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理:以理导欲
9452600000009

第9章 理存于心行有度(2)

一晃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把纪渻子叫了去,问他道:“你训养的鸡现在可以和别人的鸡斗了吧?”

纪渻子又回答说:“还不行,它听到鸡的声音,看到鸡的影子就有反应。”周宣王仍沉默着,没有说什么,可脸上露出了一丝不解的表情。纪渻子见此,就对周宣王说:“再过十天看看吧。”

十天又过去了,周宣王再次把纪渻子叫了去,问他道:“你训养斗鸡快有一个月的时间了,现在鸡总可以斗了吧?”

纪渻子仍回答说:“还不行。它还视物敏锐而充满怒气。”

周宣王既不解又不耐烦地问道:“难道这样的鸡不可以斗么?”言语中充满了对纪渻子的不信任。

面对这种场面,纪渻子仍斩钉截铁地说:“不可以!”

周宣王强忍恼怒,满脸不悦。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把纪渻子叫了去,神情不仅严肃,而且冷默地问道:“你训养的鸡这会儿该可以斗了吧?”纪渻子注视着周宣王,没有立即言语。周宣王接着说:“时至今日,你已训养斗鸡一个多月了,每次问你,你都托词没有训好,今日你必须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你到底能不能训养出威猛的斗鸡。否则,可别怪我不客气了!”

纪渻子嘴上挂着一丝蔑视的微笑,回答道:“差不多了。我现在训养出的鸡是:别的鸡鸣叫,它却毫无反应,看上去像个木鸡了。可以说它现在已精神安定专一、不动不惊了。其他的鸡没有敢与它应战的,见到它就会吓得掉头逃走。”

周宣王听到此说,仍怀疑地问道:“此话当真?”

纪渻子说:“不信,您可当面试试。”

周宣王忙命人带来几只有名的斗鸡与纪渻子训养出的鸡相斗。果然,没有一只斗鸡敢与纪渻子训养出的鸡相斗的。

周宣王大喜,吩咐近侍给纪渻子重奖。

◎故事感悟

真正懂得“理”之奥妙的人,就应“大智若愚”,就应“呆若木鸡”。也就是说,应对外在事物现象的感官若有若无,十分迟钝,对外物简直没有什么反应。唯有内在的精神或德是全善的、专聚的,这才算达到了“理”的境界。

◎史海撷英

齐宣王之死

周宣王统治时期,有一次,为了一件小事,大夫杜伯触怒了宣王,被判处死刑。他的老朋友左儒忙上前劝阻,宣王愤怒地斥责说:“在你眼中,只有朋友,没有国君,是何道理?”

左儒从容地回答说:“国君有理,臣就顺从国君;朋友有理,臣就支持朋友。现在杜伯并没有罪,不该问斩,所以,臣劝谏大王,不要杀杜伯,否则就会枉杀好人。”

“我偏要杀他,你能怎样?”宣王恼怒地说。

左儒接着说:“臣愿陪杜伯同死。”

“我偏偏不让你死,看你能怎么办?”宣王说罢,下令左右斩了杜伯。

左儒又羞又气,回到府宅后便自刎而死了。这件事在大臣间也引起了一片惊恐。事后,周宣王冷静下来,感到自己做得确实过分了,便暗暗悔恨,又不好意思明说,以致寝食难安,得了一种怔忡症。

一次,齐宣王带着臣下外出游猎,借以散心。游猎中,他忽然在车上大叫一声,昏迷了过去,结果医治无效,几天后便死去了。

◎文苑拾萃

诗经·大雅·荡之什·常武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

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

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扁子论修身

◎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格言

扁子(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鲁国人,被世人称为圣贤之人。

春秋时,有一位名叫孙休的鲁国人,自感为人与做事常常好心得不到好报,因此非常苦恼。这天,他亲自来到一位叫扁子的被世人称为贤人的家中请教这是什么原因。扁子当时正在家中给他的弟子上课。

