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安:安邦定国
9445100000002

第2章 导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治世,有乱世,有昏君,有明君,在安邦定国方面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惨痛的教训。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无论从借鉴方面,还是从政治文化发展方面,都不失为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安邦定国的前提是保家卫国与封疆治边。如果一个国家还处于边境动荡或战火连绵的状态,“邦”如何能“安”?“国”如何能“定”?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无数爱国仁人志士,以自己崇高的浩然正气、顽强的抗敌斗志、赤诚的拳拳之心,奉献出智慧和力量、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保家卫国的壮歌。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在反对民族压迫、民族侵略的斗争中,表现尤为突出。毛泽东曾说:“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外来民族”不光指整个中华民族之外的外国民族,也指中华民族内部各族在相互融合和斗争中,互为外来的民族。尤其是在整个中华民族遭到外国侵略者入侵时,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集合了中华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外来民族的侵略。

秦始皇并六国开始了中华民族大统一,从此实现统一、维护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历来都颂扬那些为祖国统一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爱国者,以及为维护统一、维护民族友好、抗击外敌、反对分裂而进行顽强斗争的爱国志士。其中有实现和维护统一的秦始皇、隋文帝、阿骨打、铁木真、康熙帝等人,也有晁错、周亚夫、贺若弼、韩擒虎、契芯何力、李晟、费扬古、刘铭传等。

安邦定国,还包括治国安民。

治国安民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

自古以来,一般中国老百姓的想法,比起那些思想家抽象、精致的理论来,要朴素得多,也实在得多。他们世世代代、刻骨铭心地所向往的就是四个字——安居乐业。他们并不是借助理论思维归纳和提出这种愿望和要求的,而是实实在在地根据自己脆弱和低下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由衷地将“安居乐业”作为自己奋斗和追求的目标。千百年来,能不能满足老百姓的这一愿望,也成为衡量每一个统治者善恶功过的试金石,同样也是历代王朝兴废存亡的分水岭。

懂得了“安民”思想的由来,对我们理解历代“安民”政策及其成效是有帮助的。

总之,安邦定国之理,既是我们中华传统的理念,也是执政者解决内忧外患的基准。这种思想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是不可或缺的,是实现社会和平稳定的保障,更是值得我们当今社会借鉴和学习的榜样!我们应当秉承安邦定国思想,为建立一个和谐、稳定、幸福、文明的国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