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坚:坚韧顽强
9439900000010

第10章 吹尽狂沙始到金(4)

比赛继续进行。先失一分的扎加列娃急于挽回,频频向栾菊杰发起反攻。就在双方几乎要迎头相撞的时候,扎加列娃大喊一声,猛地刺过一剑。这一剑,刺在栾菊杰左臂上方的无效部位,是不能得分的。但这一剑刺得太猛,剑头一下子折断了,落在击剑台上。这时候,栾菊杰感到自己的左臂像被电击了似的,随之一阵麻木,胳膊像铅一样的沉重……

栾菊杰是左手握剑的,这只手现在几乎握不住剑柄了。她知道自己伤得不轻。

怎么办?由于击剑比赛速度极快,坐在台下的教练、队友和观众都没有看清一刹那发生的事情。现在要求停止比赛,对受伤的手臂进行检查和治疗是完全可以的,然而,栾菊杰没有这样做。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栾菊杰的心里默默重复着这句话,千万不能让人知道我受伤了。只要能把五星红旗升上去,让我去死我也干。

栾菊杰握紧剑柄,又冲上前去。双方你来我往,银剑相击,放出道道光芒。四比五!苏联选手扎加列娃终于败在了栾菊杰手下,欢腾的掌声像潮水一样在场内翻卷。栾菊杰刚坐下来,一个队友发现她的击剑服上的穿孔,看到衣服都戳穿了,赶紧问她有没有受伤,栾菊杰却说没事,只划破了一点点皮。

队友刚要去请医生,栾菊杰阻止了她。栾菊杰挺身举剑又登上了台。她接连战胜了几个对手,荣获了第二十九届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亚军。

这时,已是栾菊杰受伤后的两个多小时,同伴们看到她那雪白的击剑服已沾上斑斑血迹,才发现她伤势严重,赶忙把她送进医院。

医生轻轻解开缠绕在栾菊杰左臂上的绷带,嘴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只见栾菊杰左臂上有两处伤口,都是被折断的钢剑刺穿的,粉红的肌肉向上翻卷着,鲜红的血在向下流淌……

栾菊杰负伤的消息传开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许多运动员用各种语言发出同声惊叹。

栾菊杰是第一个打破了欧洲选手垄断国际剑坛的中国运动员。

1984年2月,栾菊杰在联邦德国举行的第二十三届世界杯国际女子花剑比赛中夺得冠军。

1985年8月,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女子花剑比赛中栾菊杰又力克群英,摘取了桂冠。

各国的朋友盛赞世界冠军栾菊杰为“天下第一剑”。

◎故事感悟

栾菊杰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刻苦练习,比赛时,她不顾胳膊被钢剑刺伤,坚持比赛,终于让国际剑坛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栾菊杰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就应该活出这种精神!

◎史海撷英

击剑运动

现代击剑运动是奥运会的传统项目。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就设有男子花剑、佩剑的比赛。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奥运会上增加了男子重剑比赛。1924年在巴黎举行的第八届奥运会上又增设了女子花剑比赛。1992年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上,女子重剑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女子佩剑于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被正式列为奥运会项目。

中国击剑运动启蒙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苏联专家赫鲁晓娃在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开设击剑专修课,开始把击剑运动引入中国。1978年3月,我国击剑选手栾菊杰在西班牙马德里第二十九届世界青年锦标赛上,在持剑手臂严重受伤的情况下,奋力拼搏,战胜强手,夺得亚军。这是中国击剑的历史性突破,在世界击剑界引起了轰动。

◎文苑拾萃

咏剑

(明)徐渭

欧冶良工,风胡巧手,铸成射斗光芒。

挂向床头,蛟鳞—片生凉。

枕边凛雪,匣内飞霜,英雄此际肝肠。

问猿公,家山何处,在越溪傍。

见说,胡尘前几岁,秋高月黑,时犯边疆。

近日称藩,一时解甲披韁。

即令寸铁堪销也,又何劳,三尺提将。

古人云,安处须防,但记取, 戎兵暇日,不用何妨。

当年只有一元港币

◎你永远不会从成功中学到任何东西,你只有从克服障碍中学习。——格言

黄玉华(1963—),又名黄炎,黄马克。福建莆田人。1980年去香港,靠打工维持生计。读过中山书院英专、电子工程夜校和香港中文大学夜校部工商管理专业。1985年办起电子表装配厂,继而创办中华商务发展公司。1987年在福州设立代表处,1988年正式成立精通电子(福建)有限公司。

