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谦:谦乃受益
9454000000014

第14章 闻过则喜,善莫大焉(4)

20世纪40年代初,话剧《屈原》在重庆公演,郭沫若也在看戏。台上,婵娟痛斥宋玉:“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台下听来,总觉得有些不够味。隔天,郭沫若到后台与扮演婵娟的张瑞芳说到自己的感受,商量着做些修改。有个演员在一旁插口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这一改,果然生色不少,郭沫若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还特意写了一篇短文附在剧本之后,称这位演员为“一字之师”。

郭沫若曾经收到过一位小朋友的来信,认为他那“万千金箭射天狼,天狼已在暗悲哀”的诗句中的“哀”字,不如换作“伤”字押韵上口。郭沫若采纳了这个意见,还热诚地回信表示感谢,希望这位小朋友给他的作品多提意见,“见到一点写一点”。

郭沫若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谦虚与严谨交相辉映。不论是老专家还是青年研究工作者,只要有一技之长,他都非常重视,甚至专程登门拜访。得益之后,他总要在自己的著作中注明某某问题是向谁请教了的,某某问题是采纳了何人的意见,某某问题又是承蒙哪位指正过的。

20世纪60年代中期,郭沫若画过一幅水墨兰草。画面上除几株兰草之外,郭沫若题了自问自答的八个字:“这也是画?爱克斯草!”题字下没有署名,只是盖了一方名章。“爱克斯”是“x”的谐音,在数学上代表未知数。这也是郭沫若自谦的一种方式。郭老曾有两句自谦的诗:郭老不算老,诗多好的少。

对自己诗词的修改,郭沫若总是不厌其烦,且对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总能从善如流,显示了一代名人谦逊宽广的胸怀。

◎故事感悟: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诗人,这些成就的取得,固然源于自己的努力,但与他乐于求教的谦逊美德更有关系。大家的作风给了我们深刻的教益,那就是“满招损,谦得益”。

◎史海撷英

《甲申三百年祭》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四天。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力以赴地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为了推进战争,迎接胜利,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做了总结。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李自成起义的社会背景,即政治腐败、昏庸,灾荒严重,引起民变;第二部分叙述了李自成的起义队伍如何由小到大,并最终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的;第三部分则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最终导致失败的结局。

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重视,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苑拾萃

郭沫若的笔名

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因此在郭沫若出生后,就给他起了个“文豹”的乳名。由于郭沫若在家中排行第八,所以母亲也称呼他为“八儿”。郭沫若四岁半上私塾,家里给他起的学名叫郭开贞,号尚武。

那么,“沫若”的名又是如何来的呢?原来,郭沫若的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一条是大渡河,古称沫水;另一条是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汉朝司马相如所著的《喻巴蜀檄》中,有关“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郭开贞于1919年9月11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早期诗作时,首次用了“沫若”这个笔名。后来随着《女神》诗集的出版,“郭沫若”这个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苏东坡乱改菊花诗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聂大年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大文豪。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苏东坡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曹子建之敏捷。

在为官方面,苏东坡在官拜翰林学士之后,便在宰相王安石门下任职。王安石爱慕苏东坡的才华,十分器重他。但是,苏东坡却自恃聪明,颇多讥诮。

有一次,王安石因作《字说》,一字解作一义,偶然谈到了苏东坡的“坡”字,王安石就说:“‘坡’字从土从皮,所以坡仍土之皮也。”

苏东坡取笑王安石说:“按您老的说法,那么‘滑’字乃水之骨也。”

王安石接着说:“‘鲵’字从鱼从儿,合为鱼子。四马为驷,天虫为蚕。古人制字,并非没有意义的。”

苏东坡拱手道:“鸠字九鸟,您老是否知道可有典故?”

王安石以为苏东坡说的是真的,就欣然向苏东坡请教。

苏东坡得意地笑着说:“《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

王安石听罢,感到很不愉快,很讨厌苏东坡的轻薄行为,于是就找了个借口,把苏东坡贬到湖州去当刺史。

苏东坡在湖州共待了三年,三年期满后回到京城。他想到当初自己是因为得罪了王安石而遭贬,这次回京必须先去拜访王太师,然后再去朝见皇上。

于是,苏东坡就骑着马朝王安石的丞相府走去。

当苏东坡来到相府时,王安石正在睡觉。于是,苏东坡就被管家徐伦引到王安石的东书房用茶。

徐伦走了之后,苏东坡见王安石的书房中四壁书橱关闭有锁,书桌上只有笔砚,没有其他任何物件。苏东坡就打开了砚匣,看到是一方绿色端砚,非常有神采。砚池内的余墨还没有干。

苏东坡刚要掩盖,忽然看到砚匣下面露出一点纸角儿。他取出来一看,原来是两句未完的诗稿。

苏东坡认得,这是王安石写的《咏菊》诗。苏东坡便暗自嘲笑王安石:士别三日,换眼相待。昔年我曾在京为官时,老太师下笔数千言,不假思索。三年后,也就不同了。这首诗才写两句,不曾终韵,看来已经是江郎才尽呀。于是,苏东坡就拿起来念了一遍: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嘲笑这两句诗简直就是乱道。他认为,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这诗的首句说西风,西方属金,金风行秋令也。那金风一起,梧叶飘黄,群芳零落。

第二句中说的黄花就是指的菊花。这种花开在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那么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错误了吗?

