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道:道义相砥
9447900000018

第18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6)

顾炎武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德,国家之基也。——《左传》

顾炎武(1613—1682年),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十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鼻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问家,其学术的最大特色,就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玄学,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首先要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自从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便稳定下来了。然而,还有一点叫康熙帝不太放心,那就是怕一些明朝遗留下来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开“博学鸿词科”,命令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将有学问的文人推荐给朝廷,并马上封他们做官。这一做法果然灵验,不少著名的学者、文人都应召到京城做起官来。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自己是明朝的臣民,到清朝做官是丧失气节的事,因此宁愿冒杀头的危险也不肯应召。这些人中其中就有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人想推荐顾炎武应博学鸿词科,他写信回答说:“我这个70岁的老翁还巴望个什么?欠缺的就是一死。如果一定要逼我应召,我只能一死了事。”

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南大族。他的祖父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研究实际。顾炎武从小就受祖父的影响,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吴兵法等书,而且十分关心时事。后来他参加科举,没有考中,便决心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等,开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正当顾炎武用心治学时,明朝灭亡了,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顾炎武和他的两位好友也参加了保卫昆山的战斗。昆山军民跟清军激战21天后,但终因兵力悬殊,失败了。昆山城陷落时,顾炎武的母亲被清兵斩断了右臂。抚养他成长的婶母(也是他的继母)听说清兵攻破常熟,便绝食自杀了,临死时她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女子,以身殉国也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后也可以闭上眼睛了。”

顾炎武痛哭一场,葬了继母后离开了家乡。后来,顾炎武隐姓埋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打算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毕竟势单力孤,没能成功。

当时,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现有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进监狱。昆山有个官僚地主叫叶方恒,想吞没顾炎武家的田地,便买通顾家的仆人,诬告顾炎武“通海”。叶方恒还把顾炎武抓起来,私设公堂,逼他自杀。

顾炎武的朋友为搭救他,就去找在清朝做官的钱谦益帮忙。钱谦益本来是南明弘光政权的礼部尚书,又是个出名的文学家,清兵下江南时投降了清朝,因此名声不太好。钱谦益表示,只要顾炎武承认是自己的学生,他就保顾炎武出狱。朋友知道顾炎武不肯那样做,就自作主张,假造了一张顾炎武的名帖,送给钱谦益求助。

最后这件事还是让顾炎武知道了,他直怪朋友多事,非要把名帖要回来不可。朋友不肯讨还,他就索性在大街上贴出告白,声明那张名帖是假的,弄得钱谦益十分尴尬。

后来经朋友多方奔走,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

在江南遭受打击的顾炎武决心到北方去游历。到北方后,他一方面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一方面也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他在长途跋涉的艰苦环境里,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一路上,他用两匹马、四匹骡子,驮着他的书箱。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这样他的知识就更丰富了。

从45岁起,顾炎武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江南等地奔走,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都住在旅店里。到了晚年,他才在陕西的华阴定居下来。这样的日积月累,再加上他从调查访问得到的材料,便编成了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史地、文艺等内容极其广泛的书——《日知录》。在《日知录》中,顾炎武写了一段精辟的话,他认为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就是亡天下,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应负起责任(原文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这样来的。

跟顾炎武同时代的思想家,还有王夫之、黄宗羲等,也都参加过抗清斗争,始终不愿应召到清朝做官。他们在学术上也都有很大的成就,历史上把他们合称为“清初三先生”。

◎故事感悟

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部分,国家是否兴盛发达不是只有做官的才有责任,每个人都要为此付出责任。抛开当时的历史背景,顾炎武只是一个心怀故国,不愿当亡国奴的有气节明事理的爱国志士。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能有这样的胸怀,难道不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吗?

◎史海撷英

顾炎武家产风波

崇祯末年,顾炎武的嗣祖绍芾及兄长顾缃(字遐篆)先后去世,又逢吴中大旱,“一时丧荒赋徭猖集”。无奈之下,顾炎武便将祖产田800亩贱价典给昆山豪族叶方恒。当时,顾炎武的堂叔等人为了争夺遗产,又挑起家难,与本来就蓄意侵吞顾炎武家产的叶氏内外勾结,致使顾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居和在常熟语濂径的住所几次都被这伙人洗劫及纵火焚烧。

顺治七年(1650年),叶方恒又企图加害顾炎武。顾炎武为了避祸,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离开昆山出走,更名为商人蒋山佣。此后的五年当中,顾炎武都在吴、会之间奔波往来。尽管遁迹商贾,顾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文苑拾萃

秋山二首

顾炎武

其一

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

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

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

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其二

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

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

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

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

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

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萨布素抗击沙俄侵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萨布素(1629—1701年),清初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人。1629年生于宁古塔南马场(今宁安市卧龙乡英山村)。满族镶黄旗人,姓富察氏,行伍出身。萨布素历任数十年“忠直无隐”、“家无余财”。降职后仍率卜魁(今齐齐哈尔)民众治理水患。由于官场上明争暗斗,他被人弹劾诬陷。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萨布素因积郁成疾,卒于黑龙江将军衙门。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率军英勇抗击沙俄侵略者的满族将军,名叫萨布素,以其赫赫战功赢得了人民的尊敬,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民族英雄。

