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9441000000023

第23章 教育大家(4)

◎史海撷英

“一二·九”运动

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处在国防最前线的北平学生,痛切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春夏之交,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员李常青抵北平,建立由彭涛等组成的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指定周小舟负责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北平分会的工作。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1935年11月18日,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随后,学联决定以请愿的方式,发动一次抗日救国行动。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发表宣言,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要求国民党政府讨伐殷汝耕,宣布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动员全国对敌抵抗,切实开放人民言论、结社、集会自由。这时,传来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北平学联党团决定在这一天进行抗日救国请愿。12月7日,北平学联召开各校代表会议,议定请愿游行的集合时间、行动路线和口号等。会后,各校学生自治会紧张地进行动员和准备工作。

12月9日,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在黄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的爱国学生涌上街头。走在队伍前列的是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市立女一中等校的学生。警察当局事先得知学生要请愿游行,清晨即下达戒严令,在一些街道要冲设了岗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城外学生被军警阻拦,在西直门同军警发生冲突。上午10时许,城内一两千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拦,汇集到新华门前。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武装保卫华北!”等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呼声。各校临时推举董毓华、宋黎、于刚等12人为代表,向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递交请愿书,提出6项要求:一、反对华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员会及其类似组织;二、反对一切中日间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应付目前危机的外交政策;三、保障人民言论、集会、出版自由;四、停止内战,立刻准备对外的自卫战争;五、不得任意逮捕人民;六、立即释放被捕学生。何应钦避而不见。请愿不成,群情激愤,各校代表当即决定改为示威游行。队伍由新华门出发,经西单、西四,然后奔向沙滩、东单,再到天安门举行学生大会。一路上,不时有冲出军警包围的法商学院、北平大学医学院、中法大学、北京大学等大中学校的学生加入游行行列,队伍逐渐扩大到五六千人。行进中,学生们向沿街的群众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散发传单,得到群众的鼓掌和支持。当游行队伍前锋到达王府井大街,后尾尚未走出南池子时,大批警察手执大刀、木棍、水龙,对付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爱国学生不畏强暴,队伍仍在继续前进。这时,警察打开水龙,冰冷的水柱喷射在学生们身上,接着警察又挥舞皮鞭、枪柄、木棍殴打学生。学生们与军警展开英勇的搏斗,有百余人受伤,游行队伍被打散。

12月1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为援助北平学生救国运动告工友书》,号召全国各业、各厂的男女工友起来召集群众会议,发表宣言和通电,抗议汉奸卖国贼出卖华北与屠杀、逮捕爱国学生。12月21日,上海市总工会通电声援北平学生,呼吁全国同胞一致兴起,集合整个民族的力量,反对任何伪组织之存在,以维护主权而保卫国土。广州铁路工人和上海邮务、铁路工人举行集会,发通电,要求对日宣战。鲁迅、宋庆龄等爱国知名人士赞扬爱国学生的英勇奋斗精神,捐款支持学生抗日救国运动。海外华侨也以各种方式支援爱国学生。“一二·九”运动广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文苑拾萃

手脑相长歌

陶行知

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岳麓书院的兴衰荣辱

◎有教无类。——《论语》

张栻(1133—1180年),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张栻是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张栻幼承家学,既长,从师南岳衡山五峰先生胡宏,潜心理学。他曾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志。宏一见,知其大器,称赞道:“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张栻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管岳麓书院教事,在此苦心经营三年,使书院闻名遐迩,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建成,至今仍保存完好。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书院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书院的推崇。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

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

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岳麓书院几百学生参与战斗,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极力推动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潭州学正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仅废10余年的岳麓书院又开始恢复生机。延祐元年(1314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元末战乱再起,岳麓书院又于至正十八年(1368年)毁于战火。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全国书院遂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成化(1465—1487年)年间,书院开始逐渐恢复。宣德七年(1432年),由民间集资促成岳麓书院最早的一次修复。成化五年(1469年),长沙知府钱澎再次兴复书院,但不久又废。弘治七年(1494年),长沙府通判陈钢终于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自明宣德始,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王韬、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的基本格局。

正德二年(1507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王守仁及其弟子在岳麓书院的讲学是继南宋湖湘学派之后,岳麓书院的又一次重要学派活动,导致了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

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部队进攻长沙,与明朝官军激战,书院在混战中被毁。

清初朝廷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顺治九年(1652年)曾调令:“各提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实谈废业。”然已经实行了数百年的书院制度,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修复书院的呼声日趋强烈。就在顺治帝诏令各地“不许别创书院”的当年,湖南巡抚彭禹峰就聘请长沙府攸县学生刘自主持岳麓教事,并未受到处罚。

随着统治的日益巩固,顺治末年对书院的抑制政策开始松动,康熙、雍正年间进而实行支持和鼓励政策。康熙七年(1668年),巡抚周召南下令重建岳麓书院,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攻克长沙,刚刚修好了才4年的岳麓书院即兴即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巡抚丁思孔又重建岳麓,置膏火田数百亩,并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书院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期间罗典、欧阳厚均各主院27年,创建和恢复书院古迹数十处。道光十三年(1833年),巡抚吴荣光仿学海堂制,在此创设湘水校经堂,首开湖南书院教学改革之风。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军进攻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史称“书院毁半”,随后院长丁善庆率诸生捐资又逐次修复。同治七年(1868年)巡抚刘昆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清末,岳麓顺应历史潮流,设译学、算学等科,增置时务和西学图书,进行了教学改革。

清末实施新政,废书院而兴学堂,岳麓书院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废为湖南高等学堂(1897年长沙时务学堂创立,1899年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改为湖南省城大学堂,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组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工科学生按志愿送到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命迁入。民国四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志·建制第二》载:“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即故岳麓书院。”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令停办,并入武昌国立师范学校。同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接收了前湖南高师的全部校产和一部分教师。1926年,湖南工业、商业、法政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学,仍以岳麓书院为一院,新建校舍为二院。1937年,省立湖南大学被国民政府教育部确立为国立湖南大学。

1938年4月,日本战机轰炸湖南大学校园,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1941年4月,日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御书楼、半学斋、静一斋等处均中弹倒塌,文庙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修复。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被撤消。在湖南大学旧址上,以原湖南大学土木系和基础教育部为基础,合并其他一些大学的相关院系,组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扩充后更名为湖南工学院。195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湖南工学院恢复为湖南大学,增设文、理科,设十二个系,重新确定了文、理、工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模式。

1981年,岳麓书院开始大规模修复工程。1986年10月,在历经5年大修后,岳麓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参观。湖南大学先后在此成立文化研究所和下属学院(名即为岳麓书院),招收历史、哲学等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生。

◎故事感悟

古代书院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岳麓书院更是有着千年辉煌的历史。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