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实:实事求是
9444300000010

第10章 人贵有自知之明(1)

庄子劝楚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武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又说今安徽蒙城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士兵战斗力差。”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士兵战斗力弱了。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危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治混乱了。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看得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庄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评价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因此说:“能够自我评价才称得上有智慧。”

◎故事感悟

这个故事说明了“知人易而知己难”的道理。正确地认知自己、了解自己,并且能正确地自我评价,才能称得上有智慧。在当今社会中,为人处世,莫过于此。

◎史海撷英

视权贵如腐鼠

惠施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庄子仰头视之道,“唉!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文苑拾萃

庄子·秋水(节选)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自欺欺人的后果

◎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朱子语类》

楚威王(公元前385—前329年),原名熊商,楚宣王之子。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败越王无疆,尽取吴地,在长江边石头山(今清凉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大军伐齐,与齐将申缚战于泗水,进围徐州,大败申缚。威王十年而卒,子楚怀王继位。

宋康王在位的时候,十分憎恨楚威王,总是利用各式各样的机会来贬低楚国,甚至在每天上朝的时候,也总不忘诋毁楚国几句,讽刺挖苦楚国。

有一次,他有些忘乎所以,竟说出这样的话:“楚国的情况已经糟糕透了,我大概可以吞并楚国了吧?”他说完后竟哈哈大笑起来。这时,他身边的大臣们也随声附和,有的还顺势添油加醋,好像经他们这样一说,楚国很快就会并入他们的疆土了。

这件事后来传到了国外,于是凡是经过楚国来宋国的人都投宋王所好,故意把楚国说得糟糕透顶,以此来讨好宋国。

本来这些都是虚假之词,但官吏们为了迎合国君口味,就以假当真把这些编造的故事层层上报,朝廷再添枝加叶一层层传下来。久而久之,诋毁楚国成了宋国人习以为常的事情。

人们长期传说楚国的不济,便真的以为楚国不堪一击。就连宋康王自己此刻也糊涂起来,不辨真伪,让谎言冲昏了头脑。于是,他头脑中涌起一个狂妄的计划,并且召集满朝文武大声宣布了他这个计划:“立即出兵攻打楚国。”

这消息一传出,那些糊涂的大臣立即响应,连声称赞决断英明,但也有一些头脑清醒而又正直的大臣感到事态严重,华犨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对宋康王说:“陛下,您下命令要三思啊。您知道,事实上宋国不是楚国的对手。打个比方说吧,楚国的力量好比犪(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力大无比的巨牛)牛,而我们宋国的力量好比鼢鼠,相差太悬殊了。退一万步说,即使真像陛下说的那样,楚国的力量还是比宋国大得多呀。宋国是一,楚国是十;宋国打十次胜仗,也抵不上被楚国打败一次。我们切不可轻率出兵啊!”

此时的宋康王已经昏了头,他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劝告,而且还表现出很厌烦的样子,坚持出兵。

战争开始了,楚国没有丝毫准备,显得有点招架不住,居然在颍上被宋军击败。这一来,更令宋康王忘乎所以,以为楚国不堪一击,于是准备继续进军。

这种情况,华犨看得十分明白,他忧虑地继续劝阻道:“陛下,应该见好就收,适可而止了。我听说,小胜大,多半是由于大的没有准备。侥幸是不能持久的,胜利了不可骄傲,对敌国不能轻视,不要侮辱,况且楚国这样的大国更加侮辱不得呀。现在,表面上楚国害怕了,可是陛下您要记住大惧小,灾祸到。要深思啊!”

可此时的宋康王早已听不进任何忠言。他火冒三丈,大发雷霆,甚至要降罪于华犨。华犨见宋康王执迷不悟,又深知宋康王的执迷不悟必然导致宋国的大祸,联想自己也处境艰难,便连夜逃奔到齐国去了。

第二年,宋国不自量力,又一次发兵骚扰楚国。他们还以为会像上次一样,轻而易举地取胜。谁知,这时的楚国同一年前可截然不同了。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且抱着一种复仇的心理迎接宋国的挑战。见宋国来犯,毫不犹豫地进行有力的还击,迅速击溃了宋军,并一鼓作气踏平了宋国。

◎故事感悟

宋康王闭眼不接受事实,也拒不接受忠告,最后落了个丧国丧己的结果。这说明,认识代替不了实际,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闭眼不看客观事实,想当然办事,是注定会失败的。

◎史海撷英

齐灭宋之战

战国时期,宋拥有工商业大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引起齐、秦等国的觊觎之心。而宋王偃在杀其君自立后,对外灭滕、薛,并楚淮北地;对内行暴政,使国内动荡不安,陷于困境,给齐、秦以可乘之机。齐欲灭宋以利于向中原扩张,却遭到秦的干涉。齐湣王纳策士苏秦之议,去帝号,并与赵会于阿(今阳谷东北),于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攻宋,取其淮北地;次年,又与韩、赵、魏、燕合纵攻秦,同时出兵攻宋平陵(今定陶东北)。二十九年,齐以主张联秦的韩珉为相,苏秦又赴秦为齐游说,齐随即发动第三次攻宋。宋民久苦于“桀宋”虐政,民心离散,城池不守。齐军得以迅速攻破宋城,宋王偃逃至魏,死于温(今河南温县西)。齐虽占有宋地,但因连年用兵南方,造成北部防御空虚,国力损耗过大,且诸侯不容齐国之强,以致危机四伏,终于引发两年后五国合纵破齐。

◎文苑拾萃

惠盎见宋康王

战国时,宋康王非常迷信武力,特别喜欢勇武的人。有一次,有个书生惠盎去见他。康王见他是个儒生,顿足大笑说:“我所喜欢的是勇敢有力的人,不喜欢书生。客人您准备用什么来指教我呢?”