黄玉华出生在福建莆田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干部家庭。

1980年,他随父亲去了香港,那年他只有17岁,离开大陆前,他的中学老师给他重新取了个名字——黄炎。他知道老师的用意,他会永远铭记自己是个炎黄子孙。

为了能活下去,他和父亲都外出打工,有时甚至一天要打两班工。香港就是这么个地方,要想活下去,必须拼命工作,这里绝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事。

他每天拼命地工作。每月他都把自己的收入如数交给父亲,父亲再从中抽出20块港币给他做零花钱。

可黄玉华很想在文化上有更大的提高。也许是在大陆打下的基础,到了香港,在每天汗流浃背地打工的同时,他仍然希望能够读书,仍然梦想着成为一个学者。他曾几次向父亲谈起了这个想法,父亲不予理睬。一天,他又一次和父亲提起了读书的事,父亲生气了,他也有些恼火,本是充满亲情的交谈变成了难以圆场的争吵。父亲终于冒出一句话:“阿华,你要是靠读书能赚来钱,我给你跪下!”黄玉华一狠心,转身走出了家门。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走竟五年没进家门。

黄玉华走在香港街头,鳞次栉比的大厦中一片喧嚣。商店、酒楼的招牌令人目眩。他把手伸进衣兜,里面只有两样东西——一张身份证、1元港币。他立刻意识到了现实的严峻。发薪的日子未到,在这些日子里,他必须解决自己吃饭睡觉的问题。

他坐在那里发呆时,一位大姐走了过来,她也是黄玉华的工友,广东人。她问黄玉华怎么了,黄玉华对她讲了事情的经过。她没说什么,递给他两个面包。以后,她每天下午给黄玉华送面包来,半年内没间断过一次。除了给他面包外,她还教他广东话,这对黄玉华太重要了。要知道,在香港若不懂广东话是很难发展的。

一个毫无根基的人在这个花花世界中闯天下,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他打工挣钱,不仅要解决吃住问题,还要实现学习的愿望。

他曾一天打几班工,也曾睡过聚满蚊虫的下水道管。他先是花了两年时间修完了中山书院英专和电子工程夜校,又用两年时间读完了香港中文大学夜校部工商管理专业。在读书的同时,他先后在数十家工厂打工,干过20多个岗位。不知不觉中,他对香港的企业管理摸出了门道。

1985年,他用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8万港币租了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小屋,办了个电子表装配厂。这是黄玉华的第一个企业,也是他真正事业的起点。他每天6点半起床,深夜才睡,他拼命干着,企业一点点地在发展。在组装电子表的同时,他开始涉足国际贸易。继而,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中华商务发展公司。他有了宽敞的办公室,有了舒适的总裁座椅,有了一批听他指挥的雇员,这一切都意味着黄玉华有钱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这笔钱完全归他支配,他可以在香港、在国内外灯红酒绿地风光一番,也可以学一学南洋的老辈人那样,发了财便回到故乡盖洋房,光宗耀祖。

然而,他没有那么做,他要报答祖国的养育之恩。

1987年,黄玉华在福州设立了一个代表处,1988年他开始筹建精通电子(福建)有限公司,1989年,公司正式成立。

1990年5月,银行突然打电话来通知他,说有人到银行查询公司的资金状况,他感觉到私下里有人对他这个总经理不放心,暗中在摸他的底细。那好,你摸我的资金状况,我也摸摸你的心。

5月8日,他召开公司大会,对全体员工说公司近期资金周转出了一些问题,下个月发不出薪水,希望大家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同舟共济,一起渡过难关。当然员工并不知道他这是在考验大家,结果第二天一大批人就不来上班了。过了两天,他又宣布,如果旷工7天,按公司的章程就要除名,希望大家来上班,他们仍不来。结果,在6月份,他不仅给所有没来上班的人都发了当月的薪水,同时还加了一个月的工钱,当然在钱袋中还有一份辞退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