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睦:睦邻相处
9453400000010

第10章 家和万事兴(1)

孝义之门

◎家和万事兴!——格言

朱元璋(1328—1398年),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元末明初,浙江浦江县郑氏一家累世同居,被称为“孝义之门”。

明太祖曾召见过当时主持家政的郑谦,并从郑家选拔了子弟到朝中任用。郑氏一家累世同居已近300年。郑氏治家之法,每代以一人主持家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当郑谦以“赋长”身份到南京进见时,明太祖曾问郑谦:“你能治家长久的根本之道是什么?”郑谦答:“谨守祖训。”明太祖对郑谦的回答很满意,赏给他一点果子。郑谦拜谢了太祖,这点赏赐却舍不得吃,回家后分给了家人。太祖对郑谦的行为很是赞许,准备授予郑谦官职,却被郑谦以年老为由推辞了。

明朝初年,不少富贵人家都因犯罪而被灭宗,当胡惟庸因犯罪被杀时,受牵连人很多。有人告发郑家与胡惟庸案有牵连,官吏派人到郑家提人,兄弟们都争着上前受缚。

当时,郑谦正在南京,他的弟弟郑湜独当其责,被捕入狱。郑谦等他们到南京,要求自己承受罪责。他说:“我是哥哥,应由我来承受罪责。”弟弟郑湜说:“兄长已经年老,我自己会去辩白清楚的。”

郑氏兄弟争相入狱的事情传到明太祖那里,他当即召见了有关人员,对办案的官吏说:“能够这样襟怀坦白、争相入狱的人,怎么能随从坏人叛逆犯罪呢?”

明太祖不仅宽免了郑氏兄弟的“罪过”,而且还当即提拔郑湜为左参议,并让郑湜荐举自己所知的有才能的人。

郑谦死后,他的弟弟郑湜主持家政。洪武二十六年,太子的东宫缺少官吏,太祖命群臣推举能敦行孝义的人进宫填补,群臣都推郑家兄弟。

明太祖说:“除郑家外,当地还有五家,同样仿效郑家的家法。”于是,明太祖命征召郑、王两家30岁以上的子弟都到京师,以备选用。

这次擢选了郑谦之弟郑济与王憨为春坊的左、右庶子。

后来,太祖又征召郑谦另一个弟弟郑沂,把他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直接擢升为礼部尚书。郑沂上任一年多,辞官归居。永乐元年,郑沂入朝进见明成祖。

明成祖仍然留他任原官,不久,郑沂还是辞官回家了。后来,郑谦的侄子郑干官至御史,郑棠官至检讨。郑家其他得官者还有几人,郑家在当时的名声更加显赫了。

◎故事感悟

优良的传统,就当代代相传;孝义之门,传承永远不灭。有着“孝义之门”的家庭想必是幸福而安定和谐的。

◎史海撷英

朱元璋注意节俭

朱元璋是个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的皇帝。他即位后,在应天修建的宫室只求坚固耐用,而不求奇巧华丽,同时他还让人在宫室的墙上画上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注意勤俭治国。按惯例,朱元璋使用的车舆、器具等物,都应该用黄金装饰,但朱元璋却下令全部以铜代替。主管的官员告诉朱元璋,这些器物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想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

◎文苑拾萃

登江苏金坛顾龙山

朱元璋

望西南隐隐神坛,

独跨征车,信步登山。

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竹珊珊。

一尘不染,浮生九还,

客中有僧舍三间,

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

庾衮治家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格言

庾衮(生卒年不详),字叔褒,是明穆皇后的伯父。小时勤奋俭朴,勤学好问,侍奉父母,以孝著称。

晋代明穆皇后的伯父庾衮,年少时勤俭好学,孝顺父母。

咸宁年间闹传染病,庾衮的两个哥哥相继离世,另外一个哥哥庾毗也快死了,父母诸弟都往外躲,唯独他不肯离去。家人硬要他出去,他坚决不肯走,昼夜不睡,侍奉哥哥,在此期间,还按时给死者举行祭礼。

