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克:克己向善
9452200000002

第2章 导言

克己向善,意思是说,以良好的道德行为克制自己,以身作则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克己向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衡量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

克己向善,就要见善则迁。改过迁善,就是自觉改正错误,自觉地向着好的方面迁移和转化。改过迁善是佛家和儒家关于道德修养的思想主张,后一直为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易经》中说:“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怎样对待错误是个大问题。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谁无过,过而改之是大焉”的话,孔子也说:“过则无惮改,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就是说,人不可能没有过失。人不怕有过,只怕不改,有过能改,就是最大的善。有过而不改才是真错误。

只有具备了改过迁善能力的人,才可算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每个人都有缺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接受教育的原因。受教育使我们有能力认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这就是进步。

克己向善,就是要常思律己,修身立德。律己依靠人的内在力量,增强自我意识。律己贵德,应是人生宏旨,也是做人准则。古人讲:德以养心。何以贵德,唯有律己。用现代人的理念阐释,律己与贵德也是衡量人品质的重要尺度,在某种程度上还决定一个人的事业、家庭和睦和身心健康。人若放纵自己,就会导致言行失衡,对自己的心理活动难于把握、洞察、克己和规范。有的人明知自己的言行是违规犯罪,却依然一意孤行、以身试法;也有人一生重病在身,但却能直面人生,不向病魔屈服,直到最后一刻,令人感慨。所以,“律己修身,贵德养心”,历代被奉为训诫。

克己向善,还要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一个正直廉洁的人,会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不因利微而贪,不因善小而不为。相反,一些因贪婪而遭受惩罚的人还往往哀叹自己的运气不好,甚至认为是自己运气太差,其实,他们已经被贪念冲昏了头脑,有因才有果,如果没有自己种下的恶因,何来日后所结的恶果呢?那些营营苟苟总想着占集体、国家便宜的人,伸手必被捉!不义之财正如鱼钩上的香饵,一旦吞下去,想吐也吐不出来,只能听他人的摆布。那些把法律道德抛诸脑后、作出损公肥私勾当的人,最终结果只会是害人害己,小则丢掉工作、颜面尽失,大则身败名裂、身陷囹圄。要想保持身正廉洁、不被腐化,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认知,增强抵制各种诱惑的抵抗力。

当前我们处在信息时代,社会事物纷繁复杂。每日面对大量的全新事物,在学会汲取现代科学信息的同时,还应随时锤炼自身的应变能力。在生命的各个时期,不论年龄大小,都应“克己自律,以善修身”,与时代同步,驾驭潮流,不流于世俗,尽力融入社会,开创和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