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齐:见贤思齐
9453700000015

第15章 榜样的力量(4)

世人都非常仰慕他们,认为他们有些狂妄而不可狎近。他们有着隐士与逸民的心理特征,性之所至,高风绝尘。他们寄情于山水林泉,桀骜不驯,放旷不羁,柴门蓬户,兰蕙参差,妙辩玄宗,尤精庄老,那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态度,更是一种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

◎文苑拾萃

乐府·塞下曲六首

(唐)李白

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其四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其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画圣吴道子拜师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刘开《问说》

吴道子(约680—759年),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吴道子是唐朝开元盛世的画圣。他天性聪明,一向好学,在向师傅学画的一群学生中,他的成绩最为突出,画得很好。师傅看他学有所成,决定让他出去闯荡一番。临别时向他赠言:“不拘成法,另辟蹊径。”

吴道子认为已经学得很好,自己了不起了,恃技狂傲。一次,他与名画家杨惠之比画,结果比败了。他羞愤难当,不仅撕了自己的画,也把杨惠之的画抢过来撕掉了。

他没想到还有比他画得更好的人。他衣衫不整、失魂落魄地来到一家酒肆。正巧,当朝的秘书监贺知章和长史张旭正在豪饮。他们醉后挥笔,贺知章提笔写出一幅古拙沉雄、大有飞动之势的狂隶书:“酒中去寻蓬莱境,悠悠荡荡上青云。”而张旭展臂挥写,两行狂草出现在墙壁上,写道:“张颠自有沧海量,满壁龙蛇碗底来。”其字迹真如龙蛇狂舞,气势豪壮。

吴道子看得发呆,仿佛得见天人一般。他奔到贺、张二人面前,扑地跪倒,纳头便拜。贺、张二人见一满脸污垢的人跪在面前,以为是乞丐来乞讨,连忙扔下两把铜钱,向门外走去。

吴道子慌忙站起来,走到门前,把二位大人拦住,又重新跪倒在地,说:“在下姓吴名道子,愿投在二位老先生门下学习书法。”贺、张二人这才明白吴道子的用意,但看他这副怪模样,都不大欣赏地摇了摇头。在他们看来,这个人怎么能学好字呢?贺知章拉着张旭,绕开吴道子又向门外走去。

吴道子一看,他们不肯认他为学生,重又站起来,急得大叫:“二位先生慢走!”然后,跑过去连连叩拜不起,只叩得额头青紫,流出血来,嘴里还不住地说道:“道子实在是为先生的技法倾倒,望能收下弟子,望能收下弟子。”一时间声泪俱下。

贺、张为吴道子的一片挚诚所感动,忙过去把他扶起来。张旭取出自己写的真、行、草三幅字给吴道子,要他先临习两年,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勤奋就是诀窍。”

烈日炎炎,蝉鸣不已,吴道子在室内赤臂挥毫,练习楷书。他大汗淋漓,案上已积满了已书写过的纸张。

秋去冬来,大雪盖地,吴道子在书写狂草。

一年过去了,吴道子去拜见恩师。张旭见吴道子来,马上问道:“你为何临摹刚一载就来找我?”

吴道子把一幅自己写的草书呈给张旭,回道:“弟子来请恩师指导一下……”

张旭将条幅展开一看,很生气,随手掷于地上。吴道子见状,连忙跪在地上说:“恩师,弟子知道,技法还远未练成,然而弟子不是为学书法而学书法的。”

“嗯?”张旭面有愠色。

吴道子说:“弟子本来志在丹青,现如今画坛技法俱已陈旧,弟子志在创新,另开蹊径,然而苦于无从下手。也是苍天助我,幸得偶见恩师书法,笔走龙蛇,气势磅礴,猛然悟得若能以书法绘画,便可一改前代画风,于是拜在恩师门下。现有一拙作,望恩师赐教。”说毕,将一幅“兰叶描”金刚力士像呈现在张旭面前。

张旭接画在手,展开观看,吴道子窥视着老师的脸色。但是,张旭却一脸矜持之情,不露声色。观后,张旭将画卷了起来。

吴道子起身道:“弟子还要游遍远近山川庙宇,再练山水画技,就此告辞了。”说完,对着张旭拜了三拜,转身离去。

张旭待他走后,才展开画幅重新看了又看,赞叹道:“绝顶聪颖绝顶狂,天生道子世无双。”

◎故事感悟

吴道子见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就怀着赤诚之心投到老师门下,潜心修行,并最终成大器。这就是为何先人们都提倡见贤思齐的原因吧!当然,我们也要学习吴道子打破常规、大胆创新的精神。

◎史海撷英

吴道子培养后人

吴道子的一生当中,积极弘扬绘画艺术,悉心教授弟子,将自己高超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下一代,使绘画艺术后继有人。

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子的弟子很多,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卢稜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人。韩虬“以丹青自污,学吴道玄,尤长于道释”;朱繇从师于吴道玄,也“妙得道玄笔意”。

吴道子在教授弟子时,对弟子言传身带,而不是让弟子们背诵口诀、研色等,也就是让弟子们临摹他的画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在《历代名画记》便有这样的记载:“吴生(道子)每画,落笔便去,多使琰(翟琰)与张藏布色。”有时,吴道子在作壁画时只描一个大概,其余的部分便让他的弟子来完成。在洛阳敬爱寺中,吴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经变”就是由他的弟子翟琰完成的。

◎文苑拾萃

寄吴道子

(元)王冕

三月不见吴道子,十日两渡钱塘江。

诗书压架自足乐,风月满坛谁敢降?