如此日复一日,持续了100天左右,后来传染病过去了,家人才回来,庾毗的病也逐渐好了起来。父老们都称赞庾衮的高尚品德。

庾衮的叔叔伯伯们都很富有,只是他父亲贫穷。庾衮亲自种地,奉养父母。父亲死后,他卖筒奉养母亲,母亲见他太辛苦,就说:“我不需要吃好的。”他说:“母亲若不吃好,我心里不安。”他的前妻荀氏、继妻乐氏都是世家大族之女,但都能舍弃华丽,跟他一样辛勤操作。他对哥哥遗下的孤儿非常慈爱,对寡嫂们十分尊敬。外甥郭秀是孤儿,他尽心抚养,衣都比自己的子女好。侄女庾芳临出嫁时,妆奁置备得很齐全,他又割荆笤扎成扫帚,把所有子侄们都召唤来,对庾芳说:“你从小就是孤儿,对于做活计我从来不计较你,现在你要出嫁了,不比在家,侍奉公婆丈夫和洗衣做饭等,是妇女应尽的义务,所以我特意送你这把扫帚。它虽不是什么贵重之物,但是它蕴含着我对你的期望。”

◎故事感悟

瘟疫面前,难道庾衮是真的天生就不畏惧吗?非也,因为骨肉之情不忍舍去,更不当舍去呀!按理来说,庾衮是该存畏避之心而离开的,但如果按事实理论来做,则情分情理也便失掉了。

◎文苑拾萃

田 家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

阿豺(?—424年),即慕容阿豺,又称沙洲刺史。为4—6世纪建立之吐谷浑王国统治者之一,武王树洛干弟弟,承袭武王担任国王,在位时间为418—424年。

南北朝时,吐谷浑国君长阿豺是鲜卑人,有20个儿子,其中纬代是长子。

有一天,阿豺对他的儿子们说:“你们各自给我送上一支箭,然后在地下玩耍。”

一会儿,阿豺命令同母弟慕利延说:“你取一支箭把它折断。”

慕利延取过箭,一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取十九支箭折折看。”

慕利延取过箭,折啊折,折了半天也折不断。

阿豺对他的儿子们说:“你们知道不知道?单支箭容易折断,好几支箭合在一起就难以折断了。这就可以说明:不管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只要齐心合力,就可固若金汤!”

◎故事感悟

阿豺让后代们明白,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只有和谐、团结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遵循家庭和睦相处的原则,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国家这个大“家”才能繁荣富强。

◎史海撷英

阿豺可汗向中土进贡

阿豺可汗以智慧著称于世。这位有着极强寻根意识的可汗站在白雪皑皑的西倾山上,望着白龙江滔滔东流,发出了“水尚知归,吾虽塞表小国,而独无所归乎”的感叹。他认为,南朝刘宋的政权属于华夏的正统,因此主动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刘宋政权遣使上表,进献土特产。

这还仅仅是个开端,后来,历代吐谷浑王都频频向中原王朝遣使进贡。到了唐代时,吐谷浑王国已经成为中原王朝名副其实的藩国了。

◎文苑拾萃

和元厚之平羌

(宋)王珪

诏收新土凤林东,四百年来一战功。

蔥岭自横秦塞上,金城还落汉图中。

轻裘坐款无遗策,折箭来庭有旧风。

零雨未濛音已捷,不功归旅咏周公。

弘扬杨氏的家风

◎在家中享受幸福,是一切抱负的最终目的。——格言

弘农杨氏(生卒年不详),是杨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汉丞相杨敞。杨敞玄孙杨震东汉光武帝时官居太尉,人送称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

杨播,字延庆,弘农华阴人,是北朝的著名士族高门之一。弘农杨氏在东汉时就是以学行闻名于世的大族,自杨震以下,四代皆有人担任居三公之首的太尉,史称其“四世太尉,德业相继”。魏晋时,曾因政治原因而一度中衰,到北魏时又成为朝中显贵。杨播历任左、右卫将军及太府卿、华州刺史等职,其弟杨椿位至司徒、太保,杨津位至司空。但他们兄弟并不以富贵骄人,“而言色恂恂,出于诚至,恭德慎行,为世师范”。

尽管他们兄弟都出任高官,但在家时,“兄弟旦则聚于厅堂,终日相对,未曾入内。有一美味,不集不食。厅堂间,往往帏幔隔障,为寝息之所,时就休偃,还共谈笑”,即使分处异地,也相互惦念。“初,(杨)津为肆州(刺史),(杨)椿在京宅,每有四时嘉味,(杨津)辄因使次附之,若或未寄,不先入口。椿每得所寄,辄对之下泣。”附寄之物有限,所表现出的手足亲情却是浓厚之极。

