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博:所知应博
9445500000011

第11章 博学多才(9)

朱载堉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六世孙,其父为郑恭王朱厚烷。他出生后,便被封为郑王世子,端清是死后的谥号。父亲朱厚烷读书能文,精通儒学、乐律等,而且清廉正直,“自少至老,布衣蔬食”。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因对世宗佞道大修斋醢不满,“以简礼、怠政、饰非、恶谏、神仙、土木为规讽,词语切直”,招致皇帝震怒。其时,朱厚烷同族堂叔朱祜槽图谋夺爵,又乘机诬告他谋为不轨。朱厚烷终于被废为庶人,禁锢于凤阳。

世子朱载堉对父亲无辜遭受的迫害愤懑不平,“筑土室宫门外,席藁独处者十九年”,直至穆宗即位,朱厚烷才得以平反复爵还国,朱载堉也随之恢复了世子身份。

朱载堉少年时代便酷爱音律、历算等学,悟性过人,“妙有神解”。他刻苦研读《律吕新书》、《洪范》、《皇极内篇》等著作,“口不绝诵,手不停披,研究既久,数学之旨颇得其要”。载堉的外舅祖何瑭“修经授徒,不问寒暑,家徒壁立,乃怡然自乐”,“直率怡淡,励志躬行”。著有《乐律管见》、《律吕管见》、《阴阳管窥》、《柏斋集》等著作,“究心世务,皆能深中时弊,尤非空谈三代、迂疏无用者比”。朱载堉的“律数之学,皆受之于瑭者也”。父亲和何瑭的为人、学问都明显对朱载堉产生了很大影响。

正是在身居土屋席藁独处的十几年中,朱载堉“谠朗英胎于荣利若弗闻,昵东轩一席,诵盘浩山藏史”,潜心攻读,撰成《瑟谱》等书。父亲恢复爵位后,出示幽禁期间所写《操缦谱藁》,并口授详示,由朱载堉进一步采古今传记及先儒旧说,续以新闻,撰成《操缦》、《旋宫》等谱。

万历十九年(1591年),朱厚烷病故,朱载堉理应袭爵,然而他却在15年的时间里七次上书累疏恳辞,“宁窜匿于岩穴”,而将王位让给仇家祜槽之孙载玺,并提出愿将东垣郡尽让曾攻讦诬告他的另一族亲常落。

朱载堉旷古未闻的高风亮节令神宗深受感动,遂敕建玉音坊:“尔能非道不处,惟义是循,固逊王爵,至屡疏,敦复伦序,克振纲常,朕心喜悦。兹特敕旌奖,给禄建坊,以示优贤之意。仍令有司办彩币羊酒,以为诸藩矜式,尔宜益懋素修以永令誉,钦哉故敕。”

神宗将朱载堉当成“敦复伦序,克振纲常”的典范而大加褒奖,而事实上朱载堉绝非懦弱无能、一味克践伦序纲常的腐儒。王铎所撰的《神道碑》中称他“慧悟绝人,俭恬淑均,以杀生为禁;视不义若猛火,采真眥媙,肖肖尘世之外”。

朱载堉自甘淡泊,弃王位如敝履,是因为他从父亲“无罪见系”蒙冤十六七年的经历中,切身体会到明朝政治的腐败黑暗,对皇室内部尔虞我诈、火并争斗深恶痛绝,如他自己在《醒世词·平生愿》中所说:“再休提无钱,再休提无权,一笔都勾断。自古人生七十难,苦心劳力憨头汉。子陵垂钓,留侯归山,他二人枉高见。种几亩薄田,栖茅屋半间,就是咱平生愿。”

朱载堉的俭恬淑均、冷峻谦和仅只表明自身洁白如玉的情操,不屑与那些贪图钱财权势之辈争夺;而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陈腐落后的鄙陋俗见,则“视不义若猛火”,充满了狂狷叛逆的批判精神。他在《醒世词》中对“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以及依仗钱财权势为非作歹“有理事儿你反复,无理词讼赢上风”的丑类,进行了尖刻的嘲讽与鞭挞;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所作《瑟谱小序》,竟自称“狂生”,署名“山阳酒狂仙客”。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朱载堉又上疏“请宗王得令儒服就校,毋论京外职,入式者视才品器使”,以打破对宗室终生给禄不准入学应举做官的陈规,准许皇家子弟辞封凭靠真才实学科举入仕建功立业。而在学术研究上,他对“先儒不晓其义,往往臆见,增损其语,遂使本法支离”,以及董仲舒等宣扬天人感应,称日月食为灾异,“神之则惑众”等谬说提出驳难与挑战。

