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坚:坚韧顽强
9439900000021

第21章 闪闪的红星传万代(4)

释义:

声:宣称。声东击西:佯攻东方,实击西方。用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的错觉,使其举措不当,然后给以不意的攻击,是军事上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12次爆破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

1947年夏季,部队决定攻打国民党盘踞的战略要地——四平。李广正所在第四野战军某部一连,担负四平攻坚战的主攻任务。

战斗刚打响,八班长就负了重伤,副班长李广正代理班长职务,率全班战士向四平街里猛插进去。冲到法院大街,敌人密集的炮火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炮火是从一座长近300米的大红楼上射出来的。红楼位于十字路口,是全城的制高点,敌以一个团的兵力把守。楼前布了一道道铁丝网,修了一个个碉堡,挖了一条条壕沟。大楼四面上百个窗户,都成了发射孔,楼顶还架着大炮。

这时,传来上级命令:一连在拂晓前必须炸掉大红楼!

天黑下来了。团首长直接指挥强大的火力掩护,李广正带领八班的战士每人抱着几十斤重的炸药包,在黑夜中向红楼前进。李广正冲在最前面。他们迅速越过壕沟,突破铁丝网,安全地冲到了大红楼下。

他们迅速选定了爆破点实施爆破。“轰隆”一声,大楼钢筋混凝土的墙面只开了一个小窟窿。第二次第三次爆破,小窟窿才扩大了一点点。

这时,楼里的敌人发现了他们,重机枪封锁了被炸开的洞口。李广正迅速迂回到一堵残垣后面,一口气甩出几枚手榴弹,把敌人的机枪炸成了哑巴。

洞口终于被炸开了,部队冲进红楼,歼灭了一楼的敌人。但由于楼道狭窄,部队无法突破敌人的火力封锁攻上二楼。为了减少伤亡,已攻入一楼的部队又退出了大红楼。

必须实施新的爆破。李广正总结了前几次爆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实施大爆破的方案。连首长批准了他的方案,并把二班配属给八班,由他统一指挥完成这次任务。

李广正带领11名战士,每人背负着二三十公斤重的炸药包向红楼摸去,掩护的炮火猛烈地向红楼的敌人射击。红楼前硝烟弥漫,敌人看不清爆破组的行踪,错误地判断李广正他们还在扩展原来的突破口,于是集中火力拼命地向突破口射击。乘此机会,李广正带着爆破组摸到红楼锅炉房侧面,选定了一个新的爆破点,他们把炸药包一个一个垒起来,插上了导火索。李广正把引爆绳紧紧攥在手中,高喊一声“撤!”战士们撤了下去。李广正刚离开炸药20来米,还没脱离危险区域,为防意外,他毅然决然地拉响了导火索。

“轰隆隆!”天崩地裂般的巨响,李广正被巨大的气浪推倒在地,碎石、土块劈头盖脸而下,钢盔被砸扁了,大半截身子埋进了碎石堆里,他被震昏了过去。

当李广正苏醒过来时,发现敌人在红楼里的机枪还在射击。他挣扎着爬出废墟堆,返回阵地,对指导员说:“只要八班还有一个人,就一定完成爆破任务!”

他带着爆破组又一次冲向红楼,进行又一次爆破。红楼被炸塌了一半,楼里的敌人军心动摇,乱作一团。李广正带着八班趁势冲进了红楼,生擒了敌军副团长。

◎故事感悟

只要八班还有一个人,就一定完成爆破任务!李广正靠着这种信念,带着爆破组进行了12次爆破,炸开了红楼,为战斗取得胜利铺平了道路。

◎史海撷英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多、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淮海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士气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淮海战役的胜利也真正是属于人民的胜利。

◎文苑拾萃

《亮 剑》

《亮剑》是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相结合的一部小说,作者都梁,军人出身。故事讲述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这部小说,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句话就是李云龙将军一生的写照。现在这部小说已被拍成30集电视连续剧。而“亮剑”也已然成为优秀品质,一种亮剑精神。在《亮剑》中就有对淮海战役的描写。

