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博:所知应博
9445500000004

第4章 博学多才(2)

宝瓶口则是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史记·河渠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指的就是李冰开凿的宝瓶口。由于“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劈开玉垒山,凿成宝瓶口。宝瓶口不仅是进水口,而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对内江渠系起保护作用。

李冰修成宝瓶口之后,“又开二渠,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称为外江,一渠由永康过郫入成都,称为内江”。这两条主渠沟通了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农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网。

在修建都江堰工程中,李冰还创造了竹笼装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唐代的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记载:“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

这种方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以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了堤堰崩溃的危险。

此外,李冰还创立了用石人测量岷江水位的方法。《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也是见于记载最早的水则,说明李冰当时已经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涨落的大致幅度。

除了都江堰外,李冰还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经什邡、郫,别江”;“穿石犀溪于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经临邛与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等。这些水利工程,史籍当中都没有专门的记载,因此详情多不可考。但这一切却充分说明了李冰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水利工程专家。

李冰在蜀地期间,还对蜀地的其他经济建设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他“识察水脉,穿广都(今成都双流)盐井诸陂地,蜀地于是盛有养生之饶”。在此之前,川盐地区的开采工作一直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多依赖天然咸泉、咸石。李冰创造了凿井汲卤煮盐法,结束了巴蜀地区盐业生产的原始状况。这也是我国史籍所载最早的凿井煮盐的记录。

另外,李冰还在成都修了七座桥:“直西门郫江中冲治桥;西南石牛门日市桥,下石犀所潜渊中也;城南日江桥;南渡流日万里桥;西上日夷里桥,上(亦)日笮桥;桥从冲治桥而西出折日长升桥;郫江上西有永平桥。”这七座桥也成为大干渠上的便民设施。

李冰所作的这一切,尤其是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对蜀地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进了蜀地经济的发展。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后,蜀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千百年来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彻底根除。唐代杜甫有诗云: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

从此,蜀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水利的开发,也使蜀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西汉时期,江南水灾,“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代“剑南(今成都)之米,以实京师”。渠道的开通,还使岷山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而且,有名的蜀锦等当地特产也通过这些渠道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

正是由于李冰的贡献,才使成都不仅成为四川而且是西南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同时成为全国工商业和交通极为发达的城市。

李冰为蜀地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永远怀念他。两千多年来,四川人民把李冰尊为“川主”。

1974年,在都江堰枢纽工程中,发现了李冰的石像,其上题记:“故蜀郡李府君讳冰。”这说明,早在二千多年前,李冰的业绩已为人民所传颂。

近人对李冰的功绩也极为赞赏。1955年,郭沫若到灌县时,题词:“李冰掘离堆,凿盐井,不仅嘉惠蜀人,实为中国两千多年前卓越之工程技术专家。”

◎故事感悟

在科学技术很不发达的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受到种种阻挠和人力、物力、财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能建成都江堰这个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多种功能的综合水利工程,无疑是伟大的壮举。应该说,它是以李冰为首的许多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至今,“天府之国”的儿女仍然感受着它的恩赐。都江堰铭刻着李冰这个杰出人物的名字,也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史海撷英

先秦时期的蜀国

蜀国是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蜀族在现今四川一带所建立的国家,后来被秦国所灭。

蜀族本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华夏族群的古老民族。“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当中。据记载,在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倾囊相赠。然而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当中一直都没有详细的记载,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记载了关于蜀国的一些历史和传说。

古代蜀人的先祖为蜀山氏,有观点认为:蜀山氏与蚕丛氏都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是古代羌人的一个分支。当时,蜀国不仅拥有一个独立的王朝,在秦灭蜀之前,蜀分别由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诸族统领。开明五世之前,蜀国的都城建于广都樊乡(即今天的双流县)。到了开明九世时期,才开始建都于成都。开明十二世时,“五丁力士”开辟了金牛道,打通了从蜀通往秦国的信道。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期间,秦国灭掉了蜀国,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国在灭掉蜀后,蜀人的残部一支在王子安阳王带领下辗转南迁,最后到达交趾,在现今的越南北部地区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持续了一百多年。

◎文苑拾萃

二王庙

二王庙是为纪念我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李二郎的祀庙。

二王庙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南北朝时期,现存建筑系清代时重建。

二王庙初名为崇德祠,宋代以后,历代都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代以后便改用今名。

庙内的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被称为治水的“三字经”。庙内还有李冰和其子李二郎的塑像。

机械、水利专家杜诗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聃

杜诗(?—38年),字君公,河内汲县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年轻时有才能,以公平著称。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建武七年(31年),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多。他还主持修治陂池,广开田池,使郡内富庶起来。

