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9441000000017

第17章 兴学崇教(11)

年轻的光绪皇帝眼见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耻辱,“不甘作亡国之君”,一心想有所作为。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变法,准备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推行新政,变法图强。光绪发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身上,派谭嗣同深夜去见袁世凯,要他发动兵谏,协助光绪推行新政。袁世凯也表示坚决忠于皇上,一定照办。但谭嗣同走后,他便去向荣禄告密。慈禧在颐和园得到荣禄密报,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绪料到事情败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为等人赶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带到议政堂,被迫写了退位诏书,将政权全部交给了慈禧,然后被关进了南海中的瀛台,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他最知己的珍妃也被慈禧关押在别处。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等人被杀,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因变法历时仅103天,又称为百日维新。

◎文苑拾萃

《光绪帝御制诗文集》节选

为人上者,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即竭诚尽敬以致之。方当转战无前,大军云集;何意出师未捷,上将星沉。喑鸣之壮气不消,仓猝而雄躯遽殉。

黄宗羲倡经史实学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孟子》

黄宗羲(1610—1695年),明末清初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最有影响的知名学者,他创立了浙东学派,开创了学贵践履的经世致用的新学风,对明清之际学术及思想的嬗变与革新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名士,曾被宦官魏忠贤奸党所害。黄宗羲19岁时,为报父仇,袖长锥,草疏入京讼冤,追杀仇人,由此扬名天下。随后,他遵照父亲遗命,师事当时的著名学者刘宗周,成为刘氏门下的高足弟子。在刘宗周的引导下,他潜心研究宋明理学,尤其对阳明学派的研究颇下工夫,这为他后来全面总结与批判宋明理学思想史,撰写《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兵入关以后,黄宗羲积极参与反清斗争,并为南明福王政权出谋划策。明亡后,他感到以武装斗争反清复明的道路走不通,于是返归故里,毕力于著述与讲学,不仅写出了《明夷待访录》等重要著作,还培养了像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等一大批学行卓越的学术人才,创立了与当时名儒顾炎武为代表的浙西学派相并峙的浙东学派。黄宗羲的名气很大,学者奉其为一代宗师。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后来又诏开明史馆,朝臣都举荐他,并令督抚以礼敦遣。然而,黄宗羲高风亮节,坚辞不就,表现出了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

在学术方面,黄宗羲博采百家之长,上至先秦诸子百家,下至宋明诸儒流派,天文地理、经史子集、典章制度等等,无不研究。在广博地学习与研究基础上,他对先秦以来的学术思想进行严肃的总结与批判,旨在廓清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际的空疏学风,继往开来,以经世致用精神弘扬儒学传统,开创学术新局面。

在明末,阳明学派由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加之内部分化瓦解,自立门户,相互水火,其流弊百端,几乎丧失了阳明学的生命力。刘宗周作为阳明学的继承人,力图矫正阳明学派末流的流弊,恢复阳明学的战斗精神,他提出以“慎独”为宗,主张以道德自律的理论刷新阳明学和通过道德修养改变士林人格。黄宗羲受刘宗周的这些思想影响较深,在继续阐发师说的同时,着重对阳明学派思想源流及其利弊得失进行系统总结,从而使得他成为明末阳明学修正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黄宗羲对阳明学的修正,不仅对阳明学有重要贡献,而且开创了一代新的学术风气。其门人全祖望说:“自明中叶以后,讲学之风,已为极敝,高谈性命,束书不观,其稍平者则为学究,皆无根之徒耳。先生始谓学必本源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原原本本,可据可依。前此讲堂痼疾为之一变。”黄宗羲为矫正明末空疏学风,首倡以经术为本和经史结合以“应务”的经史实学风气,在客观上起了转变学风的作用。

为矫正当时学风的虚妄流弊,黄宗羲极力提倡“务博综”、“尚实证”。他指出,学者应以博杂多方之学,融成精洁纯粹之知,并以广博的知识造就完整的人格和培养多方面的治世才能,而不应当把精力放在“牛毛茧丝”无不辨析的无用功上,因为“学问之事,析之者愈精,而逃之者愈巧”,愈不切人伦世事。宋明以来的儒者有以文苑为业的,只知词章;称理学者,其所读之书不过是经生章句;为心学者,则无事于读书穷理,空谈无根;读书人封己守残,寻章摘句,全然不知学为何用。至明末,“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犹且说同道异,自附于所谓学者,岂非逃之者之愈巧乎?”他以为学者不能“博综”,不能求“实证”,非但不能以其学术才能有益于世用,相反却以门户之见相互残害,以致“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世道以是潦倒泥腐”。有鉴如此,黄宗羲提倡学者博综经史,一改以“语录”为“学问”和借“阔论”沽名钓誉的陋习。他指出,学者必先穷经以立学问之体,但不拘执经术,不要为经术而弃应用,弃实用则成迂儒。故此经术之习必兼读历史,以求“明体达用”。倡导经史实用之学,由黄宗羲开端,并由其浙东学派弟子推演发扬,至章学诚则集成之。今人钱穆说:“晚近浙学,基址立自阳明,垣墙扩于梨洲,而成室则自实斋。”王阳明虽有“六经皆史”之论,但无经史实学精神,黄宗羲开拓经史实学方向,其功不可没。