沈善宝逆境中坚韧顽强

◎任重而道远,重担子须是硬脊梁汉方担得。——程颢、程颐

沈善宝(1808—1862年),字湘佩,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江西义宁州判沈学琳之女,咸丰时吏部郎中武凌云继室,陈文述弟子。沈氏幼秉家学,工于诗词,著述甚丰,有《鸿雪楼诗选初集》、《鸿雪楼词》及《名媛诗话》传世。沈善宝一生游走南北,广结各方才媛,尤其是通过《名媛诗话》的编撰,奠定了她在清道咸年间女性文坛上的领袖地位。

沈善宝的父亲沈学琳曾任江西义宁州判,她随父宦游,早年受到良好教育,“工诗善画”,尤擅填词,在当地颇有名气。

12岁那年,父年被同僚攻讦,官场失意郁郁而死,善宝一家老弱流滞,陷入困境。4年之后,赖继父资助,始得奉母扶亡父灵柩返回钱塘(今杭州)故里。谁知祸不单行,返乡不久母亲吴浣素、弟弟善熙、妹妹兰仙又相继去世。善宝只得流落四方,“鬻诗画度日”。

接踵而至的变故和凄苦的身世并没有把这位少女压垮,相反更加磨砺了她的节操和毅力。善宝在艰难贫困的环境中写诗作画之余,坚持勤学苦读,诗画水平日益精进;而且居然“久之积资”,得以操持将父母安葬,为此博得时人称誉。后来,善宝嫁山西太原知府武凌云为继妻,境遇才得到改善。

沈善宝著有《鸿雪楼初集》四卷传世,1924年沈敏元据道光十六年(1836年)刻本排印时又补入外集一卷。善宝青少年时期的坎坷经历,使她广泛接触社会底层,洞悉清廷的腐败黑暗,备尝男尊女卑和世态人情的辛酸炎凉。她的作品迥异于一般贵妇闺秀流连于风花雪月,而是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洋溢着激昂悲愤的炽热感情和深厚的爱国情怀。鸦片战争期间,她和挚友张褶英合写的一首《念奴娇》,突出体现了她词作的风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夏日的一天,沈善宝过访澹菊轩,澹菊轩的女主人张褶英也是颇有诗名的文学家,著有《澹菊轩初稿》和《国朝列女诗略》,两人唱和往返,意气相投。当时,英国侵略军已经相继攻陷绍兴、乍浦。就在一个月前,因投降派两江总督牛鉴和吴淞东炮台指挥官临阵逃脱,致使困守吴淞的老将陈化成血战殉国,英军炮舰又进而指向上海、镇江。值此危难时刻,两位爱国女诗人纵谈时局,“论夷务未平,养痈成患,相对扼腕”。褶英出示新作《念奴娇》。

前半阙:

良辰易误,尽风风雨雨送将春去。兰蕙忍教摧折尽,剩有漫空飞絮。塞雁惊弦,蜀鹃啼血,总是伤心处。已悲衰谢,那堪再听鼙鼓!

善宝读毕,挥笔续足后半阙:

