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来到永安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可以安顿国家,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你就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代。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怎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意即臣必定竭尽全力,报效忠贞的气节,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
◎文苑拾萃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孙周性谦登王位
◎百川赴海而海不溢。——宋·朱熹《朱子语类·理气下》
晋悼公(公元前586—前558年),姬姓,名周,一作纠,称晋周。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姬姓,却不叫姬周。公元前573至前558年在位,春秋中期晋国杰出的君主,年轻而又优秀的政治家,晋国霸业的复兴者。惠伯谈之子,在位时重用吕相、士鲂、魏绛、赵武等人,惩乱任贤,整顿内政,晋悼公四年(公元前569年)魏绛推行“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处融洽。联宋纳吴,纠合诸侯,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
晋悼公为晋襄公曾孙,晋襄公欢生幼子桓叔公子捷,桓叔生惠伯公孙谈,惠伯生悼公周,按照辈分,当为晋厉公之侄。按晋国“不蓄群公子”之国策,桓叔未继君位,当安置于国外,故襄公这一苗裔便寄于成周雒邑。悼公即位前,称“孙周”,时人尊称其“周子”。孙周来到周朝,跟着单襄公学习。
晋是当时的大国,孙周以晋公子身份来到周朝。但孙周自小受父亲教育,养成良好的品性,他的行为举止完全不像一个贵公子。以往晋国的公子在周朝,名声都不好听,孙周却受到对人要求严厉的单襄公的称誉。
单襄公是周朝有名的大臣,学问渊博,待人宽厚而又严厉,是周天子和各国诸侯王都很尊敬的人。孙周很高兴,希望能跟着单襄公好好学习,以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单襄公出外与天子王公相会,孙周总是随从在后。单襄公与王公大臣议论朝政,孙周从来都是规规矩矩地站在单襄公身后,有时,一站几个时辰,孙周都从未有一丝不高兴的神色。王公大臣都夸奖孙周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一个少见的谦恭君子。孙周在单襄公空闲时,经常向单襄公请教。交谈中,孙周所讲的都是仁义忠信智勇的内容,而且讲得很有分寸,处处表现出谦虚的精神。
虽然身处周朝,孙周仍十分关心晋国的情况,一听到不好的消息,他就为晋国担心流泪,一听到好消息,他就非常高兴。一些人不理解,就对孙周说:“晋国都容不下你了,你为什么还这样关心晋国呢?”孙周回答:“晋国是我的祖国,虽然有人容不下我,但不是祖国对不起我。我是晋国的公子,晋国就像是我的母亲,我怎么能不关心呢?”
在周朝数年,孙周言谈举止都谦虚有礼,从未有不合礼数的举动发生,周朝的大臣对待孙周也都彬彬有礼。
单襄公临终时,对他儿子说:“要好好对待孙周,孙周举止谦虚有礼,今后一定会做晋国国君的。”
后来,晋国内乱,厉公被弑,晋臣栾书认为孙周谦恭贤良,提议立孙周为国君,众卿应允,栾书就派遣荀罃、士鲂前往雒邑迎接孙周回国。
孙周作为一个毫无条件争当太子的王子,凭借谦虚的美德,征服了国内外几乎所有有权势的人,最终被推上了王位,可见谦虚的力量有多么巨大。
◎故事感悟
许多人并不看重谦虚的美德,认为谦虚有时不免显得唯唯诺诺,但事实上,谦虚是种积极向上的品质,只要妥善运用,就会使人们在精神上、文化上或物质上不断地提升与进步。不论我们想要取得什么样的成功,谦虚都是必要的品质。因为只有谦虚的人才能有所进步。
◎史海撷英
晋悼公复霸之策
晋悼公复霸的方法,主要是保宋、和戎、联吴及疲敌战法等。