扁子见有人来访,不得不暂时离开弟子们来到客厅与孙休相见。

孙休首先对打搅了扁子上课深表歉意,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发问道:“我孙休住在乡间没见有人说我没有修养,遇到危难时没见有人说我不勇敢。然而我种田碰不到好年景,事君碰不到好世道,为乡里人所抛弃,为州县官吏所放逐,我孙休何罪于老天?怎么遇到这样的命运呀?”说到这里,孙休对扁子深鞠一躬,然后说:“请先生给我指教一二。”

扁子笑着回答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至人’的所行吗?忘掉了他的肝胆,忘掉了他的耳目,迷惘无知徘徊游移于世俗生活之外,逍遥自在于无为之中,这就叫施助万物而不自恃其功,作万物之长而又不加主宰。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像举着日月行走一样。像你这样的人能得以保全身躯,身体器官完备,没有中途毁损成为聋子瞎子和瘸腿,与众人并列一起已属侥幸,又哪有闲工夫来抱怨老天呢?请你回去吧。”言外之意是不愿与这种沽名钓誉的人谈论此种高深的问题。

孙休离去后,扁子回到了弟子们中间。他坐在椅子上沉思了一会儿,突然仰天叹息。弟子们忙问道:“先生为什么叹息呀?”

扁子说:“刚才孙休来我这里,我告诉他关于‘至人’的德行,我担心他受到震惊而至于更加迷惑。”

弟子们都说:“不会的。如果孙先生所说是对的,先生您所说是错的,那么错的本不能使对的迷惑;如果孙先生所说是错的,先生您所说是对的,那么他来时本来就是迷惑的,又何能归罪于先生呢?”

扁子说:“不是这样。我给你们举个例子吧,从前有只鸟停在鲁国都城郊外,鲁君很喜爱它,设置太牢那样的宴席来招待它,奏九韶之乐来使它高兴,这样的结果怎样了呢?”

扁子停顿了一下,用征询的目光扫了弟子们一眼,弟子们都若有所思。接下来扁子说:“鸟对于这般盛情,开始忧愁而头晕目眩,不敢吃喝。这就叫以己之养来养鸟。至于用养鸟的方式来养鸟,应当让它栖息在深林中,浮游在江湖之上,让它吃泥鳅之类的东西,把它放回野地就是了。现今这位孙休,是位只有一孔之见孤陋寡闻之人,我告诉给他‘至人’的德,就好像用马车去装载鼷鼠,用钟鼓去娱乐小鸟一样,他又怎么能不受惊吓呢?”

弟子们一边纷纷点头称是,一边请求扁子也给他们讲讲“至人”的德行。

于是,扁子又讲了起来:“从前,传说有个巧匠叫倕,他用手指旋转画方圆简直超过用规矩,手指与所用物象凝合为一,而不必用心思来计量,所以他的心思专一而没有滞碍。忘掉脚的大小,什么鞋子都合适;忘记腰的粗细,什么带子都合适;忘记了是非,心无所不适;持守自性,不随物变迁,与外物交接无不适应。本来自性与外物是相适应的,而要达到无所不适应,就应忘记为了适应而适应。”扁子告诉他的弟子们,这是至道的金玉良言。

◎故事感悟

抑欲,从精神修养意义上讲就是要达到“忘是非”的状态,就是要达到这种意义上的精神安适。只有忘了人设的是非观念,忘了对外来毁誉评价的反应,忘了一切俗务,才能达到精神的虚寂逍遥安逸状态——“心之适”。

◎史海撷英

楚灭鲁国

公元前323年,鲁景公卒,鲁平公即位。此时,正是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年。鲁顷公二年(公元前278年),秦国破楚国首都郢,楚顷王东迁至陈。顷公十九年(公元前261年),楚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公元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

田开之的修身之理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格言

春秋时,有一个学者叫田开之,他就学于大学者祝肾。由于他勤奋努力,致学严谨,所以学问日渐增长,终于成了远近闻名的学者。

周威公也听国人说田开之有很大的学问,加之周威公有与贤人结交的癖好,于是,就想与田开之见上一面。这天,他差人将田开之请到了宫中。田开之来到宫中,周威公将他上下审视了一番,果然有学者风度。周威公就说:“我听说祝肾学习养生之道,并且成就不小,先生您与祝肾交往,也曾听到和学到一些什么道理了吧?”