惠盎说:“我这里有一种办法,可以使那些勇敢的人刺不入;虽有力气,却击不中,大王您想知道这种办法吗?”宋康王说:“好呀!这种办法我倒很想听听。”惠盎说:“刺不入,击不中,虽然好,但有人敢于击、敢于刺,毕竟还是受了侮辱。我还有一种办法,使得那些勇敢的人不敢刺,虽然有力,也不敢去击。不过,所谓不敢,不等于不想,只是时机未到而已。我还有一种更好的办法,使得一切人根本不想去刺,不想去击。这不更好吗?”

“当然不想去刺,不想去击,也就是不理会你,哪里比得上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呢!我还有一种办法,使天下的人都非常高兴,互相亲爱,互相帮助,这种办法比勇敢有力的人更高一筹。这是上面四种办法中最好的办法了,难道大王您就不想知道吗?”

宋王说:“这种办法好啊!我真想得到它。”惠盎说:“孔墨的仁义道德就是这样的办法。孔子、墨翟,自己没有国土,却被人当做君王一样看待;虽然没有官职,却被人们以最高的长官一样尊之。天下的男人和女人,无不伸长脖子、踮起脚跟来盼望,使得到相安相利。如今大王是拥有万乘兵车的国主,如果你确实有行孔墨主张的意愿,那么全国都会得到它的利益的,您会比孔墨更胜得多了。”

宋王听了,无言以对。惠盎退了出来。宋康王对左右的大臣们说:“这个人真是善辩啊!我真是被他说服了。”

邹忌与徐公“比美”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老子

邹忌(公元前385—前319年),齐国人。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齐宣王。

邹忌是战国时人,在齐宣王朝廷里当宰相。

邹忌长得很美,而且举止潇洒,走起路来刚健中透出几分飘逸。他对自己的美貌很自豪,他的家人、朋友都说他是天下第一美男子。他也非常注意自己的仪表,每天都要对着镜子照几遍。

一天,邹忌对着青铜镜仔细照了照自己的脸,发现眉毛太浓了一点,又仔细一看,上面还有几道抬头纹,觉得不怎么好看。他擦了擦镜子,再看,还是那样。就叫来妻子,问她:“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美?”妻子亲昵地说:“夫君,您美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

城北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邹忌只是远远地看过几眼,从来没有对着镜子和徐公比一比。听了妻子的话,邹忌还不敢自信,又打发人去叫小妾。这个小妾是邹忌不久前新娶来的,家境贫寒,父母双亡,卖身为奴到了邹忌家,被邹忌纳为妾。她一听邹忌有话要问,立刻怯生生地走了过来。邹忌问:“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美?”小妾娇怯地说:“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寒暄几句之后,邹忌问客人:“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美?”客人爽快地说:“当然是您美,城北徐公比您差远了。”说完就拜托邹忌在齐王面前美言几句,以便在朝廷里谋一个差事干。

有一天,城北徐公来邹忌家做客,向他推荐一位贤才。邹忌一听徐公来了,立即吩咐:“有请徐公。”

徐公在邹府门外下了马车,迈开刚健优美的步伐走进了邹忌的宅院。邹忌看徐公的步态,觉得从容和缓中蕴涵着阳刚之气,比自己在朝廷中多年养成的那种小心翼翼的步子好看多了。把徐公请进客厅里,分宾主落座,两人亲切地叙谈起来。邹忌差点儿忘了徐公的来意,一会儿端详徐公的脸,一会儿审视自己映入镜中的脸;一会儿窥视徐公的肩,一会儿对照对照自己映入镜中的肩,觉得自己比徐公差太远了。

徐公受人之托,说明了来意。邹忌答应面见那位贤才。没多久,徐公告辞而去。

邹忌送走徐公,望着徐公渐渐远去的背影,久久伫立着。他被徐公的美貌深深折服,同时顾影自怜,发现自己越来越多的缺点:徐公的眉毛像两柄利剑,配上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忽闪忽闪的,动人极了;而自己的眉毛由于长期陪伴君王,早已变得向下低垂,不能上下闪动了。徐公的背笔直挺拔,双肩又平又齐,像一棵斗雪傲霜的苍松;而自己的背,由于多年在朝廷站立,不敢仰视,已经有点弯曲,双肩也变得一高一低了。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终于弄清了一个简单的事实:自己不如徐公美。那么,为什么妻子、小妾、客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自己比徐公美呢?答案也是明摆着的:妻子说我美,是因为爱我;小妾说我美,是因为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感情和功利都会蒙蔽人的眼睛。

第二天,邹忌到了朝廷,向齐王奏明了自己的观点,并说:“现在大王宫中的妃子个个都想得到您的宠爱,朝臣人人都怕遭到您的贬责,境内到处都有想求您恩典的人。这样看,您听到的好话太多了,受到的蒙蔽太多了。”

于是,齐王下令:“凡是能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人,受上等奖赏;写信批评我的人,受中等奖赏;在街头巷尾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齐国由此富强起来。

◎故事感悟

像邹忌一样承认自己的不足,需要很大的勇气。在阿谀奉承中莫晕头转向,在赞美表彰中莫得意忘形,在失落消沉中莫自卑自轻,在挫折失败中莫自我否定。正确认识自己,远比认识别人难得多。

◎史海撷英

长勺之战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直逼齐国国都,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