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轮明月
9444100000003

第3章 (3)

一日,吴王和西施一起从馆娃宫坐车到香山游览,走到木渎镇时,西施要求下车看看,正好被一阵风吹乱了头发。吴王一见,命令宫女们赶快请西施上车,以免受了风寒。哪知西施不但不上车,反而走到一口井边上去对水照影。

吴王见她这样,赶快下了车,到井边扶起西施说:“爱妃,车中备有宝镜,为何不用,却要在井口对水照影?”

西施回答说:“大王不知,妾身年幼时,曾在井边和郑姐姐照影比美,在当地传为佳话,因这次照影认识了郑姐姐,以后就经常以井水照影,极为有趣。来吴之后,好几年没有用井水照影。刚才忽然看见这口井,不禁想起往事,因而又到井口照影,还真觉得比照镜有趣呢。”

吴王当即表态:“只要爱妃高兴,寡人没有不依。”然后就叫人从灵岩山到木渎镇,沿路开十八口“御井”,这十八口水井形状各异,每口一个形状,方、圆、六角、八角、菱形样样具备。每口井旁都有一个梳妆亭,内有琴台、棋桌,供西施出游时照影、梳妆、休息时用。

这样过了一两年,西施忽然不想在井中照影了,就对吴王说:“臣妾蒙大王开十八口御井照影,每次都烦大王下车陪同,耽误很多时间。臣妾想以后暂时不再在井口照影,以省下时间陪大王玩乐。但这些井因臣妾已用过,不想让他人胡乱照影或取水,可派人给井中撒些糠皮秕谷,遮住水面。万一臣妾以后再想照影时,派人捞了就是。”

吴王见西施这样体贴自己,万分高兴。立即派人给井中撒上糠皮秕谷,并在井口栽上木栏,保护起来。

西施为什么要在井中撒上谷糠之类呢?这一点,正是西施的高人之处。原来西施想到,越国士兵进攻时,必然是远道奔袭,到此时肯定又燥又热,焦渴难忍,如果突然大口喝这冰冽的井水,就会患病,所以给井中撒下糠秕,喝的时候就要一边吹一边喝,吹出滞留在胸腔中的热气,再饮进清凉的井水,这样就不会因此而生病了。

果然,三年后的酷暑六月,也就是公元前482年夏大,范蠡奉命带领5万越军,渡湖穿溪,一路杀奔灵岩山下的木渎镇,准备在这里稍事整休后,继续进攻吴王王宫。

当时盛夏大暑,天气十分炎热,士兵们一个个口干舌燥,难以忍受,一听到休息的号令后,立即来到井边,打开木栏,汲水饮用。他们本想一口气喝个痛快,不想打上来的水里布满糠皮秕谷,难以入口,只好皱起眉一口一口地吹气,先吹去水面的糠、秕,再喝一口井水,然后再吹、再喝,……令人很不耐烦。这样一边吹,一边喝,一边抱怨,说吴国人心地不好,井里都要撒上东西,不能让人痛快饮用。只有范蠡知道其中奥妙,在一旁笑而不言,让士兵慢慢地喝着。

当然,西施在迷惑吴王、损耗吴国的同时,也注意时时刻刻保护自己。西施知道离越国进攻的时间不会很长了,就开始设法给自己找个脱身之路,以免到时候玉石俱焚,同归于尽,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心上人。

有一次,西施在灵岩山顶上仔细观察,看见前方就是太湖,这是直达越国的水路。西施就开始在这上边用心思。

这天早晨,西施陪着吴王在山顶上游玩。遥望太湖,只见波光粼粼,青山苍苍,好一派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西施看了一会,故意问道:“大王,前面那座小山,叫做什么山?”

吴王顺西施所指的方向一看,说:“那是香山。我把越国送来的香草种子,都种在山上,所以叫做香山。你用的香料,都是从这山上取来的。”

“噢,是吗?那么,我们去香山看看好吗?大约能走多长时间呢。”西施故作天真地问道。

吴王笑了,说:“爱妃有所不知,站在这儿,看香山近,实际走起来就很远了,要从木渎那边乘船绕过去,还有不少路呢。”

西施摇摇头说:“怪不得每次采来的香草都没精打采的,没有一点香气,原来在路上耽搁得太长了。”

过了一会儿,西施忽然像想起了什么,高兴地说:“大王,我想出了一个办法,不如从这里开一条小河,直通香山,这样采来的香草就不会枯萎了。你看好吗?”

