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安:安邦定国
9445100000013

第13章 封疆治边(5)

自明代以来,土司的反叛就不断发生,仅《明史·土司传》所载就有七八十起之多。此外,土司间的争土仇杀和争袭夺印更是屡见不鲜,而且经常是一处作乱,四邻遭殃。连年的战乱不仅严重影响了地方的安宁,给边区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且给邻国以可乘之机。

对于土司之患,早已有人察觉。明嘉靖时,贵州巡按御史杨鹤便指出:“将来尾大不掉,实可寒心。”明朝及清初统治者曾针对土司之患采取了种种措施,以控制其势力的发展。明朝对土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在土司承袭上显示驾驭之权,利用土司间的仇杀来削弱各自的力量,对个别地区进行“改土归流”。但终明之世,明统治者不但没能控制土司势力的发展,反而使土司之患越来越严重。清初对土司的控制有所加强,一是严格了土司承袭制度,规定土司承袭必须年满15岁,应袭土司13岁以上者应入学习礼,由儒学起送承袭。同时严行禁革土司承袭中的积弊,以图“土司乐业,归化之心益固,变乱之萌潜消”。清初采取的是怀柔政策,这在当时条件下已是尽了极大的努力,但终非长久之计、治本之术。土司所求者,已非名号能够满足,所以在大批土司归顺的同时,武装反叛也接踵而至。因此,彻底解决土司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雍正四年(1726年),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鄂尔泰针对西南土司之患提出了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的方案。他指出:“欲靖地方,须先安苗倮;欲安苗倮,须先制土司”;对凶恶之土司,“可以威制,似难恩化,不改土归流,终非远计”。他分析说:“改土归流为惩一儆百之计。”“若不及此清理,约定规程,即使孥几土官,杀几苗首,亦不过急则治其标,本病未除,恐终难宁帖……然必欲经始以待将来,即迟十年二十年,但能成事,实云贵永远之利也。”

雍正帝是个极有政治眼光的帝王,他敏锐地感到鄂尔泰的改流建议对控制西南边区有着深远的意义,他也希望“经此一番惩创,必有数十年之安静”。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改土归流”,可以改变过去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间接统治的状况,进而实现对这一地区的直接统治。后人曾就此发表议论说:“宋太祖之言曰:‘卧榻之侧不可使他人鼾睡也。’夫鼾睡不可,而况飞扬跋扈于其间乎?此日之改土归流,询绥靖边疆之至意。”这个分析可谓一语中的。

当鄂尔泰提出“改土归流”的方案后,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雍正帝坚定不移,他全力支持鄂尔泰,将改流重任交给了他,并斥责某些人的意见是“小知小见,乃攀枝附叶之举,非拔本塞源之策”,要他们听从鄂尔泰的指挥,“不可另立主见、掣肘以失机宜”。同时强调改流之事当“竭力为之”,切勿“虎头蛇尾”。这样,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终于由雍正帝拍板定案,一场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开始了。

这次“改土归流”,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1731年)。这一时期主要以武力征服,重点在云贵两省,不仅将大批土司改流,而且还将十余“化外苗疆”开辟归流。第二阶段为雍正九年以后。这一时期用兵不多,但改流之地仍不少。改流重点有所转移,主要集中在四川、广西、湖广等地。

这次“改土归流”,废除土司之多,新设流官之众,涉及地区和民族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据不完全统计,雍正朝共革除土司近200人,新设流官120多人,改流所涉及的地区,以府计算共40个,涉及的民族19个。

在废除土司之后,清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善后工作,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对革除土司的处理,将其大量安插于外省,以免再生事端;二是对新设流官的选任,目的是求得吏治清明,地方安定;三是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管理,通过登记编户,将原来在土司统治下的人民转到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四是对原土司地区各种旧制陋规的禁革,目的是安定人心,发展生产;五是对边区的开发,主要包括:垦荒、兴修水利、开路、办学校。清政府极为重视善后工作,“要在使已归者无旧主之思,未归者生欣羡之意”。这一目的应该说是基本上达到了。

“改土归流”取得了明显效果,首先是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边防的巩固。土司统治时期,由于这些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的体制不一,政府的号令不得实施,封建国家的职能不能在边区发挥应有的作用。改流以后大大加强了封建国家的整体性,从此,清政府的号令可于边区畅行,封建国家的职能也可在边区发挥作用。

另外,由于消除了土司割据势力,同时清政府在边疆建城驻兵,西南边防大为巩固。如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西双版纳地区遭到大规模的外来入侵,清政府的边防驻军和各族人民一起奋勇反抗,赶走了侵略者,保卫了祖国的边疆。直到道光初年,云南广南府知府何愚尚称,邻国“不敢私入内地,边境十分静谧”。其次,“改土归流”使大多数地区的封建领主经济解体,使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充分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变化,土地占有关系有所调整,赋税相对减轻。此外,“改土归流”还带来了在土司统治时不可能有的,也是发展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是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促进了内地与边区的交流。再次,“改土归流”也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当然,“改土归流”也有它的局限性,一是表现在改流过程中的武力征服,使少数民族一些无辜百姓也遭杀戮;一是表现在清政府的民族歧视政策上。但是,西南各民族在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之后,终于赢得了本民族历史性的进步,同时促进了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此而论,雍正帝在其父康熙帝经营和巩固中国统一事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西南几百年的土司制度废除,改设流官,其功业实不下于秦始皇之废诸侯而立郡县,只是其范围狭小些罢了。

◎故事感悟

“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史海撷英

鄂尔泰善于治水

鄂尔泰素来就具有治水的丰富经验,在督滇之前便长期注重水利事业。

雍正元年,鄂尔泰任江苏布政史。他一上任,便“视察太湖,拟疏下游吴淞、白茆”。

雍正二年(1724年),鄂尔泰在江南(江苏)大兴水利,如“浏河、镇江、丹阳各路,无不修举”。然而未满两年,鄂尔泰便因离任而远赴西南,在江南留下了许多治水方面的遗憾。但是,他仍然不忘江南的百姓,在离行之前,又将任内应得余剩银捐买谷33400余石,存“苏、松、常三府备赈”。这不仅说明了鄂尔泰的高风亮节,更体现了他对于江南水利的担忧与眷顾。鄂尔泰认为,水利是农业的保障,一旦治水不周,就会出现水灾或旱灾,百姓也将无生计矣。

直到雍正五年(1727年),远在云南的鄂尔泰时刻惦念着江南的水利。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方兴未艾,战事依然紧迫之际,位居云贵总督的鄂尔泰还不忘向朝廷奏陈江南水利,这更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水利对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家的重要性。

◎文苑拾萃

咏 怀

(清)鄂尔泰

丈夫不苟得,自处审所难。

多愿长恻恻,小心日拳拳。

旷达不敢出,激烈非所安。

终惧昧道要,拘鄙愧高贤。

材力苦不广,天地岂不宽。

嗟嗟西林子,徒乃损肺肝。

下策取富贵,上策学神仙。

二者成两失,相将食与眠。

谋身贵有术,得计良独偏。

子遂无此心,欲语增羞颜。

天道有终极,人事互更迁。

造物讵不仁,斯理固自然。

勿为失者笑,勿为得者欢。

凉风来北窗,得失谁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