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齐:见贤思齐
9453700000013

第13章 榜样的力量(2)

◎故事感悟

不耻下问,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作风,更是一种获得成功的方法。荀淑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要想作出一番事业,就要有这种不耻下问的品质。

◎史海撷英

荀淑仁德

荀淑辞官后,回到故里闲居养志,率族躬耕,勤俭持家,发展经济,使得产业日益增大,成为当地的富庶家族。他自己宽裕了,并没忘记身边的困难人群,经常将衣物盐粮等赡济宗族和知友,得到了人们的仰慕和爱戴。

建和三年,即149年,67岁的荀淑去世了,时任朝廷尚书的李膺亲自奔丧悼唁,周围的百姓也都纷纷出赠,为荀淑修建祠堂,以表对荀淑的深切纪念。

汉文帝给人改过的机会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左传》

淳于意(约公元前205—?),西汉初齐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姓淳于,名意。淳于意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曾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后因故获罪当刑,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史记》记载了他的25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汉朝初期,有个著名的医学家名叫淳于意,他是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曾任齐太仓令,人们都称他为仓公。

他极其喜欢医术,曾跟随公孙光学医,并跟随公乘阳庆学习黄帝、扁鹊脉书。阳庆七十多岁的时候还没有儿子,因此就把他珍藏多年的秘方和医书全都传授给了淳于意。淳于意医术越来越高明,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公元前167年,淳于意被人诬陷,并被判刑押解长安。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在他被押解的时候,五个女儿都跟在他后面号啕痛哭。淳于意痛心地骂道:“我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现在有了急事,也没有人能够为我排忧解难。”

淳于意最小的女儿缇萦听到父亲的话更加伤心了,于是她跟随父亲到了长安。她给汉文帝写了一封奏疏,她说:“我的父亲做官的时候,人们都称赞他为人廉洁,没想到如今却要受到惩处。我现在深切地感到,一个人死了再也不能复活,一个人遭受刑罚的惩处被砍掉手脚,就再也不能长了。即使他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她还说:“我甘愿给官府当奴婢,以此赎掉父亲的罪过,给他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读了这封奏疏,深受感动,于是下诏赦免了淳于意。

◎故事感悟

人要有改过自新的勇气,这一切来自于榜样的力量和顿悟的瞬间。汉文帝读完缇萦的信之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立即改过,这种作风令人佩服。

◎史海撷英

淳于意学医行医

高后八年时(公元前180年),当时淳于意的老师公乘阳庆已年过60岁,收淳于意为徒,让淳于意将过去所学的医方都丢弃,将自己珍藏的黄帝、扁鹊脉书,根据五色诊断疾病、判断病人愈后的方法以及药物方剂等书,传给了淳于意。

三年后,淳于意出师,四处行医,足迹遍及山东,曾为齐国的侍御史、齐王的孙子、齐国的中御府长、郎中令、中尉、中大夫、齐王的侍医遂等诊治过疾病。当齐王刘将闾为阳虚侯时(公元前176—前164年),淳于意曾为其治愈了关节炎等一类的疾病,还随从将闾来过长安(今陕西西安),并为安陵(今咸阳东北)阪里的项处诊治过牡疝病。

◎文苑拾萃

汉文帝

(宋)卫宗武

恺悌而爱人,恭俭以持已。

府库有余财,勿忍为已费。

田租奉人上,屡至为民赐。

不肯私嬖臣,以存大臣体。

不敢私贵戚,以贻天下议。

澹乎无嗜好,绝不尚功利。

断刑岁数百,烟火绵万里。

礼乐虽未遑,亦足为善治。

洪惟庆历君,盛德概相类。

爰立俱名臣,后元则无是。

左雄闻过谢周举

◎成功的人是跟别人学习经验,失败的人只跟自己学习经验。——格言

左雄(?—138年),字伯豪。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县东北)人。少有大志,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品性笃厚,善助邻里,誉满郡县。左雄初举孝廉,汉顺帝刘保拜他为议郎,后迁冀州刺史。

东汉时期,左雄官居尚书令。朝廷让他举荐人才,他经过深思熟虑,就推荐冀州刺史周举做尚书。后来左雄改任司隶校尉,又举荐一个叫冯直的人做将军。冯直有个毛病,爱贪小便宜,曾收受贿赂,坐过牢。周举知道了,就为这件事对左雄提出了弹劾。

左雄开始有点不舒服,心想,周举能做到尚书,还不是得力于我当初的举荐,如今却一点儿不给我留情面,就气愤愤地对周举说:“朝廷的诏书说的是让我选刚强勇敢的人,又不是让我选清廉高洁的人。”

周举说:“说得对,可是诏书里面说的是要你推荐刚强勇敢的人,不是让您选贪污受贿的人!”

