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9453600000024

第24章 生活,你选择什么 (3)

对于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方法解决。就是同样的一种矛盾,也会有多种解决方法。选择的方法得当,就能使矛盾得到好的解决,或使矛盾趋于消失。如果选择的方法不对,也有可能使矛盾更加复杂化,使业已出现的矛盾更加扩大。如一方对经济十分计较,可以用多赚钱的方法予以解决,钱赚得多了,也许就好了。

现今,儿子看不起父亲,父亲看不惯儿子,此种现象司空见惯,称作”家庭代沟“,即家庭代际交往中的差异、矛盾、冲突。

家庭代沟的存在不利于和睦幸福,我们应设法跨越这条代沟,让两代人能进行和谐地交往。为此,一个能为双方接受的代际交往的和谐之策便是: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的基础是理解。在代际交往中理解更多的是要求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能做到将心比心。如果双方都能做一次角色换位,扮演一下对方的角色,体验一下对方的情感,就能很好地改变自己的看法,做出有利于交往的行为来。

求同存异还要求双方有时能做到”忍痛割爱“,舍弃有碍代际交往的心理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丢卒保车“之举,虽然丢弃了自己的一些东西,却求得了双方的和谐。例如,有些家庭中老年人对晚辈的某些穿着或行为举止看不顺眼。显然,对方为此芝麻小事大动肝火,大可不必。相反,若老年人对此”见怪不怪“或”熟视无睹“,则晚辈穿得或做得心安理得,何乐而不为?

求同存异的另一个要求是双方要能主动寻觅”共同语言“,互通有无,达到求同的目的。例如有些家庭中家长见多识广,通过与子女的交流来传授给他们,而子女也颇具一些现代知识、技能,如电脑的使用,可以传授给家长。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复杂的社会变迁时期,家庭中的两代人应当携起手来,走向同一结合点--完善自己,适合社会。这样,两代人在时间变革的潮流中,差异缩小了,冲突随之消失了。

当然,家庭中代际交往的矛盾和冲突总会存在,但也不会令我们束手无策。如果两代人都能做到求同存异,做到理解,讲究代际交流的艺术,不仅旧的矛盾可以解决,而且新的冲突也不会出现,至少冲突不那么强烈。

婚姻专家指出,面对越来越频繁复杂的家庭矛盾,夫妻双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方生气时,提些”我做的什么事惹你生气了?“”我能为你分忧?“之类的问题,可缓和气氛。

要克制”没有和好希望“的冲动,一般的家庭矛盾总是可以圆满解决的,真正”没有和好希望“的家庭只是极少数。

努力改变自己,如想彻底地消除矛盾,双方必须主动地改变自己,这样往往会很快打破僵局。

正确对待自己,不能坚持自己一贯正确的想法,而应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弱点,这样就不会固执己见,就有助于消除家庭矛盾。

要有忍耐性,学会忍耐和宽容是平息家庭矛盾最有效的方法。

和谐家庭是分享人生快乐的关键所在。唯有和谐,才能心情舒畅;唯有和睦,才能家大业大。”家和万事兴“有着朴实而深刻的内涵。

选择孝敬--孝敬是一种传统的美德

孝敬父母,敬老尊老,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孝,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是精华,而不是糟粕,永远不会过时。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孝敬父母,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不能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子女”孝“的观念淡薄了,刮老、啃老、虐待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婚前靠父母抚养,结婚靠父母操办,婚后生了孩子仍靠父母抚养。但他们很少为父母做点什么。有些子女在父母生病无法照顾自己时,竟抛弃父母而不顾;父母去世后兄弟姐妹为办后事互相推诿者亦有之。甚至还有这样的不孝子女,打骂和虐待父母,使风烛残年的老人流落街头,无家可归。这样的事,报刊上登过,电视里放过,许多人看了很气愤。古人云:”羊有饱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作为子女,不知回报辛劳的父母,能不令人心寒吗能不受到社会的谴责吗?

”孝“是家庭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虽然,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不可否认,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社会里,”孝“在保障老年人的生存病养方面,在维护家庭的自然衔接与衍进方面,在稳定家庭与稳定社会方面是有其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的。我国古代很重视”孝道“,认为”忠臣必出孝悌之家“.汉文帝刘恒身体力行,其母薄太后常病,”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三年,奉养无怠。汤药,非口亲尝拂进,仁孝闻天下。“并且颁布”孝廉法“,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之一。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曾指出忠孝问题,他说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把古代”不独亲其亲“,”老吾老“的传统美德,熔炼、提升为革命传统美德。在这种思想道德观念的支配下,许多革命烈士通过尽”忠“去实现尽”孝“,积极投身革命,解放全中华的父老双亲,使其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经济地位,实践了”最大的孝“,体现了最大的”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共和国的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

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孝“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孝敬父母教育,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解决目前家庭伦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进人老龄社会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因为家庭养老在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低的条件下,仍是绝大多数人依靠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农村。

其次,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只有家庭稳定才能社会安定,而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具有任何其他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倡”孝“,明显优点,一是范围小,限于家庭,十分具体;二是孝的对象是双亲,与每个人的关系密切;三是邻里友好、亲戚同事之间,易于彼此舆论监督,道德评价,非常直接。总之,”孝“,能有力地把家庭道德建设提到一个新水平。家庭精神文明水平高了,必然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观,从而切实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第三,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一个人对父母不能尽孝,不可能处理好和兄弟、亲友、师长、同事、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孝敬父母,一般情况下在社会上是遵纪守法,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不愿意因自己的不负责任累及父母、家庭。这样的人多了,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也就提高了,社会环境也就安定和谐多了,也必然能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加强孝敬父母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其具体内容是:

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和人伦意识。使他们懂得”奉事老人,不是封建,不是资产阶级思想,而是人类美德“的道理,从而能自觉地做到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做一个懂孝敬,讲孝行的孩子。

教育青少年学生不断提高”孝“的境界,从思想情感上去热爱、尊敬父母。中国人讲孝,既重赡养,也重视心里关怀和内心愉悦。在有些人看来,父母老了,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养活他们,使他们吃穿不愁,也就算报答养育之恩了。孔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强调“敬”,认为仅仅“能养”是不够的。所以,教育青少年学生孝敬父母应在既养又敬上下功夫。在家不仅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家务负担,而且应从思想上,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外出和到家,要向父母打招呼。在外地读书或工作,应经常写信汇报情况,或经常回家看看,不叫父母挂心。对父母有意见,应有礼貌的提出,不和父母吵架。如果发现老人有不正当行为,应耐心劝阻,不要同流合污;要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老人负责。

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在古人理想的“大同世界”中,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强调孝敬父母,并且推己及人。就是说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不但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而且能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形成全社会尊老、敬老的淳厚民风,让每位老人安度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终。

诚然,对于孝,事事皆能做到,不大可能。况且孝也没有标准,能够尽心尽力,便也称得上孝男孝女了。但这个“心”,要尽到却也不易。如果没有实际行动,连“送一碗饭,递一杯茶”也不愿做,只是装模作样地坐在父母身旁伤感地想着“父亲的好处母亲的爱”,这不能算尽了孝心。尽心,其实也简单,尽到责任是也。

人到老年,对家庭和亲情的需求更加强烈。老人需要和子女们一起沟通交流,需要子女绕膝,欢乐团圆的喜庆气氛去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作为子女,决不能认为给点钱送点物就算尽了孝道的义务,更不能逢年过节时“进点贡”就“一孝”了之。金钱易得,亲情难求。

孔子曰:“百善孝为先。”几千年来,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凡是孝敬父母的,都会受到社会的赞扬;凡是不孝敬甚至虐待父母的,都为世人所不齿。

选择理解--要读懂你的另一半

一日夫妻百日恩,因为在一起的日子,是彼此互相照顾的。上天总给每个人公平的待遇:懒惰的人,上天不给他们享乐的条件。恩爱的人,上天虽有时候照顾不过来没及时给予丰厚的物质生活,但他会让彼此带给对方幸福的感觉,我们要的不就是这样的幸福吗?有了幸福,日子就有奔头,丰厚的物质生活指日可待。

一个朋友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有的时候不是为了自己而活,也不是自己能左右得了的,也许说的有道理,既然能走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就是老天的眷顾,就是前世的缘分,夫妻之间就要好好的珍惜,互相沟通互相理解,生活才能和谐美满。

男人要读懂你的女人。女人如水,水有它温柔,滋养,透明,清澈的一面,然而水的另一面你懂么?水有时也会因小溪淤泥而堵塞,也有它不畅快的时候,水有时也会汹涌澎湃,那时你会懂它么?你会理解么?女人如花,似杜鹃--高贵而典雅,如百合--凄婉动人,像菊花--浪漫迷人。家养之花--娇媚可人,但需倍加呵护,山野之花--虽美丽大方,但却并非挪到温室也能活。

女人更要理解自己的男人。男人如泥,而泥并非土的代名词,土与水的结合方称之为泥,男人骨子里就有女人的成分。泥更易于干燥,甚至爆裂,而当泥干燥来临的时候,你会给它于水的滋润么?当泥爆裂时你会理解么?男人如山,山可以依靠,可以背风,但山也需要爱护,需要培植,山上的林没了,山上的树光了,山上的绿色植被不见了,那山还会靠得住么?男人如伞,伞可以挡雨,伞可以遮光,然而遮光挡雨的伞要举到恰到好处的位置才可以起到作用。

社会道义赋予了男人一个至高无上的责任--坚强,由此,男人便没有选择,义无反顾地挑起了一个又一个重担。男人无时无刻不在掩饰内心的脆弱。因为他是男人,他必须以坚强的面目示人。

尤其是婚后的男人,他要撑起这个家,他要让老婆过上好日子,他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他要让双方的父母后顾无忧的颐养天年……

这种无法逃避的责任犹如一面旌旗,或者战斗的呼唤,成功地激励着男人们勇敢地去接受严峻的考验、克服困难,显示自己的刚毅。他就这样抑制了自己隐秘的真实的情感需求。当他力求克服恐惧和抵触心理引起的强烈反应时,他非但一无所获,反而为婚姻关系的破裂留下隐患。当婚姻关系濒临崩溃,实际上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时,这些被压抑的抵触情绪,会像洪水一般冲开感情的闸门。只有到这时,他才回忆起昔日的情感,认识到自己当时产生抵触情绪的真正原因。然而在这之前,他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压抑、克服自己的不满情绪并把其合理化上面。

男人就是这样把自己的脆弱隐藏起来的。遗憾的是,女人却并没有真正放在心上。

为了维持婚姻关系,他还要继续忽视自己的真实情感。当他感到心烦意乱的时候,他会强忍过去,不了了之。当他没有性欲要求时,他可能惶恐不安,开始怀疑自己的性功能是否正常,同时力图克服自己的“寡欲”.有时下班后不想回家,但为了尽丈夫的责任,还得勉强回去,哪怕到家后内心充满了不快,精神萎靡不振,沉默寡言。白天,即使他满心不愿意,也要从办公室打电话给妻子,因为他感到妻子有这个要求。周末,他得烧菜做饭,跑腿打杂,修修补补,然后完全消极地坐在电视机前,努力去扮演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当他和妻子一道与其他夫妇交往时,他又得扮演好客的主人或招人喜欢的客人,而实际上他对此毫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