苏东坡兴之所发,不能自己,便举笔舐墨,依韵续了两句诗: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后,苏东坡的惭愧之心再次萌发。心想:如果老太师来到书房,见了我的这两句诗,当着面多不好看呀。所以,他就想想装到袖筒里带走,可又怕连累徐伦。

思前想后,苏东坡感觉很不安,只好仍将诗稿叠起来,压在砚匣之下,走出书房。

到大门首时,苏东坡对守门官吏说:“老太师出来,请禀报一声,说苏某在此伺候多时。因初到京中,文表不曾收拾,明日早朝,奏过表章,再来谒见。”

说完,他就骑马走了。

不多时,王安石醒来,走进东书房,看到这篇诗稿后,问明情由,认出这是苏东坡的笔迹,虽然口中不说话,但心下却很踌躇:“苏东坡这个人,虽然屡遭挫折,轻薄之性仍然不改啊。屈原的《离骚》上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他不承认自己的学疏才浅,反而过来讥笑老夫!明天早朝,我要奏过天子,将他削职为民。”

可是王安石转念又一想:“且慢,他原来并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这也怪不得他呀!”

随后,王安石叫徐伦取来湖广缺官登记册,发现只有黄州府缺少一个团练副使。

次日早朝,丞相王安石便密奏皇上,说苏东坡才力不及,将他贬到黄州。皇上准奏,百官听命,唯有苏东坡心中感到不服,认为这是王安石因自己改诗一事而公报私仇。可是又无可奈何,也只好谢恩从命。

第二天,苏东坡就又辞相离京,星夜赶至黄州上任。

到了黄州后,苏东坡在与蜀客陈季常成为朋友。但也只是一起登山玩水,饮酒赋诗,关于军务民情两人之间从不涉及。

光阴迅速,转眼就到了重阳这天,天气晴朗,苏东坡突然想起:“定惠院长曾送给我菊花数种,栽于后园,今日何不去赏玩一番?”

恰好这天陈季常来拜访苏东坡,苏东坡大喜,便拉着陈季常到后花园看菊。

两人走到菊花架下时,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只惊得苏东坡目瞪口呆,半响无语。

陈季常见状,就问苏东坡:“子瞻见菊花落瓣,为何如此惊诧?”

苏东坡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见此花只是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去年我在王丞相府中,见他《咏菊》诗中写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老太师写错了,特地续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这黄州菊花果然落瓣呀!老丞相贬我至黄州,原来是让我来这里亲眼看看菊花啊!”

陈季常笑着说:“是啊!”

苏东坡叹道:“当初小弟被贬,只以为是王丞相公报私仇。谁知他倒不错,我倒错了。今后我一定谦虚谨慎,不再轻易笑话别人。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

后来,苏东坡为了自己乱改王安石的菊花诗一事,专程回到京城,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

◎故事感悟

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这也告诉我们,谦虚意味着丰收,意味着成熟。生活中的我们,要时时刻刻学会低头,懂得低头,敢于低头。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只有学会低头,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更好地成就自己。

◎史海撷英

苏轼受训

渴望被人喜欢、受人尊敬、受人崇拜,这是人类的本性,但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所以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必须先学会尊重他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就曾为没有尊重别人而得到了教训。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熟读诗书,博览经史,才华过人,文章尤为出色,深得历代名家称赞。

同时,苏轼也喜欢佛教,他与当时北宋最为著名的佛印禅师交情深厚,引为知己。苏轼与佛印禅师经常谈佛论禅,佛印禅师精通佛道,每次辩论总占上风,苏轼不甘屈居下风,但又无计可施。

有一次,苏轼又来拜访佛印禅师,佛印禅师带他一同到寺庙参禅打坐。苏轼静坐一阵,突然脑中灵光闪动,决意与佛印禅师再争高下。

苏轼转身问佛印禅师说:“你现在看我是什么?”

佛印禅师却淡然一笑说:“你还是先说说你看到的我是什么吧!”

苏轼得意洋洋地说:“用我的天眼看,大师是团牛粪。”

佛印禅师没有恼怒,而是一如既往平静地说:“用我的天眼看,先生你是如来。”

苏轼内心窃喜。他兴冲冲回到家,得意地将这件事告诉了妹妹苏小妹,并说今天终于让佛印落了下风。

苏小妹天资聪颖,才学不在苏轼之下,她听了一阵大笑,说:“哥哥,这回你可输惨了!修行得道的人,一切外在事物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内心是牛粪的人看别人是牛粪,内心是如来的人看别人才是如来。”

苏轼听罢,内心深觉惭愧,更加佩服起佛印禅师来。

◎文苑拾萃

贺新郎

(北宋)苏 轼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