吴王称赞说:“爱妃真是绝顶聪明,无人可比。”说着叫人拿来弓箭,弯弓搭箭,“嗖”的一声射了出去,那箭不偏不倚,正好落在香山。吴王就下令征集一批民夫,按照箭射的路线,开一条小河。

没有几天的光景,小河开好。沿着开好的这条小河坐船到香山,费不了多长时间,这对于到香山采香草的人们来说,可真是太方便了,都说西施娘娘给他们做了件好事。

为了不使吴王怀疑,西施索性当着吴王的面,三天两头去香山采集,每次都是空手而去,盈篮而归。久而久之,吴王也就习以为常了。这条“箭泾河”后来果然帮助西施逃出虎口,与范蠡相聚,这是后话。

有一次,越国使者文种给吴王进贡来馆娃宫,以娘家人看女儿为理由,见到了西施,又和西施密定了一条给吴国致命打击的政策——蒸谷代种。

第二天,文种在吴王面前,面露惭愧之色,说是有事向吴王面奏,但又不好意思开口。吴王当着西施的面,不好对文种发脾气,就一个劲地催他快讲。文种叩头说越国今年粮食歉收,百姓无法度日,请求吴国借给他们10万石谷子,帮助越国渡过难关。

吴王没有回话,因为这毕竟是个中大举措,他用眼睛扫了扫两旁大臣,意思是看他们怎么表态。

伍子胥首先表示反对,他认为10万石谷子是个大数字,无论是对吴国还是越国,都很重要。如果吴国借给越国10万石谷子,势必导致库存减少。万一吴国有事,粮食接济不上,又该怎么办呢?”

但是吃尽了越国好处的吴国太宰则与伍子胥态度相反,他认为现在越国既然是吴国的属国,那么越国的百姓就是吴国的百姓。越国的百姓挨饥受饿,就是吴国的百姓挨饥受饿。眼看着自己的子民挨饥受饿,做国君的怎么能忍心呢?再说,越国凋敝,民不聊生,就无力供奉大王。如果越国百姓吃到吴国的粮食,他们感激吴王,一定会加倍地为吴国效力。

这样,满朝文物便形成了两个阵营,一时无法做出决断。

散朝之后,吴王回到后宫,西施见吴王不似平时那样高兴,就上前问道:“大王今日是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

吴王说:“不高兴的事倒是没有,只是有件难于决断的事啊!”于是,吴王就把越国歉收、文种借粮、朝臣意见分歧的事说了一遍,最后用征询的眼光看着西施。

西施一听,装出难过的样子说:“朝中大事,臣妾不敢妄谈意见,只是听说乡亲们挨饿,叫人心里真难过呀!”说着,眉头紧皱,眼中含满了眼泪。

吴王一见,心疼万分,他下定了决心,说道:“爱妃不要难过,孤王借给就是。”

西施的脸上立时布满了欢悦。

次日,吴王临朝,又召来文种,宣布了借粮的决定,但要求他明年不管是丰收歉收,都得归还,文种千恩万谢,一再坐出保证。于是,10万石谷子就源源不断地被运往越国。

第二年,越国获得大丰收,越国按照约定把10万石谷子还给吴国,并有意多还了几百石表示谢意。吴王看到越国还回的谷子颗粒饱满,闪闪发亮,比吴国的谷粒要大得多,心里非常高兴。就下令把这10万石谷子分给百姓,保存起来,明年一律以此为种。

吴国百姓听了吴王的命令,将越国送来的粮食作为种子种下后,一心盼望得到一个好收成。谁知种子下地后,却出现了与他们愿望完全相反的结果,土地上一根禾苗也没长出来。

原来越国送来的10万石谷子,全部是在国内用蒸笼蒸熟后又晒干了的。等到吴国百姓发现这种种子不能发芽,想重新播种时,早已过了播种的季节了。而粗心的吴王则以为是这种种子不适合吴国而没有深究。

事有凑巧,第二年吴国发生了粮食饥荒,越国就趁着吴国无粮、人心惶惶之际,发兵攻打吴国都城,取得了彻底胜利。当然,这是后话。

文种将谷子借走之后,西施知道越国就要兴兵伐吴了。于是暗地里准备了一张姑苏地图,想着把它送到越国。

但是,吴王宫中,戒备森严。一时无法想出好的办法来,于是,西施一时间显得面黄肌瘦,像患了重病一般。

这天,吴王来看西施,见几日不见西施就如此这般,忙问道:“爱妃怎么成了这种模样,是不是患了什么重病?”