左雄生气了,就说:“真没想到,我推举了您,却正好是自己害了自己。”

周举说:“古时候赵宣子让韩厥做司马,韩厥按军法杀了赵宣子的仆人。赵宣子不但不生气,还对同朝的各位大夫说:‘你们应该祝贺我,我选了一个叫韩厥的人,十分称职。’如今您不嫌弃我周举,让我在朝中任职,我又怎敢曲意逢迎您,让您为此蒙羞呢?我真没想到您的想法与赵宣子的想法是如此不同!”

左雄听了,转怒为喜,向周举道歉说:“我选冯直,是因为自己以前在冯直父亲属下做事,又和冯直关系很好。如今您参劾我,这的确是我的过失!”人们在听说了这件事后,更加尊重左雄了。

◎故事感悟

左雄心胸宽阔,而他这份见贤思齐、知错就改的决心更值得赞赏。同时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人们在一起合作时,最大的动力是互谅互让,最大的障碍是自私自利。

◎史海撷英

左雄推行选官制

左雄就任期间,针对各郡县“举孝廉”的种种弊端,多次上书汉顺帝刘保,建议实行考试选官制度。他在奏折中写道:“郡守县令所举孝廉依己之好恶而定,因而,‘言善不积德,论功不据实,虚诞者获誉,构检者离毁。……朱紫同色,清浊不分’,建议自今起考廉不到四十者不得察举。凡被举者,先经公府严格考察后,考试家法(即必考孝悌之类的传统知识)和奏章,然后在端门公布考试成绩,审核其真实,以才取官,改善社会风尚。凡违背考试法规者,依法治罪。若有奇才者,不受年龄限制。”同时,左雄还提出了严惩不轨荐举者的种种规定。

◎文苑拾萃

次韵王适州学新修水阁

(宋)苏辙

黄钟巨挺两舂容,何幸幽居近学宫。

坐对江山增浩气,力追齐鲁欲同风。

颂诗闻道求何武,家法行看试左雄。

欲伴少年游矍相,奔军惭愧恐词穷。

王羲之勤苦练字

◎不能问者学必不进,好问则裕。——《书·大禹谟》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在家练了三年的毛笔字后,见自己的书法还是不到家,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人人都说我聪明,我又下了三年工夫,如今书法还是不到家,一怪师父不高明,二怪手中的毛笔不神奇。我何不去名山寻个神仙拜为师父,倘若他能赐给我一枝神笔,我就会成为天下闻名的大书法家了……”

打定主意后,王羲之便打点好行李,拜别了爹娘,动身寻仙拜师去了。

王羲之出了临沂城,来到了沂河边,看到一位老渔翁手持鱼叉正在打鱼,便走上前去说明了来意,并问他可知神仙住在哪里。渔翁听了笑笑说:“郎君莫急,待俺叉上那条大鲤鱼来再告诉你。”王羲之举目一看,只见河水滚滚南去,哪有鱼虾的影子呢?他正在心疑,渔翁“嗖”地飞出手中的鱼叉,立刻就叉出一条七八斤重的大鲤鱼来。王羲之惊得直眨眼,急忙施礼说道:“老伯有这等本事,准是仙家的门徒,这鱼叉也定是件神器!还求您快快告诉我神仙住在哪座名山,让我也去拜他为师!”渔翁听了笑着唱道:

从来没拜神和仙,

手中鱼叉也一般。

自幼打鱼沂河边,

本事全靠苦中练。

王羲之听了直摇头。渔翁见他不信,便领他来到一座深水潭边,接着说道:“当年俺为了习得打鱼的本事,每天到这里苦练投叉的准头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末了鱼叉竟在这里掘出个大水潭,如今人们都管它叫‘练叉潭’……”王羲之听后寻思了半天,谢过渔翁又往前走去。

王羲之来到沂蒙山里,看到一位老猎人身挎硬弓,腰悬利箭,正在打猎,便向他说明了来意。老猎人听了笑笑说:“郎君莫急,你看天上飞来三只大雁,待射下雁来我再告诉你。”

王羲之举目一看,只见漫天里有三个飞动的小黑点儿,能看清它们已不容易,要想射下来么,除非是后羿!