黄宗羲不仅倡导经史实学,在理论上阐述了学贵实用的为学旨趣,而且他身体力行,继往开来,在总结与批判先儒民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经史的“体”、“用”,提出了具有反封建的朴素民主政治主张。反映这一思想的代表作,是《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系统考察了上古以降的历史,广泛论述了历代封建王朝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学校、官吏、军事、制度等等得失,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罪恶,一针见血地指出,祸害天下的罪恶之源是封建专制,罪魁正是独裁专制的君主。因为封建专制以“人治”取代了“法治”,天下臣民只是一姓帝王之家的奴仆;封建君主不仅任意驱使和压迫人民,而且以“利欲之私”坏法;以“利欲之私”坏国家之法,“固足以害天下”。有“人治”而无“法治”,君主独裁愈演愈烈,天下国家积贫积弱,以致国亡民困,世道潦倒泥腐不堪。由此,他极力主张以“法治”取代“人治”。

为了实现法治,黄宗羲一宗儒家的民本思想,并考证大量的史实,提出把学校建成议政机关,让学术领导政治,和让知识阶层参政议政等方式来限制君主独裁,以实现法治的民主政治主张。他说:“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还继承儒家政教合一的思想,认为上至朝廷,下至府州县,乃至于乡,都应设有各级学校,使学校不仅是造就国家治政人才的场所,而且更重要的是成为各级政府的议政监政机关;上自天子,下至府州县官,都必须接受学校的监督,学校有权干预和评判朝政及各级政府的政治得失,使天下之是非公之于学校。这样,就可以使国家实现法治与民主的有机结合,可以制约君主独裁和各级官吏的专横跋扈。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读书人从空谈性命义理的空疏学风中解放出来,切实从经史之学中养成“务博综”、“尚证实”风气,并培养出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黄宗羲之所以能够在学术思想上有重大的理论建树,关键在于他治学有方。首先,他善于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创造性地发挥。其次,他学贵践履,亲身参加社会政治斗争,并自觉地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政治变革需要结合起来,讲求学术的实际应用,摒弃空谈义理的妄虚学风。一方面他注重从儒家经典中提炼思想精华,以建立“明体”意义的理论基础;另一方他注重将这些思想理论求证于历代史实,通过史实来印证其立论的正确性,从而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张,以求“达用”之目的。这样,他抛弃了为学术而学术的传统,实践了他经史致用的为学原则。再次,作为一名学者,他志存高远,保持着崇高的独立人格和民族气节,不为富贵利达所动心,屡荐不就,鄙做御用文人,这有利于他远离现实的腐败政治进行独立思考。此外,与他博采百家之长,以严肃的求实与批判态度和方法从事学术研究也有直接关系。

◎故事感悟

黄宗羲的这些思想,尽管富于幻想,但它开启了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先河,为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奠定了基础。

◎史海撷英

黄宗羲的赋税思想

黄宗羲反对日益苛重的赋税征收。他说:“吾见天下之田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指出江南的田赋特重,有些田亩将一年的产量“尽输于官,然且不足。”他分析了使人民苦于“暴税”的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指出税制每经过一次改革,都导致赋税的进一步加重;“所税非所出之害”,指田赋征银,银非农业生产之所出,纳税者因折银而加重负担;“田土无等第之害”,指不分土地的肥瘠程度按一个标准征税,造成负担不均。黄宗羲提出的赋税主张是:第一,“重定天下之赋”,定税的标准应“以下下为则”;第二,征收田赋“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第三,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亩积,分别以240、360、480、600和720步作为五亩,即把土地分为五等,据等征税,消除因土地质量不同而带来的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

◎文苑拾萃

过法相寺

黄宗羲

不到名蓝数十年,重来风景觉萧然。

山中幸喜存长历,劫冷能留不坏烟。

重视教育的河间献王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

河间献王刘德(?—前129年),汉朝宗室,汉景帝第三子,栗姬第二子。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3月)刘德受封为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一带)王,国都乐成(今献县境内)。刘德修学好古,“广求天下善书”,推崇儒术,立《毛诗》、《左传》博士,聘毛苌为博士。死后谥献。

河间献王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弟弟。他所在的河间国面积虽然很小,但在汉初的诸侯叛乱中却保持了安定。再加上河间献王自幼热爱古代文化,又有皇子这样一种特殊身份,所以,四面八方的学者不远千里到河间国来讲学,研习经典,一时河间国成了一个学术中心。

秦以前的古书大部分是用竹简、木简书写的,经过战乱、焚书、水灾和蝗虫咬食,已经所剩无几了。所以汉朝初年传授先秦典籍,还要依据那些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幸存下来的老年学者的口授,他们的记忆就是活资料。但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同一部书,几个学者记诵的不一样,读起来似乎都有道理,却又不知道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河间献王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决心在众说纷纭中清理出一个头绪,以便让人们拨开丛生的杂草,踏出一条通向古代文明的蹊径。

儒家经典的博大精深令河间献王感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但孔子的72个大弟子分别传授和解释早就出现了分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加上字形讹异,古今音变,像一团乱麻,不知该从哪里下手。河间献王遵循孔子倡导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多闻阙疑”的原则,主张实事求是,就是用事实作证据,以便去伪存真,舍非求是。

河间献王把希望寄托在先秦古书上,他试图用先秦古书来验证那些不同的说法,以确定真伪是非。

有一次,河间献王从民间得到一部善本书,他非常珍爱,就赏给了献书人很多金帛,并让擅长写字的人从头到尾精心抄写一遍。这件事一传开,那些祖先存有古书的人家纷纷把珍藏多年的古书献出来。几年之间,河间献王的藏书竟与西汉朝廷相等。《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以及《老子》之类,古本真传都收藏在河间王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