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诲:诲人不倦
9449300000009

第9章 以身省人(1)

孟献子囚子诲子

◎先患虎患谓之豫,犹豫则祸不生。——《荀子》

孟献子(?—前542年),姬姓,孟氏(亦称仲氏),名蔑,谥献,故史称孟献子。鲁国孟氏家族振兴的重要贡献者,春秋中期鲁国外交家、政治家。

季文子和孟献子两人,分别是鲁国宣、成时期的臣子。他们都很重视从子女的言行中把握其思想,并且能够及时地对子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虽然季文子做过鲁宣公和鲁成公时期的相,但他为人俭朴,连他的老婆也没有华丽的装束,也不曾用好粮食喂养马匹。他的这种做派遭到了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它的质疑,仲孙它对季文子说:“子为上卿,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意思是说:您身为高官,自己的妻子不穿华美的衣服,也不曾用好粮食喂养马匹,太小气了。您这样做国家也不体面。

对仲孙它的追求华美奢侈的思想,季文子首先讲解了当官也应节俭的道理,然后又向他讲解怎样才能为国争光。

季文子的话在仲孙它看来,简直就是空洞的说教,根本听不进去。事后,季文子很快就把仲孙它的这些话告诉了他的父亲孟献子。

孟献子得知此事,立即叫人把仲孙它抓了起来,“囚之七日”。

孟献子教育儿子的方法很独特,他既没对儿子进行批评教育,也没采用一般人常用的教子办法,而是关了儿子的禁闭。关儿子禁闭的时间不多不少,整整七天。

仲孙它在禁闭室里待着,他觉得父亲对自己过于严厉,有些小题大做了,不就是几句闲话吗?值得这样大惊小怪?他或许还觉得,父亲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护,就像对待长出了多余枝杈的小树一样,应该及时剪枝,不然,小树肯定长不好,成材几乎没有可能。他或许还会看到从窗子斜射进来的一缕阳光,仲孙它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自由,渴望在自由的世界里随意走动。不过,随便说话是不行的,尤其是不能再随意说哪位大人的生活如何,应该怎么样之类的话,因为自己无法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别人的追求与志向等重大问题。当然,仲孙它在禁闭室里到底都想了些什么,不得而知,所以也就只能猜测了。

不管仲孙它到底想了些什么,反正孟献子的这一招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孟献子对儿子仲孙它这一关,真的就关出了一个节俭的仲孙它。

据说,此后,在仲孙它的家里,妻子身上的衣服不但根本没有富贵人家那样的奢华,连长褂子都没有。同时,喂马的草料也不过是糟糠瘪稗,从来也不用好粮食喂牲口。

仲孙它彻底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思想,得到了季文子的赏识。后来,季文子推荐他担任了上大夫。当然,仲孙它能够被重用,注意节俭、廉洁自律,是要紧的一点。

◎故事感悟

孟献子严于律己,严于教子,从自身做起,从子女生活与思想的细微处发现缺点或错误,并采取相应的办法及时纠正,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然,无论是季文子还是孟献子,都在子女教育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史海撷英

孟献子“以贤人为富”

孟献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三家执政的大夫之一,一生侍奉过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三朝为相50年。他执政时期虽权倾朝野,但其为政却十分清廉。他曾经说过一句政治名言:“有车马可乘的人家,不贪图鸡、猪的利息,豪门贵族不去追求牛羊的收入,大国之卿不可养聚敛财富的家臣。”

有一次,孟献子出访晋国,晋国执政韩宣子设宴款待孟献子一行,二人话语投机甚是高兴,便一连换了三个饮酒的地方。这三个地方处处都备有金钟编磬等乐队为宴会鼓乐,不用现场搬动。孟献子看到韩宣子有如此的排场,非常感慨地对韩宣子说:“大夫,您家里真富有啊!”韩宣子就着这个话题对孟献子说:“大夫,您看您的家和我的家相比谁更富有呢?”孟献子诚恳地说:“我的家很穷,只有两个士,一个叫颜渊,另一个叫兹无灵。他们虽然是一介书生,不过他们都很有学识和才华。我用了他们两个人,就能把我辖区内的老百姓治理得和睦相处、安居乐业了。”

◎文苑拾萃

《公羊传》

《公羊传》也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一部专门解释《春秋》的典籍。它的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释史也十分简略,着重阐释了《春秋》中所谓的“微言大义”,是用问答的方式解经的。

《公羊传》的作者是战国时的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诵《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公羊传》最初只是口耳相传,到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汉景帝时人)方与齐人胡毋生(《汉书》作胡母生,复姓胡毋或胡母,名子都,生是“先生”的意思)合作,才将《公羊传》定稿“著于竹帛”。因此,关于《公羊传》的作者,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笼统地称之为“公羊子”,颜师古说是公羊高,《四库全书总目》则署作汉公羊寿,说法不一。

《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都传述了《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的性质不同。《公羊传》也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经常引用它作为谈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先秦至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后世注释《公羊传》的书籍主要有东汉何休撰的《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的《公羊传疏》以及清朝陈立编撰的《公羊义疏》等。

为正义献身的范滂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吕氏春秋》

范滂(137—169年),字孟博,汝南征羌(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他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嫉恶如仇,为官清廉。第一次党锢之祸起,与李膺同时被捕,被释还乡时,迎接他的士大夫的车有数千辆。党锢之祸再起,朝廷下令捉拿他,县令郭揖欲弃官与他一起逃亡,他不肯连累别人,自己投案,死于狱中。

范滂,东汉汝南征羌(今河南郾城东南)人。在母亲的教导下,他从小立下志向,要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当时,皇室衰微,宦官集团独揽大权。范滂的官职虽不高,在与宦官的斗争中却极有威望,与朝廷正直大臣李膺、杜密等人同为中流砥柱。

建宁二年,宦官集团大肆搜捕“党人”,李膺、杜密等相继被捕入狱,李膺被拷打致死,而杜密则自杀了。范滂情知横祸将至,无论如何是逃不过这一劫难的。

汝南郡的督邮奉命到征羌(今河南郾城)捉拿范滂。到了征羌的驿舍里,他关上门,抱着诏书伏在床上大哭。驿舍里的人听到哭声,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消息传到范滂那里,范滂说:“我知道督邮一定是为了不愿意抓我才哭的。”

范滂就亲自跑到县里去投案。县令郭揖也是个正直的人,他见范滂来了,吓了一大跳。他说:“天下这么大,哪儿不能去,您到这儿来干什么?”