一个“病”字提醒了西施,于是,她故作痛苦的样子,说道:“大王,不知为什么,我这几天心口疼得真是难以忍受呀!”说着,眼泪汪汪,一副承受不住的样子。

吴王连忙上前,一面把西施拥在怀里,一面下令赶紧传御医给西施诊病。

御医来了一个又一个,医药服了一剂又一剂,可西施的病就是不见好,反而越来越重了。御医们束手无策,又害怕招祸,最后竟没人再敢开处方了。

西施见此时时机已到,便说道:“大王呀,其实我这病从小也曾得过,也不是治不好,可惜能治这病的人现在不在跟前。”说完,又一声接一声地呻吟起来。

吴王忙问:“此人现在哪里,寡人立即下令宣召。”

西施说:“此人不是别人,就是苎萝山下苎萝村中我的堂伯施惠。以前我每次犯病,都是他老人家亲手治好的。唉,这么多年了,也不知他老人家还在不在世。”

吴王一面安慰西施,一面下令派人星夜兼程到苎萝山下请老医生施惠立即前赴吴宫,为西施娘娘治病。

施老医生一听,以为西施得了什么重病,立即动身,赶到吴国,见到西施。一番望、闻、问、切之后,觉得西施脉象平和,一切正常,心里觉得奇怪。但又一想,西施这么远召自己前来,一定有什么要紧的事,只可惜吴王在旁,不好询问。

正巧这时太宰来找吴王,说是有要事报告。吴王嘱咐了施老医生几句,就走出去了。

吴王一走,西施支开使女,拿出预先把地图反折制成的白花,交给施老医生,要他赶快出宫,把它交到范蠡手中。施老医生知道事关重大,匆忙开了一张处方,提起药箱就要出门。不料刚走到门口,就碰到伍子胥从外面进来。

原来伍子胥听说吴王从越国召来医生,给西施看病,恐怕其中有诈,就赶到宫中来看个究竟,正好在门口碰上施老医生。

伍子胥拦住施老医生说:“老伯既来看病,为何不多停几天,等娘娘病好了再走?”

施老医生回答说:“娘娘原来不是什么大病,只是思念亡父,忧郁成疾,.我已给她开了疏导之药,不出三天,可保病好。留在这里,也是无用。”

伍子胥无话可说,一转眼看见施老医生手中的白花,心中疑惑,问道:“老伯手中拿的是什么?”

施老医生说:“娘娘亲手做成的白花,叫我拿上一朵,代她祭奠父亲亡灵。”

伍子胥一脸疑惑地说:“拿过来我看看!”

施老医生一听,禁不住一阵慌张。正在这紧急关头,忽听珠帘内传出西施的声音:“伍相国,这是我亲手做成的东西,难道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地方,非看看不可吗?”

一句话问得伍子胥十分难堪,连忙搪塞道:“既是娘娘的东西,不看也罢!”

施老医生惊魂稍定,谢过伍子胥,正要离开,不想还未下台阶,又碰上了吴王。

伍子胥见有机可乘,连忙上来禀报吴王说:“启禀大王,臣听说娘娘的病,只有施老医生才能治好,何不把老医生常留宫中,为娘娘诊治,大王也好放心。”

吴王笑看了伍子胥一眼,觉得他今天才说了一句好话,连忙点头同意:“好,好,老相国说得对,老医生就留下吧。”

伍子胥也哈哈大笑:“老伯,就请你留在宫中为娘娘诊病吧。”

施老医生已想好了对策,他深施一礼,说:“蒙大王和相国器重,老汉万分感激,乐于从命。只是这次来得过于仓促,还有一些新鲜草药没有采来。请大王宽限几天,让我回去采了草药,然后回来,就能根治娘娘之病。也好常留宫中,随时为娘娘诊治。”

吴王听他说得有理,立即下令:“好,那就快去快回。”

