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齐:见贤思齐
9453700000018

第18章 榜样的力量(7)

肖楚女得到了郑希曾的父亲郑锡元老先生的大力支持,老人把寄托在亡儿身上的希望寄托在儿子的挚友肖楚女身上,他变卖了自己的部分家产,资助肖楚女读书。

为了不辜负老人的殷切希望,肖楚女没有为个人谋求出路,找敲门砖,也不再去上正规学校了,而是买了大量的书籍,寄寓郑家,在郑老先生的指教下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读,并重点研究社会,研究政治理论。为不负郑老先生的厚望和精心教育,他读书专心致志,如饥似渴,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他从乡下到武汉妹妹家做客,妹妹给他装上水烟袋,请他吸烟。他一边接过烟袋,一边专注地看书,根本不知道已接过了水烟袋,直到点烟的纸捻烧着他的手指头,他才知道手里还拿着烟袋呢。

后来,肖楚女在动荡的时代中坚定地选择了革命道路。在革命活动中,他接触到了许多进步青年,但始终坚持以能者为师,虚心学习。他看到恽代英写的和翻译的文章,自己深受教育。通过不断地读进步文章与书籍,逐步成为了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理论战士,他所写的《显微镜下之醒狮派》更是风靡全国。

◎故事感悟

肖楚女以能者为师,向能者学习,不负众多能者的传教,不负郑老先生的资助和厚望。在同反动文人作斗争中,连那些反动派的文人也不得不赞叹肖楚女的文章“字夹风雷,声称金石”。他所写的《显微镜下之醒狮派》等著作,曾风靡全国,成为革命者和大多进步人士的必读书。这正是他学无常师,以能者为师,虚心向能者学习的结果,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史海撷英

肖楚女的“楚女启事”

1922年,肖楚女到四川工作,应邀担任《新蜀报》的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的名字发表文章。由于他文笔潇洒俊逸,逻辑性强,所以他很快就声名远扬了。一些男青年看到这个名字后猜测,“楚女”一定是“楚楚动人的女子”,于是求爱信便像雪片似的飞到编辑部,弄得肖楚女啼笑皆非。

无奈之下,肖楚女便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本报有楚女者,绝非楚楚动人之女子,而是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并略有麻子之一大汉也。”有些男青年在没有见到启事前,甚至精心修饰、打扮一番,到编辑部“约会”肖楚女。当看到竟是一黑大汉时,都瞠目结舌,继而面带羞涩离去。肖楚女见状,大笑不已。

◎文苑拾萃

肖楚女赋词成校歌

1921年9月,肖楚女以国文教员的身份到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在任教期间,他教学有方,寓革命思想于教学活动之中,因此也深受学生敬爱。

肖楚女曾赋词一首,词曰:“敬亭拱北,宛水环东,山川明秀郁葱茏。高斋隐隐,叠嶂重重,吾校巍然镇其中。今日少年,断粥身功,将来东亚主人翁。前程万里,毛羽需丰,一旦奋起何其雄。”这首词一发表,就在全校师生中争相传颂,不久便被谱了曲,成为该校的校歌。

人人都是老师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年),生于安徽省歙县。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1906年,他进入该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化学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型教育。五四运动后,陶行知即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1930年4月,国民党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的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1931年春,陶行知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陶行知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起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讲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做实验,被学校开除以后,在他母亲的引导下,逐渐成为发明家的故事。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

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工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画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

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三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

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姚老师教了十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

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蛇花子在亲热地交谈。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姚文采没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