青年时期的杜诗便才华出众,在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任吏员时,人们都赞扬他处事公平。

东汉光武帝初年,杜诗为侍御史。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洛阳一带为非作歹,老百姓都敢怒而不敢言。杜诗知道这件事后,便通告萧广约束部下。然而萧广却不予理睬。于是,杜诗下令按法诛杀萧广,并将经过情形向上汇报,得到了皇帝表扬。光武帝见他很能干,便又派他去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西北)诛剿降汉复又叛变的杨异等人。

杜诗到了大阳(今山西平陆西南,属河东郡),听说杨异正率领部下企图北渡,便立即派人设法焚烧掉他们的渡船;另外又派人收服河东郡的地方军,并进行突然袭击,终于歼灭了杨异等人。

随后,杜诗被迁为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令,任职三年,政绩斐然。后又迁为沛郡(今安徽滩溪县西北)都尉,转汝南(今河南平舆县北)都尉,“所在称治”。

建武七年(31年),杜诗迁升为南阳郡太守。杜诗在南阳郡任职的七年,“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政化大行”。在此期间,他还做了两件在科学技术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事:一是兴修水利,二是制作水排。

建武十四年(38年),杜诗病死,身后“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最后由朝廷赐赙,才得以丧葬。

秦汉时期,长江流域的灌溉以汉水支流唐白河地区的发展最为显著,而唐白河的灌溉又以今河南的南阳、邓县、唐河、新野一带较为发达。唐白河地区为侵蚀、冲积平原,年降雨量约90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适于作物生长。这里开发较早,到西汉中期,经济已经相当发达了。

农田水利在西汉后期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元帝时(公元前48—前33年),南阳太守召信臣对此地的水利和农业生产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誉为“召父”。

东汉时期,南阳水利事业进一步兴盛,杜诗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很大成绩,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史料记载,杜诗“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所谓“水排”,也就是利用水力推引鞲鞴鼓风的器具,主要用于冶金制造。然而要获得液态生铁,就需要有较高的炉温。有风就有铁,鼓风技术对于生铁冶铸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意义。《礼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从商周以来,都是用皮囊鼓风的,以后子继父业,年轻的工匠必须学会缝制皮囊的技巧。这也说明,早期的冶铸匠师高度重视鼓风器具的制作。

鼓风装置由人力驱动(人排)发展到用畜力和水力驱动(马排、水排),是东汉时期冶铁技术的重大创新。由于杜诗的倡导,水排至迟在公元1世纪上半叶于南阳地区已经较多地投入使用。《后汉书·杜诗传》中说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功效不仅比人排,就是比马排也高得多,《三国志·魏志,韩暨传》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以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

鉴于杜诗的功绩,南阳老百姓都把他比之召信臣,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故事感悟

一个人的成就,不是别人给予的,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勤奋争取的。杜诗的博学多才也是如此。而把自己的才能用于发明创造进而惠及百姓、泽被苍生,更让我们由衷地敬佩!

◎史海撷英

东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东汉时期,沿用了许多西汉时期的治国方针与政策,但在一些方面也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社会的发展。

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国家也逐渐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成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

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就是制陶业的发展,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器时期的材料束缚,将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到了寻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也有着很高的成就。张衡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而且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

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也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实施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他所创造的“五禽戏”也成为我国第一套体操性质的健身活动。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等艺术也已不单纯地作为文字图形符号而使用了,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现在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可以看到汉文化的风貌。

◎文苑拾萃

水 排

水排是我国古代时期的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在公元31年由杜诗所创制,其原动力为水力,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将回转运动转变为连杆的往复运动。

人类早期的鼓风器大都是皮囊,我国古代时期又叫“橐”。一座炉子用好几个橐,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或“排橐”。用水力推动这种排橐,就被称为“水排”。

令人敬仰的科学家张衡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张衡(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汉朝官员,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其卓越成就在我国科学文化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东汉时期的张衡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衡出生于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的一个官僚家庭。他自幼爱好读书,因为学识渊博,创造力也非常充沛,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在天文历算方面,贡献更大。

张衡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主要在于他既能刻苦钻研、实事求是,又不为传统观念所束缚,富于敢想、敢干的精神。

张衡觉得:读书固然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但一个人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除了书本以外,还必须具备实际的生活经验,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因此,张衡从来不满足于“闭门坐家中,苦读圣贤书”的生活。他渴望出外游学,多多接触实际,以充实生活和开阔自己的眼界,寻求书本以外的实际知识。

94年(汉和帝永元六年),年仅17岁的张衡便离开家乡出外游历,访师求学。

从94年到95年,张衡在三辅一带跑了许多地方,游览了名山大川,考察了历史古迹,也访问了民情风俗,调查过市井制度和商业交通的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