田开之说:“开之我在祝先生那里只是干些扫扫院子、侍候客人的粗活,又怎么能从祝先生那里听到什么大道理呢?”

周威公见田开之如此谦虚,就更增添了几分敬佩之情。接着便向田开之请求道:“田先生不必谦让,寡人愿意听一听。”

田开之见无法推脱了,只好讲了起来。他说:“我听先生讲:‘善于养生的人,如同牧羊一样,看那落在后面的,就用鞭子抽打它一下。’”

周威公听得入了神,迫不及待地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

田开之接着说:“鲁国有个叫单豹的人,住在山洞里喝泉水,终生不食人间烟火,高卧在峰峦之巅,永远与白云为伴。他不与世人争利,年纪已七十多岁了,脸色还如婴儿一般。但是,不幸遇到了饥饿的老虎,老虎将他吃掉了。还有一个叫张毅的人,他不管富贵人家还是贫寒人家,都交往走动,40岁时就患内热之病死了。这两个人的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田开之略停顿了一下继续讲述道:“单豹保养其精神心性而老虎吃掉其身体,张毅保养其身体而病攻其内心。由此看来,这两个人都不懂得鞭策其不足的一面。”

周威公听完田开之的话,连说:“我得修身之理了。”

田开之见周威公如此高兴就又接着告诫他说:“我听孔子说:‘不要过分深藏,不要过分显露,像枯木一样立于中道。’这三点都能做到,他的名声必然极高。一条凶险之路,十个人走过就有一个被杀,于是父子兄弟就会互相提醒,一定要聚集许多人才敢行走,不是也很聪明么?人之所以自取灾祸的,是在枕席之上、饮食之间,对这些反而不引以为戒,真是过错啊!我希望您一定要注意呀!”

周威公点头称是。

田开之向周威公进言之事后来传到了庄子耳中,他却不以为然。他曾举例抒发自己的观点:

掌管祭祀祝祷的官员穿着黑色的斋服,来到猪圈旁对猪说:“你为何要厌恶死?我将要用三个月的时间用精料饲养你,还要为你作十日戒、三日斋,铺上白茅草,把你的前槽和后鞧放在雕花的俎上,你愿意这样做吗?”如果真是为猪谋划,就不如放置在猪圈里以糟糠为食更好;如果为自己谋划,活着有高官厚禄之尊贵,死后能有装饰华美的棺椁柩车送葬,就可以去做了。为猪谋划而要抛弃的,自己为自己谋划反而要取用,与猪所不同之处在哪里呢?

◎故事感悟

在庄子看来,田开之的见解虽对,可是选错了讲谏的对象。人的行为如同牧羊,要“视其后者而鞭之”,单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张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就是不鞭其后、偏向一端造成的恶果。修身要内修其神,外修其形,形神兼颐,也可谓是性命双修。要达到此目的,唯有无心无为地立于中道才行。

◎文苑拾萃

《达生》节选

庄 子

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予语女。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郄,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

季梁求医明理

◎豪放悲壮寓理于事。——高适

季梁(生卒年不详),又称季氏梁、季仕梁,随国都(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北)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春秋初期随国大夫,中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李白誉其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季梁对随楚关系格局影响重大,辅佐随侯期间,提出“夫民,神之主也”的唯物主义思想、“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政治主张以及“避实击虚”的军事策略,使随国成为“汉东大国”,周天子虽“三次征伐”被他称为“荆蛮”的楚国皆“结盟而还”。可惜当时的随侯对季梁的诸多治国方略始纳后弃,致使四面树敌,公元前690年在与强楚青林山一役中丧国辱邦。作为亡国之臣的季梁因此郁郁而终。

季梁是春秋末年的随国名士。杨朱年少,但是与季梁志向投合。季梁也很欣赏杨朱的聪颖悟性,而杨朱更是仰慕季梁的超凡异俗。两人便结为忘年之交。

有一次,杨朱在窗下凝神读书。读得兴致正浓时,季梁的小儿子突然慌慌张张地跑来找杨朱,说他父亲身染疾病,七天以后突然加重,现在已经病入膏肓了。杨朱听完,立即随他去探望季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