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忠:忠于祖国
9439500000020

第20章 祖国,我们永远的骄傲(1)

晏子使楚扬国威

◎我觉得凡是脚站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陶行知

晏婴(前578年—前500年),字仲,谥平,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莱州)。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其父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晏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因此也是大智大勇的人物层出不穷的时代,而晏子就是其中的仁智之士。

晏子的才干,主要表现在那个以大欺小、恃强凌弱时代的外交生涯中,能够不辱使命,为国家争得尊严。

有一年秋天,晏子受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

楚国是南方的大国,地方千里,人口众多,文化悠久,楚王想借此机会羞辱一番齐国。

晏子还没有进国都郢,楚王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原来,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便别有用心地在雄伟高大的城门旁别开了一个小门,吩咐接待的官员说晏子个子小,用不着从大门入,让晏子从小门进城。

晏子对楚国大臣不卑不亢,彬彬有礼,对其“破格”接待义正词严地反击道:“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入。我出使堂堂楚国,并没有把贵国看做狗国。如果让我从狗门进去,那楚国岂不成了狗国了吗?”

楚臣面红耳赤,自讨了一番没趣,只好乖乖地把晏子从大门迎入国都。

晏子见到楚王后,楚王又想换个法子羞辱晏子一番,于是对晏子不客气地说:“齐国的国中是不是没有人了,怎么派了你这么个人出使楚国?”

晏子正颜厉色地答道:“齐国地广人多,何谓无人?单就齐国国都临淄而言,大街小巷人来人往,一人唱歌,便有万人来和;每个人若都将衣袖张开,可以遮住太阳;每个人若都挥一把汗,那就是大雨一场。人们摩肩接踵,连步子都迈不开。”晏子顿了顿,又说:“齐国人才济济,但是向外派使者时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根据出使国的不同选派使者。出使国的君主贤明,就派有远见卓识、学问渊博的使者;出使国的国君无德无能,就派不学无术、无才无德的使者。我晏婴承认自己是一个才疏学浅、无德无能的人!”

楚王心怀叵测、阴阳怪气,本想奚落挖苦晏子一番,不想自己却碰了一脑门子灰。

又是一个秋天,晏子再次出使楚国。楚王不等晏子在朝堂的席子上坐稳,就使出了一条诡计。

只见堂下几名侍卫押着一个罪犯经过,楚王好像不经意地问了一句:“堂下的人犯了什么罪?”

侍卫说:“是个来宫里偷东西的贼。”

“他是哪里人?”楚王问。

“齐国人。”侍卫高声答道。

楚王斜着眼睛看晏子:“齐国人生来就喜欢偷盗吗?竟然偷到楚国来了,可恶!”

晏子长身而立:“回楚王,我听说橘树长在淮河以南就是真正的橘树,其果实美味可口;同样的橘树如果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了枳树,其果实苦涩难吃。大王,有这种情况吗?”

楚王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那当然是因为两地气候、水土不同。”

晏子朗声说道:“您说对了!现在这个贼,生活在齐国时不做贼,到了楚国却做起这无本生意来。正是齐楚两国的气候、水土环境不同的缘故呀!”

楚王苦笑着对左右说:“跟晏子开玩笑,只能是自讨苦吃。”

◎故事感悟

一个人的骨气、正气、浩然之气,是这个人为人处世坚硬的脊梁;而一个处理外交事务的官员,正气又是他所代表国家的形象。

◎史海撷英

晏子不伐鲁

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因此深得百姓爱戴。

对外晏子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伐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

◎文苑拾萃

春秋战国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大致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实则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渑池会——“国家尊严之战”

◎名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蔺相如(前329—前259年),战国时赵国大臣,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蔺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弹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弹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弹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瓦盆),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击缶助兴。

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便宜,就说:“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秦国都城,今陕西咸阳县东)为赵王祝福!”一直到酒筵结束,秦国也知道廉颇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处,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赵国君臣回国。以后,秦、赵之间暂时停止了战争。