他打算交出官印,跟范滂一起逃走。

范滂感激地对他说:“不用了。我死了,朝廷也许能把抓党人的事停下来。我怎么能连累您?再说,我母亲已经老了,我一逃不是还连累了她吗?”

县令没有法子,只好把范滂收在监狱里,并且派人通知范滂的老母亲和儿子来跟范滂见面。

范母带着孙儿随着公差到监狱来探望范滂。范滂安慰她说:“我死了以后,还有弟弟会抚养您。您不要过分伤心。”范母说:“你能和李、杜(指李膺、杜密)两位一样留下好名声,我已经够满意了。你也用不着难过。”

范滂跪着听母亲说完话,回过头来对儿子说:“我要叫你做坏事吧,可是坏事毕竟是不该做的;我要叫你做好事吧,可是我一生没有做坏事,却落得这步田地。”旁边的人听了,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像李膺、范滂这样被杀的党人一共有一百多人,另有六七百在全国有声望的或者跟宦官有一点儿怨仇的,也被宦官诬指为党人,遭到逮捕,不是被杀,就是充军,或被禁锢终身。

只有那个宦官侯览的对头张俭,逃过了官府搜捕。他到处躲藏,许多人情愿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他。得到官府来抓他的消息时,他又躲到别处去。于是,凡收留过他的人家都遭了祸,轻的下监狱,重的被杀,甚至整个郡县都遭到灾殃。

经过这两次“党锢之祸”,朝廷里比较耿直的官员遭到沉重打击,大小官职差不多都由宦官和他们的门徒包下了。

在范滂被押解去京城的那天,母亲又特意为他设酒饯行。她噙着眼泪说:“我做母亲的决不愿向恶势力低头,儿子你做得对,放心去吧!”送行的人们听到范母这番豪言壮语,悲痛得泣不成声。他们佩服范母深明大义,不愧是忠臣烈子的母亲。

范滂被害时才33岁。

◎故事感悟

范滂的母亲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她亲历亲为,为后代做出了榜样。范滂能经历两次“党锢之祸”而坚贞不屈,以身殉国,也得益于母亲的教诲。他不愧为忠臣烈子。范滂和母亲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精神,炳耀千秋,永垂史册。

◎史海撷英

汉灵帝轶事

汉灵帝统治时期,十分依靠宦官。尤其是窦氏外戚集团在外戚宦官的争斗中覆灭后,灵帝对宦官集团的依赖更是日益加重。大到人才遴选,小到日常政务,几乎全部委托自己宠信的张让、赵忠等十人,人称“十常侍”。

灵帝自己平时常常深居内宫,想尽办法尝试玩乐的新花样。内宫没有驴子,一个善于逢迎的小黄门就从外地选了四头驴进宫。灵帝见后,如获至宝,每天驾着一辆小车在宫内游玩。开始时,他还找一个驾车的驭者,几天后索性亲自驾车。皇帝驾驴车的消息传出内宫,京城许多官僚士大夫也都竞相模仿,一时民间驴价大涨。

正当京城弥漫着驴车扬起的烟尘时,灵帝又对驴车失去了兴趣。这时又有宦官别出心裁,将狗戴贤冠、穿朝服、佩绶带,让狗摇摇摆摆地上了朝。待灵帝认出这是一只狗时,不禁拍掌大笑,赞道:“好一个狗官。”满朝文武虽然感到受了奇耻大辱,但也是敢怒不敢言。

宦官集团为壮大自己的势力,还唆使灵帝明码标价,公开卖官。翟烈出身名门,在买太尉时花了五百万。不久,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也想买太尉一职,出价一万万,灵帝就把翟烈罢黜,把太尉一职转卖给了曹嵩。

◎文苑拾萃

《后汉书》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所编撰,是一部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6年史事的纪传体史书,也是“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大部分都沿袭了《史记》和《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作者范晔根据东汉历史的具体特点又对内容有所创新和变动。

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因此,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

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为此,范晔也成为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女性作传的史学家。尤其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17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都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等。

此外,《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它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作者范晔就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因此,《后汉书》一方面揭露了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了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

诫恶善后的颜之推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唐·韩愈

颜之推(531—约595年),字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中国古代文学家,生活在南北朝至隋朝之间。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世传《周官》、《左氏春秋》。他早传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因“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生活上“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他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识,19岁就被任为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20年,官至黄门侍郎。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581年,隋代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不久以疾终。

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20篇,影响深远,被誉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其中有关幼儿教育的言论,直至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颜之推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或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当子女还在襁褓中时,已经开始懂得人的各种表情,做父母的要严肃而慈爱地进行教诲,端正他(她)的行为,使他逐渐明白是非对错。待到几岁时,也不要随便打骂呵斥。这样,在子女幼小的心灵上,自然能够滋生谨慎的孝心。

颜之推所以要创作《颜氏家训》,是有来历的。

相传,他在了解了大禹的妻子涂山氏生了儿子启以后,因涂山氏懂得比较好的教育方法,使夏启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大事,明白“君臣之义”。由此,颜之推产生了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