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敦:敦风化俗
9448200000003

第3章 破除迷信(1)

子产破除迷信

◎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格言

国侨(?—前522)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郑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所以又称公孙侨。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于贵族之家,是郑穆公的孙子,公子发的儿子。由于他的封地位于东里(今郑州管城区东大街一带),因此也被称为东里子产。

子产从郑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开始,先后主政二十余年,为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子产执政的许多故事,至今还广为流传。在很多方面,他都表现出了立志于敦风化俗、改变国家现状的精神。

公元前525年,鲁、郑等国上空出现彗星,喜欢卖弄巫术的裨灶推测说:“宋、卫、陈、郑四国将要同时发生火灾了。”他还请子产用璀斝玉瓒祭神,以禳除火灾。子产没理他。

后来,宋、卫、陈、郑四国真的发生大火了,裨灶便放出话说:“不采纳我的建议,终于出事了吧?如不按我说的办,郑国还要发生火灾的。”

郑国人听了后,都感到很害怕,恳求子产听从裨灶的话,子产还是不同意。他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这也就是说天和人没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不要硬扯在一起。治国应注重人的因素,不要迷信天道。祭天求神,不如修德。后来恳求的人越来越多,子产就耐心地解释说:“裨灶这种人无非是喜欢预言,说的多了,可能偶尔会说准一两次。他懂什么天道?天是天,人是人,互不相干,天和人怎能联系在一起呢?”后来,郑国并没有发生火灾。

有一年,郑国发大水,风传城外洧渊里有两条龙在争斗,国人请求举行大祭,以禳灾祈福。子产说:“没这个必要!我们人打仗时,龙不闻不问;现在龙打架了,我们何必操心呢?况且龙本来就住在水里,怎能赶走它们呢?我们无求于龙,龙也无求于我们,大家不要为这件事费神了。”

结果,什么事也未发生。

子产执政二十余年,政绩优异,内外交口称誉,但他从不居功自傲。

子产仁惠爱人,公私分明,为官廉洁,家风清正。子产去世时,家无余财,儿子无法安葬他。国人知道后,纷纷献金助葬,他的儿子还是不肯接受。

后来,子产的儿子亲自背土,将子产埋葬在邙山之上。这样,子产父子又以实际行动打破了厚葬的风俗习惯。

孔子对子产十分推崇,《论语》中也记载了孔子称赞子产的话:“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故事感悟

子产不信鬼神,只相信人的因素,以人为本,廉洁奉公,大胆改革,为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作出了很多的贡献,也为后人的改革旧俗作出了榜样。

◎史海撷英

初税亩

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也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初端。

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类农具的普及与发展,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后,都掌握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也开始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方式,使私有土地急剧增加。

在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前,鲁国实行的是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因此,私有土地的增多使国家财政收入日益下降。实行初税亩制度后,即履亩而税,按田亩来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是占有土地的人都要按土地面积进行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

这种按耕地实际亩数收取实物赋税的方法,与“桓管改革”中的“均田分力”、“相地衰征”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区别。桓管改革后的“均田分力”与“相地衰征”政策,仍然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的;而鲁国“初税亩”的实施,等于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制。桓管改革后的农业税收征收的前提,是农户租用了属于国家的土地,税收还带有“地租”的性质;而“初税亩”则是在认可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凭国家政治权力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税赋。也就是说,“初税亩”更接近现代的税收制度。所以,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把鲁国的“初税亩”作为中国农业税征收的起始。

◎文苑拾萃

《论语》

《论语》是我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几部著作并称为“四书五经”。通行本的《论语》共20篇。

《论语》文字简洁精练,含意深刻,其中有许多观念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

西门豹治邺

◎我们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格言

西门豹(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人,魏文侯(前446—前396年在位)时任邺(今河南省安阳市北)令。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又是一位无神论者。

战国初年,魏国渐渐强大起来。魏文侯励精图治,关注民生。

西门豹是魏国人,是著名的无神论者,为人精明强干,深受魏文侯器重。

魏文侯派西门豹去做邺(今河北临漳县)令。一上任,他就大胆革除了为害一方的为河神娶妻的陋习。

西门豹到了邺县,看到那里人烟稀少,满目荒凉,就找来一些百姓问道:“这里这么穷,是怎么回事啊?”

