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诲:诲人不倦
9449300000004

第4章 教诲为本(2)

天已经大亮了,军营里开饭了。马援的面前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面条是白的,在几片翠绿的菠菜映衬下,格外显眼。而两个去了皮的鸡蛋比面条的颜色更白。见了这些,马援的脸上现出了一丝满意的神情。他没有马上抄起筷子,而是仔细地端详着碗里的食物。也就在这个时候,帐外传来报告的声音,原来是送信的传令兵回来交令了。

马援展开两个侄子写给他的回信,一边看,一边吃饭,菠菜面条同时入口,咬开的鸡蛋露出金黄的颜色,正好与侄子认真检讨自身过失的话语融合在一起,马援不禁开心地笑了。他那笑容,与打了胜仗、战胜了敌人时的表情是一模一样的。

◎故事感悟

马援以别人为参照,告诫子侄要为人厚重,考虑问题要周全、得体,而且要廉洁奉公,做万人表率。马援的做法不仅教育了子侄,同时也警示我们,青年人要时时检讨自己的过失与不足。

◎史海撷英

最著名的伏波将军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伏波将军,就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马援。建武十六年(40年),交阯郡雒将之女徵侧、徵贰聚众造反,攻取郡县,九真、日南、合浦等郡群起响应。征则等占据了60多座城池,自立为王。建武十七年,光武帝拜时任虎贲中郎将的马援为伏波将军,段志为楼船将军,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四郡兵一万余人入南平交趾。军队刚刚到达合浦,段志就染病身亡了,马援并统其军。

经过一年多浴血奋战,至建武十九年春,马援全歼徵侧、徵贰部队。捷报传到京师,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马援乘胜又进击九真,扫除了叛军的余党残部。马援每攻取一县一郡,便马上废止当地的苛政,并完缮城郭,兴修水利,抚境安民。

建武二十年秋,马援率部凯旋,朝野上下纷纷前来庆贺,马援却没有一点得意的样子。他说:“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才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随后,马援又领命挥师出雁门。

建武二十三年,武陵蛮造反,朝廷先是派武威将军刘尚率万人前往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次年,朝廷再派谒者李嵩和中山太守马成率军前往,又连连吃败仗。于是,马援主动请缨。光武帝可怜他年纪大了,不答应。马援非常激动,他像战国时老将廉颇那样,当场披甲上马,一展雄姿。光武帝十分赞赏,随即令他率兵四万平蛮。不幸出师未捷身先死,终为马革裹尸还,令人叹息不已。

◎文苑拾萃

《诫兄子严敦书》译文

我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谈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将到任就令人怨恨,百姓的意见很大。我常常为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

“淡泊”与“宁静”

◎善其谋而后动。——汉·扬雄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身穿八卦仙衣、手拿羽毛扇的诸葛亮,是古往今来人们心目中的风流人物与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是以政治家、军事家的荣誉载入史册的。他在对子女的培育方面也有鲜为人知的独到之处。

早年的诸葛亮没有儿子,哥哥诸葛瑾把自己的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了他。

诸葛乔成了诸葛亮的儿子,找对象当然是要门当户对的。经人介绍,诸葛乔娶了皇家公主,与刘氏帝室为婚。诸葛乔做了乘龙快婿,也因此被拜为驸马都尉,一下子就平步青云了。

但诸葛亮却教育诸葛乔要生活俭朴,切忌安荣乐贵。在自己行军打仗时,也有意识地将他带在身边,让他随军服役。诸葛亮这样对待儿子,无非是从长计议,希望儿子通过实践锻炼,将来能成就一番事业。

诸葛亮写信给东吴的哥哥诸葛瑾说:“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

在诸葛亮看来,要想儿子成器,必须经受锻炼,劳其筋骨,体验艰苦生活。可惜诸葛乔在25岁那年不幸病死。

诸葛亮46岁时,才有了亲生儿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在诸葛亮辞世前的那一年,还写信告诉哥哥诸葛瑾说:“瞻今8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透过诸葛亮给哥哥家书的字里行间,人们能够读出他对亲生儿子的得意与爱护,更能品出他对爱子的担心。

据说,诸葛亮曾写过不少有关教育儿子的书文,可惜传留至今的只有《诫子》、《诫外甥》等篇。据《太平御览》卷497所录《诫子书》中有这样的文字: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从诸葛亮的这篇《诫子书》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以政治家的胸怀,从国家利益的高度教育儿子。他要求儿子要从修身养德做起,立志成学,免得日后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终身。他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两句,无疑是他个人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他教诫儿子的至理名言。在《诫外甥》中,诸葛亮也时常告诫两位姐姐的孩子,要做到“志当存高远”,生活上应“绝情欲”,与人交往时能够“忍屈伸”等。

◎故事感悟

诸葛亮身为蜀国丞相,日理万机,忙于军国大事,仍不忘子女的教育,实为可贵。如今,人们常将诸葛亮教子的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挂于书房,列于身旁,作为座右铭以自诫,不无益处。