◎故事感悟

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借渑池会以污辱齐国的图谋没有得逞。其实在当时情况下,任何人都应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战斗,但能否达到蔺相如的效果,就另当别论了。

◎史海撷英

蔺相如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的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但却绝口不提割城的事情,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用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于是他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都讲信义,何况秦国的君主!但是您只顾看这宝玉,却对割城的事情只字不提!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那么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呢?”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后来,蔺相如在驿站悄悄托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秦王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文苑拾萃

蔺相如之墓

蔺相如墓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15公里处,戏河之西,临马道北,占地6600平方米,高15米,呈方形隆顶。

关于蔺相如墓,历史上众说纷纭。但据清·康熙《临潼县志》载:“相如墓在马崖道上”。清代著名考古学家,陕西巡抚毕沅亦为之树碑曰:“赵大夫蔺相如之墓”(1952年,戏河人在戏河桥下捞出此碑,后一直保存在戏河小学,“文革”期间被毁坏)。

蹶由的大无畏

◎民族尊严,是我们神圣的旗帜,我们该时刻去让这面旗帜屹立不倒!——格言

蹶由,春秋时吴国国君的弟弟,是一个以国事为重、临危不惧的人。

那时,天下混乱,战祸连年,吴国派兵伐吴。吴国国小力薄,怎能对付得了强大的楚国呢!吴王苦苦思索,最后想出一个退兵之计:派弟弟蹶由去犒劳楚军。

于是,蹶由赶着大批的牛羊,担着大坛的好酒,送往楚营。

哪知,楚灵王并没有被感动,反而不顾“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信义,把蹶由捆了起来,想杀死他,并以血涂鼓。楚灵王洋洋自得地取笑蹶由,说:“先生来时可问卜过?此次使楚是否吉利?”

蹶由正色道:“吉利得很!卜兆说能预知未来!”

楚灵王笑着说:“先生可知自己未来如何?”

蹶由坦然答道:“知道!大王不是想杀了我,以血涂鼓吗?”

楚王大笑道:“先生既知,何以言之大吉?”

蹶由从容笑道:“大王想,此次出使楚国,如果大王能以礼相待,那我们的国家必然会放松警惕,松懈斗志,这岂不是亡国的征兆吗?今大王要杀我,以血涂鼓,这样的奇耻大辱,难道我们的国家会置之不理吗?我国必然会重修军队,加紧操练,戒备边防。这样,或许幸免于亡。故不杀我,对我个人来说是福,而对我们国家来说则是祸;杀了我,对我个人来说是祸,而对我们国家来说则是福。难道预卜大吉不对吗?此次使楚,我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请大王杀了我吧!”说完凛然而立。

楚王听了蹶由一席话,反倒不敢杀他了。

◎故事感悟

无私才能无畏。在国家危难之际,蹶由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运用大智大勇折服了楚王。他临危不惧,力驳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史海撷英

吴王称霸

吴王寿梦有雄心壮志,即位初,做好破楚服越争霸中原的打算。这时,申公巫臣到吴国。申公巫臣原为楚国著名贵族将军,因与楚争美貌倾城的夏姬而带夏姬逃出晋国投奔吴国,并让他的儿子当了吴国接待国宾的外交大臣,还教吴国人射箭驾车。寿梦得此良臣,开始与中原交流,引进中原文化。经过数十年,吴国成为拥有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泱泱大国。

◎文苑拾萃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就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但他接连三天都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呀。”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没有丧权辱国的杨儒

◎一个国家的人如果都不能勇于不惜一切地去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那么,这个国家就分文不值。——格言

杨儒(?—1903年),清代辽宁铁岭人,隶汉军正黄旗。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光绪十四年后任江苏镇海道道员,浙江温处道,安徽池太道,四品卿,驻美公使兼斯尼巴亚(西班牙)和秘鲁公使,太常寺少卿,俄、奥、荷三国公使,工部右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