家中的子弟对父兄都十分尊敬,即使彼此年龄皆已很大仍是如此。“(杨)椿、(杨)津年过六十,并登台鼎,而津尝旦暮参问,子侄罗列阶下,椿不命坐,津不敢坐。椿每近出或日斜不至,津不先饭,椿还,然后共食。”在他们兄弟的带动下,尊长爱幼成为家中的传统,所以能“一家之内,男女百口,缌服同爨,庭无间言”。

杨播为从小培养子弟们的道德与学识,特别设立家学,昆季就学者三十余人。父兄们还特别注意树立典型,以劝励子弟,如杨情年幼时就曾因不与兄弟们争抢落地的苹果而受到奖励。对子弟的不足之处,则时时加以告诫,杨椿在致仕还乡时,特别针对子弟们的过失而指出:“闻汝等学时俗人,乃有坐而待客者,有驱驰势门者,有轻论人恶者,及见贵胜则敬重之,见贫贱则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在他们的教诲下,家中子弟大多文雅宽厚,谨慎节俭,而且通文学,并有治世之才。

◎故事感悟

弘农杨氏家的家庭是温馨而和睦的,而这种兄友弟恭、父子和爱的优良家风更值得后人敬慕与学习!

◎史海撷英

弘农杨氏的由来

据《通志·氏族略》中所记载,弘农杨氏也就是春秋羊舌氏的后裔。《氏族略》的《杨氏》条说:“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

据《史记·晋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书所记载,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晋国的大夫祁柔之孙祁盈的家臣祁胜和邬藏互相交换妻子,结果被祁盈发现,他就将两个人囚禁起来。当时有个大夫名叫荀砾,由于受了祁胜的贿赂,便状告祁盈私自抓人,结果晋顷公就逮捕了祁盈。杨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他认为晋顷公这样做时处事不公,一气之下就帮祁家杀死了祁胜和邬藏。晋顷公大怒,晋国的其他几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势力,于是便乘机杀死了祁盈和杨食我,并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作为这些公卿子孙的食邑。羊舌肸(叔向)的子孙逃到华山仙谷,居住在华阴(今陕西灵宝),称为杨氏,这就是弘农杨氏由山西徙居华阴的历史过程,也就是弘农杨氏的由来。

◎文苑拾萃

归 家

(元)王冕

我母本强健,今年说眼昏。

顾怜为客子,尤喜读书孙。

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

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

李光进兄弟和睦

◎人无君主、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格言

李光进(750—815年),本姓阿跌。其先祖为河曲(今山西河曲县)部族,因李光进兄弟从小依靠姐夫舍利葛旃,所以家在太原。李光进从大历四年(769年)到元和八年(813年),历任振武节度使、灵武节度使,兼任御史大夫、代州刺史、刑部、工部尚书,曾封为范阳郡公和武威郡王,是一名身兼数职、战功卓著的勇将。

李光进、李光颜兄弟二人是稽胡阿跌部落人,原居河曲(今青海东南黄河曲流处),后迁居太原(今山西太原晋源镇)。

李光进历任朔方军裨将、渭北节度使、灵武节度使等职,封武威郡王。李光颜历任河东军裨将、忠武军节度使、凤翔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等职。他们都曾参加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及其后与藩镇之间的多次战争,李光颜还曾率军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血战。兄弟二人都以勇健果敢、能骑善射、勇冠三军而闻名。他们原姓阿跌,因屡立战功,唐朝皇帝赐他们姓李,与皇室同姓,以示荣宠。

唐中后期,不少武将居功恃宠,专横跋扈,不仅在外“嫉文吏如仇雠”,“视农夫如草芥”,就是在家里也是互不服气,你争我夺,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事屡见不鲜。而李氏兄弟虽然在战场上都是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勇将,但是在家庭生活方面却以孝敬母亲、互相谦让友爱而深受当时人称赞。

他们对母亲十分孝顺。母亲死后,他们为母亲服丧,三年不归寝室,以表示对母亲的哀悼思念。

他们兄弟之间关系融洽,十分友善。弟弟李光颜先娶妻,当时他们的母亲还健在,老母亲把家事委托给李光颜的妻子,让她主持家务。老母亲死后,李光进也娶了妻子。此时,李光颜为表示对兄嫂的尊重,让自己的妻子清点、登记家中的财产,将钥匙交给嫂子。李光进却又让自己的妻子把钥匙交还给弟妹。他对李光颜说,虽然我是兄长,但弟妹自初事奉母亲时起,就由母亲让她主持家务,现已多年,不能因我娶了妻子,就改变母亲当年的安排,此事“不可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