吴王号令既出,伍子胥不敢阻拦,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施老医生拿着那朵可疑的白花出宫了。

后来,这张被做成白花的地图,在范蠡领兵灭吴的战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功成身隐,泛舟西湖

在西施入吴的这些年里,越人坚强起来,国力逐渐强盛了。

公元前482年6月,勾践趁吴王北上黄池会盟之际,亲统越军,攻向姑苏。在姑苏城外与吴军交战,杀了吴军的两位将军,逼得吴国太子自杀,攻下姑苏外城,烧了姑苏台。吴王知道后,慌忙率大军从黄池赶回,在太湖遭到越军的伏击,吴军几乎全军覆没。他派太宰向勾践求和,答应越国的条件:

第一,从和约签订之日起,越吴成为平等之国,越不再对吴称臣,吴也不得再对越称君。

第二,吴国将从阖闾时起所占越国的土地全部归还越国。

第三,吴国归还越国从会稽之败后进贡给吴国的所有珍宝。

第四,吴国每年向越贡奉犒军之费,就像当初越国给吴国供奉一样。

初战告捷,大长了越人的志气。扬眉吐气,越人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国家。

这次战斗的前前后后,西施的生活发生了一些不易察觉的变化。

吴王黄池会盟时,她没有随同前去,独自居住馆娃宫中游乐玩赏,更多的是划着小船到香山采集香草。

吴王回师战败后,西施一改过去的冷淡态度,千方百计安慰吴王,在吴王心情好的时候陪他出游,其他时间绝不出宫,除了到香山采香草是个例外。

尽管吴王在军事上失败了,但他从西施那儿得到了超于先前的温存和安慰,这也使他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吴王认为,西施到吴国这些年来,从不干预政事,只是陪着他游乐,没有做什么对吴国不利的事情。现在自己失败了,西施不但没有抱怨他,反而比过去殷勤得多,千方百计安慰、温存自己,可见西施对自己是忠诚的,而自己的生活中也不能没有西施。所以,吴王对西施一如既往,深信不疑。

公元前477年3月,5万越国精锐之师,唱着军歌,浩浩荡荡地踏上了灭吴的征途。

两军在太湖附近的笠泽江两岸摆开阵势。

吴军位于江北,拥兵6万。越军位于江南,拥兵5万。

双方势均力敌,决战前夕,范蠡下令坚守阵地。他带着两个心腹侍卫,驾着两艘船到太湖深处的香山附近。

按照约定的时间,西施驾船来到香山采香草,看到范蠡,连忙把小船划到跟前,跳上帆船,与范蠡抱在一起。范蠡命心腹侍卫把西施藏起来。

夜晚,越军采用突袭的方法,打得吴军溃不成军,捣毁了姑苏城,吴王在绝望中自杀。

这样,越国最终吞并了吴国的领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当时,有两支人马在吴王宫殿中秘密搜索,寻找西施。一支人马是勾践偷偷安排的,他要在吴王死后得到西施,便派了这支人马来搜寻她。另一支是王后的人马,她下了一道命令:找到西施,把她沉入江中。

在越国庆功宴会后的第5天,在太湖东端,一只帆船缓缓地行驶着。范蠡布衣葛巾,一副商人打扮,眉宇间透出一丝得意之情。西施布衣荆钗,虽30多岁,却露出超凡脱俗的风韵。

驾船的是范蠡的两个心腹侍卫,他们打扮成船家模样。

西施说:“少伯,你说我们能逃出越王和王后的捕杀吗?”

范蠡笑道:“我料定他们绝对不会向东追捕的,请施妹安心吧。”

过了一会,西施说:“听说越王给你封地百里,又给你塑了金像。”

范蠡说:“对我来说,那些都是诱饵。施妹,从今往后,我们要改名了。”

“叫什么呢?”西施问。

范蠡看见船里有很多牛皮酒袋,说:“我就叫‘鸱夷子皮’吧。”

“什么叫鸱夷子皮?”两个心腹问。

“就是牛皮袋子,哈哈,从现在起,我就变成酒囊饭袋了。”

范蠡想到自己的老家是楚国宛邑,那里盛产美玉。“施妹,”范蠡唤道,“你就叫‘宛玉’吧。”两个侍卫听了,拍手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