他还批评朝廷沿用的历代礼乐,“无敢议其失者,理不可晓”。甚至公然反对朝廷禁止民间习历作乐的专制愚民政策,直接向皇帝上疏,宣称:“皇上敕臣狂妄之罪而容之,则(许)衡、(王)恂、(郭)守敬之辈必相继而至矣。”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热爱科学,“志之所好,乐而忘倦”,是朱载堉固逊王爵的又一重要原因。让爵之后,朱载靖过着“幅巾策杖,杂处农樵间,不可辨识”的隐居生活,更“晚节务益著书”。曾与精通历法、音律的河南佥事邢云路“面讲古今历事,夜深忘倦”,或“灯下步算以答”,或携手“散步中庭,仰窥玄象”,又“慨古乐失传,折衷音律,教习雅颂文武舞”。这是他晚年全力潜心治学科研的真实写照。

朱载堉一生著述极丰,计有《乐律全书》包括《律吕精义》内外篇各十卷、《律学新说》四卷、《乡饮诗乐谱》六卷以及《乐学新说》、《算学新说》、《操缦古乐谱》、《六代小舞谱》、《惰缀兆图》、《灵星小舞谱》、《旋宫合乐谱》、《乐经古文》、《小舞乡饮谱》、《圣寿万年历》二卷、《万年历备考》三卷、《律历通融》四卷,凡十六种、《瑟谱》十卷、《律吕正论》四卷、《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三卷、《圜方勾股图解》、《韵学新说》、《先天图正误》、《瑟铭解疏》、《毛诗韵府》、《礼记类编》、《算经秬秠详考》、《金刚心经注》、《切韵指南》以及文学词曲《醒世词》和《补亡诗》25首,多达30余种。

朱载堉的著作广泛涉及天文历法、数学、计量学、物理学、音律学以及经学、音韵学、文学、音乐、舞蹈、绘画、乐器制造等诸多领域。而且,他治学科研“惟求实理,不事文饰”,极重亲身实践和科学实验。

比如在制定历法时,朱载堉便当“推律候气,立表测景,盖治历之本也”,“凡历法之疏密,当以天为验,是乃历之本也”。也就是说,研究天文历法唯以实测天象为基础和本源。

此外,他还曾亲自种竹、采竹,进行各种“新旧律实验”。在朱载堉看来,“数非律所禁也。天运无端,惟数可以测其机;天道至玄,因数可以见其妙。理由数显,数自理出,理数可相倚而不可相违,古之道也”,因而特别重视运用严密精确的数学计算手段推测、证明科学的原理和法则。

◎故事感悟

正是这种辞爵让国献身科学的远大志向、勇于探索进取的创新精神和重视科学实验、注重数理的科学态度,使朱载堉的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跨入了近代实验科学研究阶段。朱载堉不愧是攀登科学文化高峰的一代巨星!

◎史海撷英

朱载堉改进高抬火轿

河南沁阳地区“高抬火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当地居民自古以来就有踩高跷、抬花轿闹新春的习俗。

然而,这种习俗在明朝时期却得到了脱胎换骨的发展。当时,明郑藩王子朱载堉七疏辞爵后,隐居在丹水河畔的九峰山下著书立说,而万善古镇自然是他经常游历的地方。朱载堉十分同情被称为“下九流”的抬轿夫和唢呐手等民间艺人,因此竭力想为他们争取地位,大胆地把踩高跷和抬花轿两种民间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精心设计出了踩着高跷抬花轿的表演形式。朱载堉的初衷,就是要让人以仰视的角度来高看“轿夫”,用艺术的表现手法来提高“轿夫”的形象和地位。

随后,朱载堉又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将白天表演改为夜间,将花轿改为火轿,将原来的布轿改为纱轿,轿的周围都插上蜡烛,轿顶镶嵌上可以喷射出彩色火焰的龙头,寓意火旺、财旺,象征着一年内的生活红红火火。

除了表演形式的不断改进外,朱载堉还把他创作的民间舞蹈运用其中,伴奏用的乐器也是他改进后的管子和唢呐,打击乐器用的是“金鼓经”中的鼓谱。此外,他还把自己编写的“醒世词”、“情理词”等谱成曲调,让艺人们在表演中进行演唱。

◎文苑拾萃

山坡羊·十不足

(明)朱载堉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思为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下还嫌低。

会通中西的大科学家徐光启

◎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法言·君子》

徐光启(1562—1633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汉族。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天主教徒,并且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通天文、历算,习火器。入天主教,与意大利人利玛窦研讨学问。万历四十年,充历书纂修官,与传教士熊三拔共制天、地盘等观象仪。