他正在心疑,老猎人“嗖嗖嗖”连发三箭。过了一阵儿,天上真的掉下三只雁来。王羲之跑上前一看:天哪,支支利箭都穿在大雁头上,这人准是仙家的门徒了!……老猎人见他那副惊奇的样儿,笑着唱道:

从来没拜神和仙,

手中弓箭也一般。

自幼打猎在深山,

本事全靠苦中练。

王羲之听了直摇头,老猎人指着对面那座高山说道:“郎君你看,山腰上不是有个透亮的洞吗?那是俺当年为了习得打猎的本事,每天对着这座高山练箭。天长日久,日久天长,末了这座大山就让俺给射穿了,如今人们就管它叫‘箭穿山’。”王羲之听了寻思了半天,又往前走了。

王羲之来到一座岗上,看到一位老汉正在放羊,又向他说明了来意。老汉刚要答话,忽然前面一块碾盘大的石头上爬来一条大长虫,王羲之正要往老汉身后躲藏,却见老羊倌挥起鞭儿“啪”地一炸,大长虫和那块大石头竟被他全抽成两截了,王羲之惊得连声喊道:“老伯神鞭这么出奇,您定是仙家门徒!请您快领我见老神仙去!”老羊倌听了哈哈大笑,接着唱道:

从来没拜神和仙,

手中羊鞭也一般。

自幼放羊在蒙山,

本事全靠苦中练。

王羲之听了没吱声,老汉指着那座岗顶说:“郎君有所不知,这山头原本是尖的,当年俺每天在这里苦练甩羊鞭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末了山头就让俺抽成岗顶了,如今人们都管它叫‘鞭抽岗’。”王羲之听了,好似大梦初醒,再也不想寻神仙求神笔了。他向老汉拜了三拜,转身回到了临沂城。

回到家后,王羲之发奋从头开始练起书法。从此以后,他每天一早就到家门前的水塘边临池练字,日落西山才涮笔洗砚返回家里。天长日久,等他成了天下闻名的大书法家时,那口水塘已被他涮笔洗砚染得水黑如墨了,于是人们给那座池塘起了个名字——洗砚池。

◎故事感悟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传说王羲之家门前真的有一个“洗砚池”。故事虽然是假的,道理却是真的,成功没有法门,只有刻苦努力,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向贤者刻苦学习。

◎史海撷英

王羲之爱鹅

王羲之生性喜爱鹅。当时,会稽(今绍兴)有一个老妇人养了一只鹅,很擅长鸣叫,王羲之就想到集市把它买来,结果没有买到,就带着亲友驾车前去观看。老妇人听说王羲之即将到来,就把鹅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为此叹息了一整天。

山阴(今绍兴)还有一个道士,很喜欢养鹅,王羲之便前去观看。看到一只只大白鹅非常喜欢,王羲之坚决要求买了这些鹅去。道士说:“只要你能替我抄写《道德经》,我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王羲之高兴地写完,用笼子装了鹅带回家,感到非常快乐。

◎文苑拾萃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钟隐装奴拜师

◎尊人共客语,侧立在傍听。莫相前头闹,喧乱作鸟鸣。——《全唐诗补逸》

钟隐(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人物。字晦叔。天台(今浙江天台)人,以其隐于钟山遂为姓名,盖处士也。少清悟,不好俗事,好肥逐自处,好画花竹禽鸟以自娱。凡举笔写像必致精绝,时无伦拟。喜画鹞子、白头翁、鹖鸟、斑鸠,皆有生态,尤长草棘树木。兼工山水、人物,其画笔高澹简远,工于用墨。笔迹混成,外无棱刺,鸟羽皆用淡色意就而成。

五代时期,有一位叫钟隐的青年,喜欢画禽鸟竹木。他平素以郭乾晖为师,临摹作品,学习技法,已初露头角。遗憾的是,他一直没有机会见过这位老师,只是“神交”而已。

钟隐为什么不去拜师呢?原来,他从旁了解到,郭乾晖老师虽独树一帜,誉满画坛,但有个特点:画法秘而不宣。无论谁去找他求教,他都不教,连让人家看一看作画过程也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