闻说照海妖氛,沿江毒雾,战舰横瓜步;铜炮铁轮虽猛捷,岂少水师强弩?壮士冲冠,书生投笔,谈笑平夷虏妙高台畔,蛾眉曾佐神武。

张词细腻,流露了忧虑、伤感的情调;沈词雄壮,满腔激情倾泻无余。虽然词出两人之手,却气势贯穿,浑然一体,抒发了两位女诗人的爱国襟怀。

沈善宝对封建礼教压抑摧残女子才华和妇女无权、社会地位低下的状况深感不满。她的作品表达了对男尊女卑制度的仇恨和抗争。当她读到小说《镜花缘》描绘的女儿国,女子文才武略处处胜过须眉,欣喜地赞叹道:“胸中块垒消全尽,羡蛾眉有志俱伸,千古兰闺吐气!”善宝还有感于“闺秀之学,与文士不同;而闺秀之传,又较文士不易。盖文士自幼即肄习经史,旁及诗赋。有父兄教诲,师友讨论。闺秀则既无文士之师承,又不能专司诗文,故非聪慧绝伦者,万不能诗。生于名门巨族,遇父兄师友知诗者,传扬尚易。倘生于蓬筚,嫁于村俗,则湮没无闻者,不知凡几”,于是“不辞摭拾搜辑”,自清初词气浑灏、多经济大篇的“武林闺秀之冠”顾若璞,迄于同时代被誉为“女中清照”的满族词人顾太清,凡闺秀名作,包括断句零章、遗闻韵事,都荟萃成集,编为《名媛诗话》12卷。该书为保存妇女的诗词作品,研究她们的创作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13年西泠印社排印顾太清《东海渔歌》词集时,即曾从沈著《闺秀词话》中录出五首佚词补遗传世。善宝蔑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说教,以诗画会友,广泛交游,受到女界仰慕。据徐永孝《女子慷慨集》记载,为了倡导妇女填词赋诗,她还接收了“女弟子百余人”。她的《名媛诗话》就是由宗康、俞德秀、完颜佛芸保等受业门生经手校刊的。

◎故事感悟

沈善宝在父母弟妹相续亡故、极其艰难悲苦的境遇下,敢于向封建妇礼挑战,以顽强的毅力勤学苦读,“鬻诗画度日”,自强自立,终于从逆境中崛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爱国女诗人;而且作为促使妇女觉醒、反叛封建礼教的斗士,她在普及、发展妇女文学,保存祖国文化遗产方面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史海撷英

文学交游

沈善宝一生的行迹与文学交游,以其30岁为界分前后两期,其前期的行迹与文学交游基本上沈是出入于江南才媛及男性友人、长辈之间,此时期的诗词创作汇编为《鸿雪楼诗初集》(四卷本)与《鸿雪楼词》,在其赴京前夕相继完稿,成为其前期文学创作成就的总结。北行入都后,沈善宝的文学交游除了延续与同样随宦京师的江南才媛的关系外,还结识了各地(赴京及在京)的才媛,尤其是出身清朝贵族的才媛如顾太清(1799—1876年)等。沈善宝后期的诗词创作结集于15卷本的《鸿雪楼诗初集》。

◎文苑拾萃

夜过塘栖

沈善宝

挂席塘栖路,离乡第一程。

凉风吹袂薄,孤月向人明。

镫火高堂梦,烟波旅客情。

吟成谁与和,村析正三更。

张渭良爬回部队

◎自古奇人伟士,不屈折于忧患,则不足以成其学。——方孝孺

张渭良(1923— ? ),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任班长。1952年4月30日在完成奇袭任务的归途中,为抢救伤员触发地雷,全身六处负伤,左腿股骨被炸断。在与部队失去联系后,坚持爬行,历时十天九夜返回部队。同年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坚强战士的称号,立一等功,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战士荣誉勋章。1956年复员回乡。后在嘉定县民政局工作。

志愿军某部战士张渭良,在保卫开城的战斗中身负六处大伤,人站不起来,只能在地上爬动。部队当时没有条件把他抬走,又奉命立即去执行新的紧急任务。他对首长和同志们说:“你们走吧!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会爬回来。”

他把枪交给战友带走,衣袋里面的笔记本和家信上面有部队的番号和连首长上课的记录,这些东西不能落在敌人手里,于是,他一页一页地将其撕碎塞到嘴里嚼成了纸团。

昏迷一阵之后,张渭良忽然又醒过来了。

他觉得浑身发痛,左腿上负伤的地方痛得更厉害。他皱了皱眉头,竭力不发出叫声。他想从左边裤袋里掏出毛巾,用力一抽,却抽出来一根打断了的两寸长的股骨。他看见那根带血的骨头,心都紧了,但马上又忍住痛把它塞回去,用毛巾把伤口包起来。“我不会完蛋,我要活着回去,我一定要活着回去。”他开始考虑怎样爬回阵地。为了不让敌人发觉,必须在晚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