当时,鉴于中原南部、中部地区已先后被楚国所控制,只有地处中原东部及北部的宋、卫两国依然听命于晋。而宋国襟带河、济,屏蔽淮、泗,地势开阔,若落入楚国之手,其可直趋曹、卫,进逼齐、鲁,钳击晋国。故悼公将宋视为与楚抗争的战略要地。为此,晋于周简王十四年(公元前572年)春率诸侯之师收复彭城。
公元前572年,晋国率兵进攻郑、楚、陈三国,以取威诸侯。第二年冬天,晋国乘郑成公新丧之机,率齐、鲁、宋、卫、曹等国之师在靠近郑西北边境的战略要地虎牢筑城,迫使郑国再次归于晋国的控制之下。晋悼公四年(即周灵王二年,公元前570年)夏,晋悼公偕同周卿士单子与齐、鲁、卫、郑、宋、陈、邾等国之君在卫邑鸡泽签订盟约。晋悼公的霸主地位重新得到确认。
周灵王三年冬,晋悼公又与晋东北方的山戎无终国修好,继而善待诸戎,解除了晋国的后顾之忧。
同时为了牵制和削弱楚国,晋悼公坚持晋景公时“联吴制楚”的战略,继续与吴国交好。
在国内,晋国还大力推行魏绛提出的减轻劳役、改革经济的建议,出现了“国无滞积,亦无困人,公无禁例,亦无贫民”的富强局面。
楚国慑于晋势正盛,在与晋国争夺对宋、郑、陈等国控制权的过程中,采取了晋来则退、晋去则进的策略。为此,晋于悼公十年(即周灵王八年)冬,在以武力征服了郑国后,依照卿士荀罃的建议,轮番南下作战,要求速进速退,不求取胜,旨在疲劳楚军。晋悼公十一年、十二年,利用这种方法,使楚军疲于奔命。
由此,晋国又逐渐称霸于诸侯国。
◎文苑拾萃
晋悼公驾楚会萧鱼(节选自《东周列国传》)
冯梦龙
时悼公恐偪阳难下,复挑选精兵二千人,前来助战。行至楚邱,闻智罃已成大功,遂遣使至宋,以偪阳之地封宋向戍。向戍同宋平公亲至楚邱,来见晋侯。向戍辞不受封,悼公乃归地于宋公。宋、卫二君,各设享款待晋侯。智罃述鲁三将之勇,悼公各赐车服,乃归。悼公以偪阳子助楚,废为庶人,选其族人之贤者,以主妘姓之祀,居于霍城。其秋,荀会卒,悼公以魏绛能执法,使为新军副将。以张老为司马。
是冬,第二军伐郑,屯于牛首,复添虎牢之戍。适郑人尉止作乱,杀公子騑、公子发、公孙辄于西宫之朝。騑之子公孙夏,字子西;发之子公孙侨,字子产,各帅家甲攻贼,贼败走北宫。公孙虿亦率众来助,遂尽诛尉止之党,立公子嘉为上卿。栾黡请曰:“郑方有乱,必不能战,急攻之,可拔也。”智罃曰:“乘乱不义。”命缓其攻。公子嘉使人行成,智罃许之。比及楚公子贞来救郑,则晋师已尽退矣。郑复与楚盟。《传》称:“晋悼公三驾服楚。”此乃“三驾”之一。周灵王九年事也。
汉文帝虚心纳谏
◎业大者易骄,善始者难终。——唐·吴兢《贞观政要·征伐》
汉文帝(公元前203—前157年),名恒。汉族。汉朝第四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四子,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后世将这一时期与其子景帝执政的时期统称为“文景之治”。死后葬于霸陵(在今陕西长安区东)。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汉高祖刘邦共有八个儿子,汉文帝刘恒是其第四子,为人宽厚仁弱,他的生母薄姬出身宫女,没有背景,也不受刘邦宠爱,却因此而幸运地避过了吕后的迫害,并于公元前196年被封为代王。在任代王的17年中,他恭谨低调,从不参与京城事务。吕后病亡后,诸吕作乱,陈平、周勃等人迅速铲平了诸吕势力,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
历史证明,刘恒确是个有为之君,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之一。他崇尚节俭,亲自表率。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殿、皇苑等都是使用以前留下来的,从来不嫌简陋。他本来想造一座供宴游的露台,但看到工匠的预算,要用“百金”,就说道:“这等于十个中等人家的财产,我本来用先帝的宫殿就觉得很奢侈了,露台就不用建了。”后宫所用的衣服器物也因为文帝的监督和表率,没有任何奢侈攀比之风。