原来,这里有一种罪恶的风俗——为漳河河神娶妻。

邺县的老人们说:“我们这些老百姓苦就苦在为河神娶妻这件事上,因此家家都变穷了。”西门豹细问缘故,当地的老人们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百姓征收几百万捐税,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给河神娶妻,剩下的就跟巫婆私分了,然后装进自己的腰包。每年,巫婆都要在邺县四处察看,如果发现贫苦人家的女儿有漂亮的,就说这个女子应当做河神的媳妇,然后不由分说,立即准备聘礼娶她。巫婆让女徒弟先给她洗澡,为她缝制绸衣,在河上造一个用于斋戒的房子给她住。房子上挂着黄红色的帷帐,里面为她准备了各种食物。十几天后,大家来送这女子出嫁。解开系房子的绳索,让她漂浮在河中去见河神。开始时,这女子还漂浮着,漂了几十里就沉没了。凡是有女儿的人家,怕巫婆把女儿送给河神,都带着女儿逃跑了。因此,城中的人越来越少,剩下的人因为交税,穷得快要无法生活了。巫婆说,如果河神娶不到妻子,洪水就会吞没邺县,淹死所有的百姓。”

西门豹说:“原来是这样!到河神娶妻那天,希望三老、巫婆、父老乡亲们都到漳河边送行。还请顺便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老人们都说:“好的。”

到了河神娶亲那天,西门豹带着卫士来到漳河边。三老、长老、廷掾、巫婆、父老乡亲们都到了。来看热闹的百姓足有两三千人。

那巫婆已经70岁了。还有十几个女徒弟,都穿着彩绸礼服,站在巫婆后面。

西门豹见人都到齐了,便说:“叫河神的新娘子过来一下,本官看看她是美是丑。”

巫婆的女徒弟把新娘子从帷帐里带出来,来到西门豹面前。

西门豹仔细看了又看,然后回过头来对三老说:“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去禀报河神一声,说得重新给他选一位美女,改天再送去。”说罢,命令卫士抱起大巫婆,把她扔进漳河里。

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婆怎么去了这么久呢?派个徒弟去催催她吧!”说完,命令卫士把一个女徒弟扔到漳河里去了。

又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徒弟怎么也去这么久呢?再派一个徒弟去催催吧!”说完,又命卫士把另一个女徒弟也扔到河里去了。

前后一共扔了三个女徒弟,还是杳无音信。

西门豹说:“巫婆、徒弟都是女人,不能禀报事情,麻烦三老前去禀报一下吧。”于是,又命卫士把三老扔到漳河里。

西门豹在漳河边毕恭毕敬地躬身守候,面向河水站了好久。长老、廷掾在旁边看得大惊失色。

过了一会儿,西门豹回头问道:“巫婆、三老还不回来,这事该怎么办呢?”他想再派廷掾和地方上的绅士去催一催,这可把他们吓坏了。他们连忙跪在地上磕起头来,把头都磕破了,额上的血流到地上,脸色像死灰一样。

西门豹说:“好吧,那就再等一会儿。”

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掾,起来吧。看样子河神留客时间太长,不要等了,都散了回去吧。”

在场的邺县官民都吓坏了,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提为河神娶妻的事了。

革除了陋习,百姓减免了苛捐杂税。接着,西门豹又发动百姓开凿了12条大渠,把漳河水引到田里灌溉庄稼。从此,漳河两岸年年丰收,邺县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