◎史海撷英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东征,想夺回荆州,结果途中被打败,撤退到永安。诸葛亮叹惜法正已去世,否则必能阻止刘备的东征之举。

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遂召诸葛亮到永安,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诸葛亮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但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文苑拾萃

梁甫吟

诸葛亮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智分家产诫子自立

◎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唐·史俊

姚崇(650-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陕县硖石乡)。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姚崇是唐代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唐玄宗开元初年时,姚崇任宰相,在政治上很有作为,被史家誉为“救时之相”。不过,这里讲的并不是他从政的事迹,而是他为儿子们分家产的故事。

姚崇虽然身为宰相,职高权重,地位显赫,可他一点儿架子也没有。不但他自己这样,对儿子们的管束也极为严格。

一个夏天的晚上,姚崇破例在庭院的大树下乘凉,一手捻着不多也不很长的胡子,一手摇着蒲扇,对管家说道:“你去把彝、异、弈哥仨叫来,我有话和他们说。”

管家应声而去,不一会儿,就把姚崇的三个儿子带来了。

那时,姚崇的三个儿子老大彝17岁,老二异15岁,老三弈13岁。

姚崇整天公务繁忙,即便在家,也是宾客不断。但他却不放过任何零散的时间,只要稍有空闲,不是手不释卷,就是笔管在手,伏案疾书。当然,并不是著书立说,而是撰写公文,或是批阅文件,很少与孩子们玩耍。

孩子们也是,只有吃饭的时候同桌,也不说什么,只是低头吃饭,饭吃完了,扭头就走。不是回书房接着读书,就是找个安静的地方温习功课。只有父亲问书的时候,孩子们才来到父亲跟前,个个垂手站立,不敢有任何造次。

其实,即便让这三个孩子淘气,他们也不会。常来姚家的官员都知道姚大人家有三个书呆子,一个比一个呆。不过,姚崇听了官员们这样的议论,不但一点儿也不恼,反倒有些得意。他心想,小孩子不读书,还能干什么?呆,似乎是个问题。读书,自然是为了进仕,而进了仕,不懂农事,不明白经济,官也当不好。退一步说,即便是做个普通老百姓,也总得能劳动,会干活儿,善于理财理家吧?姚崇对儿子们的将来已经考虑了很久。现在终于有了主意。今天正好有点空闲,便想和儿子们交代一下他们往后应该怎样生活。

儿子们见父亲半天不说话,只是不动声色地在他们的脸上扫过来又扫过去,都有些紧张。

父亲一贯教诲他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哪怕是遇到天大的事情,也应该先看看自己,看自己是不是存在什么毛病或错误。如果是自己身上的问题,不论大小,也不分性质,都必须勇于承认。然后,该承担责任的,必须承担责任;该领罪的,必须领罪。相反,如果问题与自己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也要弄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以便从中得到借鉴,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对修正己势是有益处的。

此时,儿子们都是这样想的,把自身上上下下看了遍,没有发现自己身上有什么毛病或不对的地方,才把眼神不约而同地移向了姚崇。

姚崇似乎对儿子们刚才的表现很满意,微笑浮现在他的脸上。突然,他把蒲扇停在了半空中,不再扇动,开口问儿子们:“你们谁能说说,天气这么热,不扇动蒲扇,惬意的凉风从何而来?”

儿子们无法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只有面面相觑。

姚崇好像没有指望儿子们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又接着把蒲扇扇动起来。这时,他扇动蒲扇的动作很大,适意的凉风不仅使他自己觉得得劲,连儿子们也感到凉风扑面,精神为之一爽。

姚崇面露得意,对儿子们说:“你们终于明白,要想得到什么,依靠别人只能一时一事,不能指望永远。而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

听了这些话,儿子们恍然大悟,原来爹借着蒲扇的扇动,给我们讲了一个天大的道理!

姚崇把话转入了正题,他把现有的田产一分为四,除了自己的那份,其余的都平均分给了儿子们,让儿子们自己经营管理,做到自食其力。

儿子们一时有些慌乱,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他们没有任何精神准备。但聪明的小儿子弈悄悄地对不知所措的两个哥哥说:“耕田劳作,和下棋一样,棋子怎么摆,究竟摆在哪里,决定着输赢,难道不是吗?”

弟弟的提醒,使两个哥哥想到了自己的名字,老大想到了那个“彝”,是要人走平常或正常的道路,同时更应该懂得和遵守法度。想到这里,他镇定自若了。

老二想的是“异”,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过他,你要做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人。父亲给我们分田产,目的不就是为我们走常人不曾走过的路创造条件么?老二的神态很快恢复了正常。

从此,姚崇的三个儿子一边读书,一边经营自己的田地,既是读书人,又是靠个人能力料理生活的人。

后来,姚崇的儿子们也都继承父辈的遗志,均在朝为官:长子彝,开元初年任光禄少卿;次子异,任坊州刺史;少子弈,开元末任礼部侍郎、尚书石丞,都很有出息。

◎故事感悟

姚崇借扇蒲扇给儿子们讲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并以分田产起到了劝诫儿子们自立向上的作用,同时也给儿子们指出了做官应具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