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博:所知应博
9445500000002

第2章 导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

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出了无数的文明奇迹,其中涌现出了无数位博学多才、为民造福、泽被苍生的医学家、科学家、天文学家……他们用广博的知识与智慧的头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博”,大通也。即宽广、广博之谓。博学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创造力的基础。

博学,是一种态度。

首先,是一个开放的态度,热爱这个世界以及关于它的知识,这样的人会很开朗,不自闭,能更多、更敏锐地把握事物好的一面。

其次,是一种执著的态度,热情、坚持不懈、陶醉其中地探索自己内心的困惑,乃至全人类的困惑。这样的人处事积极、坚毅。

而且,博学也是一种谦虚的态度,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好学、进步。傲慢和博学是矛盾的。

其实,博学就是人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经验与智慧的积累。

所知应博是反映我们民族在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也就是在精神文明创造中所表现出来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勤劳勇敢、厚德载物的立世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既代表了我们民族的鲜明个性,又是全人类一种普遍性的共同美德。

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智”的德行。孟子把“智”视为“四德”之一,《中庸》把“智”列为“三达德”之首,以后“智”又列入“五常”之目,成为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古代“智”又与“知”相通,兼有智慧和认识两重含义,即本文所说的所知应博。《大学》把“格物致知”列为为学修身的第一步,就突出了后一层含义。在古人看来,认识事物,学习知识,获得智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毅力,锲而不舍地去探索。同时古人还认为,求知必须有一种务实的精神。勇于探索、务实求真。所知应博乃是历来受到古人推崇的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民族在精神文明创造中所形成的一种传统美德。

世界在不断变化,时代在不断前进,人类也必须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就需要用丰富的学识作基础,用所知应博的精神去发现探索。如果说我们民族曾经凭借这种精神和美德,创造出了大大加速人类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出现了至今犹使我们引以为豪的“地动仪”和《本草纲目》,创造了灿烂无比的中华文明,那么,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为了给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更需要我们弘扬这种精神和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