◎故事感悟

西门豹惩罚巫婆和地方的廷掾,敢于破除迷信,为当地百姓造福。我们做事也是一样,只要对社会和人民有益,就要敢于破旧立新,敢于和那些陈规陋习作斗争。

◎史海撷英

李悝变法

李悝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之一,是战国初期各国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中的第一人。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根据功劳和能力授予爵位,选拔官吏,用新的封建官僚制度代替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使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权。这一思想,几乎被当时各国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后来著名的吴起变法、商鞅变法都沿袭了这一思想。

二、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封建政权的财政收入。

三、实行“平籴法”。年成好时,政府以平价购入粮食,灾年再以平价出售。避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以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

四、制定《法经》。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它集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主持下各国立法之大成,对后世影响极大。商鞅入秦,帮助秦孝公变法,就是带着这部《法经》去的。后来的《秦律》《汉律》,都是在《法经》的基础上逐步修订而成的。

◎文苑拾萃

西门豹渠

西门豹渠也称“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最早的多首制灌溉工程。战国初期,由西门豹主持兴建。引漳水灌溉邺田(今河北临漳县一带),以改良土壤,发展生产。

引漳十二渠也是中国多首制引水工程的创始。“多首”是从多处引水,所以渠首也有多个。“十二渠”即指修筑十二个渠首引水。漳水是多沙河流,多首引水正是适应这种特点而创造的。多沙河流因泥沙的淤积变化,常导致主流改道,不能与渠口相对应,无法引水。多设引水渠口,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弊端。另外,如果一条或一组引水渠淤浅了,还可以用另一条或另一组引水渠来引水清淤。引漳十二渠设计合理,不但有引灌、泄洪的作用,而且易于清淤修护,这反映出当时农田灌溉技术的进步。直到汉初,引漳十二渠仍在发挥很好的灌溉功能。

王充著书立说

◎目的高尚,会使所做的事情同样高尚。——格言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

小时候,王充不喜欢和小伙伴一同玩耍,表现得孤介寡言,像个大人似的。父亲王诵认为他是个奇才,6岁便让他学习写字。王充从小听话,父母很疼爱他,邻里也没有人批评过他。

王充的同学有百余人,都被老师责罚过,不是因为淘气了,就是因为字没写好。王充不但字写得好,还不犯错,因此没受过责罚。

8岁时,王充从书馆毕业,开始学习《论语》和《尚书》,一天阅读上千字。他不但能背诵下来,而且明白其中的含意。他写出的文章,老师看后十分赞赏,对王充的父母说:“这孩子将来必能写出传世之作。”

王充虽然才学高,却不炫耀自己;虽然口才很好,却从不夸夸其谈。如果对方不是在学问道德方面有修养的人,他会整天一言不发。他的言论初听起来像是诡辩,及至讲到结尾,听者发现这正是自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他写的文章也是这样。

不久,王充的父亲病危,临终前,他拉着王充的手对妻子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栋梁,无论如何也要供他继续读书。”

父亲去世后,家中的生活陷入困境,母亲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变卖家产,送王充到洛阳太学去读书。

王充从小是个神童,过目不忘。太学里只讲五经,不能满足王充的求知欲。

太学里的书不够读,王充就成了书市的常客。洛阳是东汉的京城,又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宫殿壮丽,王公贵戚的府第鳞次栉比。街道上有许多豪华的商店,出售各种贵重物品。洛阳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这里不仅有全国最高学府太学,还有全国最大的书市。书市上出售各种书籍,真是琳琅满目、浩如烟海。

他在书市里如饥似渴地读书。天黑了,书市关门了,他真想把书买回去读,但他因家贫无力购买,只得心情惆怅地返回太学。

王充从太学毕业后,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从洛阳回到上虞,一边教书,一边写作。

读尽天下书,王充终于成了一位渊博的学者。他觉得天下虽然统一,但文化界和思想界却乌烟瘴气,官民迷信鬼神,热衷谶纬。他决定著书立说,敦风化俗,改变天下人的精神面貌。

为了把脑海中闪现的想法及时记下来,免得忘了,王充在家中门旁、窗台上、床头、书房的各个角落里都放了笔砚和竹简。经过30年的笔耕,王充终于完成了一部传世之作——《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