萨布素是满洲镶黄旗人,随先人到吉林落户。1677年,康熙皇帝派内大臣率人到长白山瞻礼,来到吉林后,驻守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的将军巴海命令萨布素带领两百多名士兵给他们做向导。萨布素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带了三个月的粮食给养,跋山涉水,领着瞻礼队伍顺利到达长白山,完成了瞻礼的活动,圆满地回来了。由于萨布素在完成这次重要使命中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才能,第二年被任命为宁古塔副都统。

当时,沙俄侵略者一直想侵入富饶的中国,掠夺土地和财富。他们几次派遣远征军,窜入我国黑龙江境内,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这些暴行激起了北方边境人民的强烈愤怒,自发起来进行保家卫国的斗争,给了这些兽兵以有力的打击。但是,沙俄侵略者依仗自己的武力,仍然贼心不死,居然侵入黑龙江,强占了雅克萨城(在今漠河东、呼玛西北的黑龙江北岸),并在那里建设军事基地,从这里出兵继续侵占掠夺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广袤土地。

鉴于沙俄侵略者的气焰越来越嚣张,清朝政府多次照会沙俄政府,要他们赶快悬崖勒马,停止侵略行为。但沙俄方面对此置若罔闻,继续蚕食我领土、掳掠我资财。当地人民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清朝政府派兵把侵略者赶回老家去。

面对这种严峻局面,清朝政府决定派兵打击沙俄侵略者。于是,萨布素被委以重任,率兵反击侵略者。萨布素亲临雅克萨附近勘察该城地形,疏通了从乌苏里到黑龙江以及通往宁古塔的水陆交通线路,选定有利地形,在呼玛等地修筑木城,屯兵一千五百多人,建造大炮战船,严守边防。后来,萨布素晋升为黑龙江将军,他进一步在驻防地区囤垦耕种,补充战备物资,随时准备打击进犯之敌,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献身精神。不久,一支沙俄侵略军从雅克萨开出,企图窜犯我黑龙江下游地带。萨布素马上带兵迎敌,通过激烈战斗,全俘侵略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1685年萨布素统率几路兵马合力攻打雅克萨城,当地人民闻讯,主动支援攻城部队,达斡尔族有五百多人参加作战。6月份,大队人马开到雅克萨城下,萨布素命令城内沙俄军队赶快撤出雅克萨,可守城的沙俄将领托尔布津拒不从命。于是,萨布素率领清军消灭了前来增援雅克萨的敌兵,然后集中炮火向该城猛烈轰击,使守城俄军伤亡严重,最后连招架之力都没有了。在走投无路之际,托尔布津派使者向清军求和。清军同意他们投降,放他们退回尼布楚,并把雅克萨城炸毁轰平,胜利返回驻地。

清军走后不久,沙俄侵略者卷土重来,又占领了雅克萨,那个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也重返这里,指挥俄军又一次筑起土城,继续与我国为敌。

萨布素得知这一消息,决定再次发兵攻打雅克萨。他根据雅克萨靠江的地形特点,派兵在不靠江的三面挖掘战壕,筑起堡垒长围。又修造兵船开往雅克萨江面,形成四面包围之态势。然后从四面猛烈攻城,守城的七百多俄国侵略军被打死了六百多人,俄军头目托尔布津也在这次战斗中丧了命。沙俄政府见侵略中国的企图无法得逞,只好接受清政府提出的通过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的建议,派出使者到中国要求谈判议定边界,并请求清军不再围攻雅克萨城。清朝政府同意进行谈判,并下令解了雅克萨之围,让那一百多个没死的沙俄兵活着撤了回去。

当时,在中国西部的蒙古族部落准噶尔的首领噶尔丹,一再勾结沙俄发动叛乱,成为一大祸患。萨布素为了安边卫国,提出一系列防御叛乱的措施,得到清政府同意。1696年,康熙皇帝亲自出征,要彻底平定噶尔丹的叛乱,解除边界威胁。他命令萨布素统率一部分兵力从东路出发,配合他的主力部队打击噶尔丹叛兵,在几路人马的合力围歼下,噶尔丹的叛乱终于被基本平息,使西北边境重新安宁了。

萨布素不仅长于武功,而且重视教育。他首先倡导在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建立学校,招收各民族儿童入学,培养有知识的人才。他顽强抵抗侵略者的爱国思想行为,一直受到广大军民的赞扬。

◎故事感悟

在少数民族的爱国英雄中,萨布素的名字是响亮的。他面对沙俄对我国的侵略,毅然与这些吃人的兽兵展开反复的战斗,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他保卫了祖国的安全,显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因此,他不只是满族人民的英雄,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在祖国的大家庭中,兄弟民族一律平等,都享受着神圣的权利,也都负有保家卫国的崇高义务。萨布素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以自己出色的战功,表现出一个爱国志士的高尚思想品质。萨布素的英名已经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必将受到世世代代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仰。

◎文苑拾萃

将军坟

康熙四十一年(1701年),萨布素因积郁成疾,卒于黑龙江将军衙门。其子常德于雍正五年(1727年)任宁古塔副都统,将萨布素的遗骨移回宁古塔祖坟。在乘船途中,到三姓(今依兰)时遭遇了牡丹江水暴涨,萨布素的灵柩落水遗失。于是,常德便在宁安城南月牙河旁为其父安葬了一座“衣冠冢”,并立石碑纪念。当地百姓称“衣冠冢”为“将军坟”。

如今,这座纪念碑已被宁安县文物管理部门移至渤海故宫博物馆(今渤海镇兴隆寺前广场),供旅游人们瞻仰参观。每每到来,人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萨布素将军的一生,让一代抗俄民族英雄的业绩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