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成本变大,其实只是2011年里民企所面对的问题之一。那些暂时没有资金压力、认真从事主业生产的企业,所承受的压力也同样巨大。
用工荒、用电荒、税负高这“两荒一高”,正如同三座大山一般,压得民营企业不能动弹。
2011年7月,对福建省中小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中小企业当中,反映用工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占到了54.5%,其中缺工率在10%以上的企业占28.8%。
2011年12月,河北省工商联调查报告出炉:今年以来,全省中小企业人工成本平均上涨20%,但一些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缺口依然为15%至20%。
2011年3月,广东省电力缺口已经达100万到200万千瓦,在第二季度,这个数字增加到400万千瓦,直到10月份,这一状况才得到些许改观。在最严重的四月份,甚至每周要限电两到三天,导致许多企业产量比原来减少三成。
2011年11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今冬明春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达3000万千瓦至4000万千瓦,这一数字超过了此前电监会2600万千瓦的预测。
2011年10月下旬,中国民建中央进行调查,对于当前民企的税收负担情况,有超过八成的民营企业家认为“很重”或“较重”,15.6%认为“一般”,仅0.5%认为“较轻”。
……
以上在2011年里发生的种种状况,无一不显示出一个问题:中国的民营企业扛不住了。
与此同时,根据国资委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央企共赚得纯利润2085.8亿元人民币。但另一面,15%的民营中小企业有大规模的亏损。相较之下,国企民企差距顿时显现。
两者的落差还不止于此。
9月3日,“2011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发布。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民企占多数的最后10名资产总额,仅占前10名(全部为国企)资产总额的0.28%。
一面是国企的“风光”,一面是民企的“悲伤”,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很容易地看出问题的关键:造成当下民企弱化、国企强化持续加剧,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资源配置在两者之间的严重不均衡。
坦率地说,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改革开放23年来,它始终是中国商业界当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财经评论员杨国英总结道:“2008年至今,民企贷款增幅与国企相比,其落差基本呈持续扩大之势。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当下民企普遍融资难,不得不高息向民间金融、乃至地下钱庄融资之时,国企却可以粮饷充足地频频海外投资。”
2011年下半年,央行实行新的货币紧缩政策,各地银行普遍开始惜贷。这更让民企的处境雪上加霜。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民企信贷通道的持续收窄、信贷成本的持续上升,直接引发了今年上半年广东、浙江等地中小民企的倒闭潮。除此之外,在行业准入机制、产业鼓励政策、项目建设投资申报等方面,民企与国企的待遇差别更加突出。
显然,两者在规模、效益上的持续扩大,对于正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中国而言,实在不是应该出现的现象。然而,它却是实实在在发生着的。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做出判断:在这种民企弱化、国企强化的反常背后,真正隐藏着的还是那个老话题,政府主导经济的欲望和权力双重膨胀,当这种膨胀投射在市场上的不同领域时,对外的最终表现就是——国企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各种“XX强”榜单上占据前十名;民企贡献着40%的GDP,解决了80%的就业人口,却仍然要面对着种种类似“两荒一高”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