菖蒲青青绕石壁,薜荔密密缘山窗。

归来不道簿书急,漫对阿戎言老庞。

范仲淹名高不傲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礼记·学记第十八》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原名朱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恢复范姓,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宋代政治家范仲淹一生为人正直,治学谦虚严谨。对自己写出的诗文,他总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择善而从,将诗文修改得更加完美。

有一天,范仲淹写了一首《采茶歌》。写好之后,恰巧好友蔡君谟来家中做客。范仲淹即把《采茶歌》拿出,请蔡君谟指教。蔡君谟看过《采茶歌》后,当即指出:

“先生所写诗歌,字斟句酌,朗朗上口。不过,其中‘黄玉碾内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二句,虽然用了‘黄’、‘碧’、‘绿’、‘翠’四字,使全诗呈现出鲜艳、明快的色彩,但是,时下好茶,均以白色为上品,而绿翠之色为下品。先生用‘黄玉碾’、‘碧玉瓯’写出了茶具之名贵,名贵之茶具理应配上品之茶叶。因此,其中‘绿’、‘翠’之茶色,似为不确切,请先生斟酌。”

范仲淹一听,方知自己对茶叶了解甚少,不辨茶色,急忙拜谢道:“先生高见!”随后立即将后句改为“黄玉碾中玉尘飞,白玉瓯中素涛起”。

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官时,十分敬慕东汉严子陵的为人,便在富春山上建造了一座严子陵祠堂。祠堂落成后,范仲淹亲自执笔为它写下了一篇《严子陵祠堂记》。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记述了严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不同寻常的友情,盛赞子陵先生坚辞刘秀封赏,归隐富春的清高气节,最后作歌赞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文章写好之后,范仲淹即请来南丰县的名士李秦伯来府指教。李秦伯看过记文之后,连连称赞说:“大人这篇文章一问世,肯定会轰动一时,但其中一字如能修改,那么此文将会更加完美了。”

范仲淹一听李秦伯提出修改意见,十分高兴,急忙问:“不知先生要修改哪一个字?”

李秦伯见范仲淹如此谦虚,便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写的自然景物,气势恢宏,喻义高深,但下文却以‘先生之德’相接,显得有些生硬。不如将‘德’改为‘风’字,则上下连贯,浑然一体,且褒扬之意未变……”

范仲淹一听李秦伯的指教,十分钦佩,立即拜谢道:“先生所言极妙,极妙!”随即将此歌改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故事感悟

范仲淹就是这样一贯虚心听取别人对他诗文的修改意见。不管自己做多大的官,有多大的名气,都能虚心学习,不耻下问。从这个小故事可见,范仲淹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的名人贤者,除了其学识本领外,还与他谦虚处事的品德是分不开的。

◎史海撷英

范仲淹闭门苦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当时,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整个城市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出来看皇帝,唯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在埋头读书。

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说:“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

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日后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文苑拾萃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宋)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尫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陆佃千里求师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陆佃

陆佃(1042—1102年),字农师,号陶山。越州山阴人。陆游祖父。宋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授蔡州推官、国子监直讲。元丰时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哲宗时徙知邓州、泰州、海州。徽宗即位,召为礼部侍郎,命修《哲宗实录》。家贫苦学,映月读书,过金陵受经于王安石。陆佃一生虽然大多数时间在官场度过,仍坚持写作,著书242卷,如《埤稚》、《礼象》、《春秋后传》、《陶山集》等,皆传于世。

陆佃是我国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祖父。

陆佃小时候,家境贫困,没钱供他上学读书,只得帮助家里打柴、耕田。但他酷爱读书,居贫苦学,从不放过一点空余时间,白天劳动空闲,晚上劳动后,都是他读书的好时机。他一边干活,一边向有学问的人求教,把学到的知识记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才学。夜晚没油点灯,就在院子里映月光读书。经过十几年的苦读,陆佃在当地已初露头角,小有名气了。

古时学校很少,求师困难,求名师更为不易。他为了学得更多的知识,决定到外地拜师求学。当他得知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正在江南讲学,便决心去拜师。

为了拜师,他穿着草鞋,背着铺盖,长途跋涉,跑了千里路程。

一天下午,陆佃来到一条河边,当时没有渡船,他只得把行李顶在头上涉水过河。当他走到河心,突遇山洪暴发,巨大的洪流将他卷走,幸好被一位好心的艄公救了上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历尽艰辛,陆佃终于找到了王安石,当他跨进王安石的家门时,已精疲力竭了。王安石看到这位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的有志青年后,十分喜爱,决心把全部知识传授给他。

在王安石的精心教导下,陆佃学习非常刻苦,博览群书,知识面极为广泛。在京师考试时,考官将题目一道紧接一道地发下来,许多人都惊慌失措,陆佃却从容答对,考中进士。他精通三礼,受到宋神宗的称赞,被提拔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继位,陆佃先被召为礼部侍郎,升吏部尚书,又拜尚书右丞,后转左丞。

◎故事感悟

陆佃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也领悟了见贤思齐的真谛,所以他能够翻山越岭,克服一切困难去拜师,这份勇气和决心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

◎史海撷英

陆佃不趋炎附势

陆佃曾经跟随王安石学习,算是王安石的学生。当王安石执政推行其新法时,便问陆佃新法在民间推进的情况,陆佃不是阿谀奉承地迎合、讨好自己的老师,而是实事求是地说新法讲起来很好,但推行起来却不像讲得那样,反而变成了扰民之举。

然而,派出去核实陆佃之言的李承之却是个看风说话、最会迎合王安石的人,回来后则说于民无不便。本来王安石是最了解学生陆佃的抱负和才能的,曾打算好好地提拔陆佃一下,但由于陆佃出于对师长的诚挚而实事求是,不超附于己,所以王安石便安排陆佃去做管理经术方面的闲事,而不委以重任,不给予重用,让陆佃去坐冷板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