不仅如此,文帝还虚心纳谏,知错能改。纠正错判将军魏尚就是一例。魏尚原是云中郡的太守,他爱护将士,多次击败匈奴,使匈奴一直不敢轻易南下。但后来因为在上交敌人首级时比原来报告的少了六个,文帝一气之下就罢免了他的官职,还判了刑。文帝有一次和郎署长官冯唐聊天,得知冯唐祖先是赵国人,父亲住在代郡,文帝曾经做过代王,于是二人便很投机地谈起来。自然谈到了赵国有名的将军廉颇。文帝便很高兴地说,如果他能得到像廉颇那样的将军,就不怕匈奴入侵骚扰了。冯唐听了不以为然,很不客气地说,如果陛下能得到廉颇那样的将军,恐怕也不能很好地重用。文帝听了很生气,就问为什么。冯唐说,廉颇之所以能经常打胜仗,是因为赵王信任他。但现在将军魏尚仅仅因为上交的首级比报告的少了六个,就落得个罢官入狱的结局。所以由此可知,就是得到了廉颇那样的将军,您也不能很好地任用。文帝听了,转怒为喜,同一天就派使者释放了魏尚,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对于敢直言的冯唐也给予了奖赏:提升他做了车骑都尉。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张释之以正直、敢于和文帝争辩出名,文帝让他担任廷尉一职,即最高司法官。一次,文帝出巡路过中渭桥,结果拉车的马被一个行人惊吓,这在当时叫做犯跸,即触犯了皇帝的行动。张释之经过审理得知,犯法的行人原来听到了行车的声音,因为来不及躲闪,就躲到了桥下边。一会儿后,他觉得车马应该走远了,就从桥下出来,结果却恰好撞上了文帝的车驾。他惊慌得拔腿就跑,就这样使马受惊。张释之依照法律规定,罚金四两。文帝听说了很不高兴,嫌他判轻了,张释之据理力争:“国法应该是天子和天下百姓一起遵守,如果违背律条,轻易重判或者轻判,就会使法律失去信用。既然陛下让臣来处理,就要按照国法办事,如果我带头任意行事,那岂不是给天下的法官们起了坏作用吗?”文帝认为他说的有理,就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不再追究了。
还有一次,祠庙中高祖刘邦塑像前边的玉环被人偷走了,抓住盗贼后,文帝让张释之重重处罚。张释之按照法律规定判处弃市,即砍头再陈尸示众,以表示被众人唾弃。文帝听了恼怒不已,说自己让他负责处罚,是想让他处以族刑,即诛杀全族的人,而张释之却只杀他一人。张释之摘下帽子跪下说:“国法没有规定盗哪个庙的东西重处,盗哪个庙的东西轻处。如果现在判此人族刑,那将来万一有小民在高祖的陵墓上抓了一捧土,陛下又要用什么国法来治罪呢?”文帝觉得张释之说的有道理,又问了一下太后的意思,便认为张释之处罚得当。
汉文帝不仅能够虚心纳谏,更可贵的是,他还废除了诽谤妖言之罪名,这使得群臣进谏不会获罪从制度上得到了保障。这一点可以说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个皇帝能够做到。
◎故事感悟
虚心纳谏是帝王决策正确的重要保证。封建帝王都深居宫中,高高在上,与外界隔绝,信息不灵,恐怕有过失而不察知,有缺点而不知修改。虚心纳谏则能去壅蔽,于国于民于己统治都有益处。文帝正是能够虚心以纳下,才使汉朝初年出现“文景之治”。
◎史海撷英
汉文帝的“安民”措施
汉文帝刘恒统治时期,为了吸引农民归农力本,便采取了减轻田租税率的办法,改变背本趋末的社会风气,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和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汉文帝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三十分之一的土地税,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三十税一成为汉代的定制。此外,算赋也由每人每年的120钱减至每人每年的40钱。
文帝还“偃武兴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这样的减免,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汉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住在长安,远离所属的食邑,结果造成“吏卒给输费苦”,给人民的生活增加了一项新的转输负担。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即诏令列侯回归封邑,以减轻人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