徐光启幼年时期家境贫困,因此祖母和母亲无论寒冬酷暑,都要日夜纺织不辍,以维持生计。就连父亲也不得不课农学圃,下田耕作,以图自给。

徐光启七岁时,便到龙华寺的村学读书。与其他儿童不同的是,少年的徐光启便怀有远大的志向。

有一天,学堂的老师外出,同学们都畅谈自己的抱负。一个讲长大后要做富翁,另一个讲想当道士。徐光启听完,说:“这些都不值得做。说到做人,应当立身行道、治国治民、崇正辟邪,不可枉活一世。”

在封建时代,读书人都是要走科举的路子,徐光启也不例外。因此他的主要功课就是诵读“四书”、“五经”的章句,学作八股文、律诗,练习写字。由于徐光启聪敏好学,章句、帖括、声律、书法的成绩都很好,甚至塾师出题作文,他也能不加思索,出口成章。后来,徐光启又师从当地的著名学者黄体仁,钻研心性之学。此外,他也常常读一些兵法方面的书籍。

1581年,徐光启20岁的时候,考取了金山卫的秀才。依照当时社会的风俗,考中秀才后,可以从县学中得到一定的钱粮资助,同时也可以找个村学或家馆去教书。然而徐光启因家境贫寒,除了应付县学的作业外,便开馆授业,教授里中子弟,以便挣些银两贴补家用。

课余时间,徐光启经常到田间参加一些农业劳动。由于从小就接触农事,徐光启表现出了非凡的经营才干。他见有几小块荒芜废弃的空地,便亲自动手稍加整治,种上柳树,然后卖柴取利。看到家乡时常遭受水患之苦,大雨一降,禾苗被毁、屋顶坍塌、饿殍遍野,徐光启就开始留意水利,对农田水利的利弊不断周咨博访。这些活动,都为他日后研究农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光启31岁那年,他的母亲钱氏去世了。第二年,徐光启便应他人之邀,远赴广东韶州教授家馆,开始了“经行万里”的旅程。

徐光启在南行之际,西方传教士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正在中国的南方进行宣扬天主教的活动。因此,徐光启同西方传教士们有了初步的接触。

在传教士当中,利玛窦是最早深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并取得成功的耶稣会士。这个来自意大利马塞拉塔城的传教士,于1582年(万历十年)抵达澳门,第二年到端州。在此地,利玛窦潜心学习汉语,钻研六经子史等书。后来其行迹遍至肇庆、韶州、南昌、南京等地。

徐光启在韶州教书期间,有一次偶然到城西的教堂,虽然没有见到已经北上的利玛窦,但却与接替利玛窦主持堂务的郭居静谈得很融洽。这也是徐光启第一次与西方传教士的直接接触,从而萌生了对传教士和西学的好感,由此也开启了与传教士长期合作共事的先河。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徐光启应担任浔阳知州的同乡赵风宇的约请,由韶州移住浔州,教授赵氏家馆。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会试,徐光启未能考中进士,于当年4月离京返乡。这一年徐光启已经37岁了,却在科举的泥路上滚爬了20多个春秋。

徐光启回到家乡后,继续以教书为业,同时也更加刻苦地读书学习。然而此时的徐光启,却将学习的焦点转移到现实生活方面。他广泛阅读古今经史和科学典籍,研究历代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寻找富国强兵的良方。在写给老师焦竑的信中,徐光启说到自己的心情。他说自己因感愤故里屡遭倭寇蹂躏,生灵涂炭,故于六经子史以外,也常研习兵法和农学。看到国家比南宋灭亡时还要衰弱十倍,因此每每对人谈论富国强兵的方略。他认定,只有重视农业才能使国家富足,只有整饬军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徐光启看到了利玛窦在肇庆绘制的《山海舆地图》,对上面提供的经纬度、赤道、五带等地球知识很感兴趣,同时又仰慕利玛窦的学识和为人,因此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到南京亲自拜访了利玛窦,聆听他的议论,并对利玛窦的博学多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春,徐光启再度赴京参加会试,终于考中第八十八名进士,并被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

徐光启利用做馆课的机会,揭露了许多社会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兴革主张。比如他在《题陶士行运甓图》诗中写道:

典午朝臣鲜尚宾,竟以旷达相矜夸。

娓娓玄谈未终席,纷纷胡骑乱如麻。

白玉麈尾黄金埒,饔问酒龙声嗑嗑。

谁使神州陆沉者,空复新亭泪成血。

诗中借东晋君臣空谈误国的旧事,讽谕了当时弥漫于学坛的空疏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