戎、密须、黎国、邗,又击灭崇国,修建都城丰邑,并扩充势力到长江、汉水、汝水等流域,作灭商准备,传说其晚年已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正妃太姒为其生十子:依次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文王临死时,嘱其次子发早图灭商。发继位后,秉承父志。受命十一年(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见时机己到,发兵行都朝歌,讨伐纣王。两军战于牧野,商军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文王本人好饮酒,“饮酒千钟”。武则天改国号周时,自称武家为周文王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

姜子牙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年轻时便胸怀济世之志,欲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一直都怀才不遇,大半生处于穷困潦倒之中。

姜子牙曾在朝歌宰过牛,又在孟津卖过面,转眼便到了垂生暮年,两鬓白发苍苍。

后来,他听说了当朝贤主周文王的圣名后,便来到渭水河畔,假借垂钓之名来观望时局,希望能得到周文王的常识,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

时间一年年地过去了,姜子牙的头发也由花白变成了全白,仍然没有等到文王。他每天投竿抛饵,两膝跪踞的石头上,已磨出了两个浅浅的小坑。

人们见他一直垂钓,却毫无收获,都劝他放弃,他却说:“你们是不懂其中的奥妙的!”依旧每日坚持垂钓。

有一天,姜子牙又在河边垂钓,从身后的大路上来了一辆马车。车后面跟着的人都垂丧着脸,其中有的人还哭哭涕涕,就连赶车的人也哭丧着脸。

姜子牙问明原因后,才知道车中躺着的人是这家的大公子,在出门拜师求学途中,突然昏迷不醒。找了几个郎中看了,都说是得了不治之症,让赶紧回家准备后事。

姜子牙用手撩起车帘看了一会儿,说:“诸位不必悲伤,尽管放心,此人三日内必好。”但是,当然却没人相信一个穷困潦倒闲急无聊的钓鱼穷老头说的话是真的。

几天后,姜子牙又在钓鱼,从城中出来一伙人马,直奔他而来。到了他钓鱼的地方,从车里走出一个英俊青年,然后对着姜子牙叩头便拜,嘴里不停说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一定要拜姜子牙为师。

原来,这个青年就是前几天躺在车里的人。他的父亲是当朝重臣,正在辅佐周文王治理国家。此时,他要把姜子牙请回家中当老师,并许以重金,还想认姜子牙为义父,但都被姜子牙婉言谢绝了。

又有一天,姜子牙依然在钓鱼时,从大路上走过来两个人,每人牵着一匹高头大马,武将打扮,正值中午,马要饮水,人要洗脸。

姜子牙看了一眼其中一人的面相,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老朽看你印堂发黑,有赤脉贯瞳,如果现在回去马上救治还来得及;否则你七日内必死。”

谁知道这两人冲着姜子牙哈哈大笑了一阵,说姜子牙是疯老头,说完后毫不在意地扬长而去。

原来,这两个人正是周文王属下负责守城的副将,其中一个人第五天突然暴病而亡(用现代面相术语说,赤脉贯瞳是人的眼球突然出现大量血丝,说话时语言略有颠倒和迟钝,行走时步伐不稳,视力有双影出现。这是患脑溢血的前兆。其人暴病而亡,很可能是患脑溢血而死)。

“渭水河边有个钓鱼的穷老头能断人生死,百发百中。”这件事在城里一下子就传开了,姜子牙也名声大噪。

同时,这些话也传到了周文王的耳朵里。“一个钓鱼算卦的穷老头,对国家能有什么用呢?”

周文王对这些传言并没有放在心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着,姜子牙依然天天在渭水河边钓鱼。

有一天,周文王打算出去打猎,占卜的结果说:“出猎所获不是龙也是貘,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能够辅佐你成就霸业的人才。”

周文王又回想起梦中先人说过的话,“圣人出现之日,就是周拯兴之时”,于是满心欢喜地外出打猎,不经意间就来到了渭水之滨。

幽静的林间传来了阵阵马的嘶鸣,喧哗的人声也由远而近。姜子牙看见一个王者打扮的人向这边走来。

周文王见这位垂钓老者一副超然物外的神情,便上前与他交谈起来。姜子牙不失时机地告诉文王自己的身世,两人谈得非常投机。

让周文王惊讶的是,一个天天以钓鱼为乐的穷老头,对天下大事以及国家的武攻文治知道得十分清楚,知识又是如此渊博,而且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而且,他还发现这个钓鱼的穷老头对五行数术及用兵之法有很深的造诣。

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从姜子牙睿智、机敏的谈吐中发现,此人正是自己所要寻访的大贤。文王高兴地感叹:“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您啦!”

于是,周文王就用最隆重的礼节款待姜子牙,并把他让上自己坐的马车。

可是,这个穷老头却不识抬举,看到周文王这么尊重他,他反倒摆起谱来。周文王坐的马车他不但不上,还非得让周文王亲自背着他回城。

当时,天下可是没有第二个人能坐上周文王的车,让他坐在车里文王亲自为他赶车还不行,这已经是天下最重的礼遇了,除姜子牙外天下还没有第二个人能遇到这样的礼遇。

这可难为了周文王:不背吧,国家朝廷求贤若渴,正是用人才的时候,不能失去这们难得的人才;背吧,面子又不好看,自古以来哪有国君背臣民的?

然而,为了国家兴旺就不要考虑个人面子了。想到这,周文王便真的恭谦地给姜子牙行礼,然后背起来姜子牙向城中走去。

走了一小段的路程后,周文王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嘘嘘。

趴在周文王背上面的姜子牙似乎一点也不知体谅别人,看到把文王累成这样,嘴里却总是说:“再多走几步……”

周文王实在走不动了,就把姜子牙放了下来。

周文王这时累得也顾不上国君的面子了,坐在地上满脸流汗,姜子牙看着累得汗流满面的周文王,笑着对他说:“你一共背我走了294步,我要保你大周江山294年,一步一年呀!”说完,他又哈哈大笑起来。

文王听完姜子牙的话后,立刻来了精神头,也不感觉累了,一骨碌就爬起来拽过姜子牙还要背。

而这时姜子牙却笑着说:“再背就不灵了,就294年吧,我们坐车回城。”

后来,周文王将姜子牙请到朝中,每每遇到大事,都会谦虚地向姜子牙请教,姜子牙也辅佐文王之子武王灭掉了商纣王,武王尊他为军师和先生。

◎故事感悟

姜子牙为了辅佐周文王,一心直钩钓天下。而周文王也求贤若渴,为能使国家兴旺,他放下个人的面子,谦虚恭敬地对待姜子牙,甚至亲自背着姜子牙行走。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是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划者、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而周文王的谦虚态度,也让他从姜子牙那里真正受到了巨大的利益。

◎史海撷英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又称姜尚,字子牙,东海上人。他是周倾商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和西周的开国元勋,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韬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被称为“周师齐祖”、“百家宗师”,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说是漂泊不定、困顿不堪,但是他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业。

当听说西伯姬昌尊贤纳士、广施仁政时,年逾七旬的姜尚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但是来到西歧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来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陕西宝鸡县)住了下来。此后,他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等待圣明君主的到来。

姜尚的钓法奇特,短干长线,线系直钩,不用诱饵之食,钓杆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

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

姜尚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