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健:康体健身
9438400000004

第4章 健身教化 千古流传(2)

◎文苑拾萃

顾炎武的学术成就

顾炎武倡导“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的治学方法。他身体力行,潜心研究,考辨精深,撰写出《日知录》、《音学五书》等极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谈及《日知录》时,说:“炎武学有本原,博瞻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洗繁而牴牾少。”顾炎武的学术主张令当时学者折服,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转移治学途径的作用,使清初学术逐渐沿着考证经史的途径发展。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顾炎武开创了一种新的学风,即主要是治古代经学的学风。汪中也曾说:“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国朝六儒颂》)顾炎武成为开启一代汉学的先导。

鲁迅倡导体育运动

◎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名言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年曾留学日本。五四时期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7年后定居上海,领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的著作、译作、书信等是留给后世的珍贵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

鲁迅先生生前很重视体育锻炼,他曾多次引用英国教育家洛克的一句名言:“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他常对青年们说:“运动原是很好的。”这话听起来很平淡,但却是他长期战斗生活经验的深刻总结。

鲁迅先生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热衷于运动的“名人”。他在南京陆师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时,课余时间苦练骑马,掌握了骑马的技术。后来,他到日本东京学习,又是中国留学生中第一批报名参加柔道训练的人之一。

鲁迅先生爱好运动,源于他对运动有深刻的理解。他曾这样高度评价运动的价值:“同样是人的手脚,经常运动的跟不注意运动的人,却就截然两样。”他在《寡妇主人》一文里举例说:“虽然是天赋的东西,但倘没有相当的刺激和运用,就不发达。譬如同是手脚,坐着不动的人将自己的和铁匠挑夫的一比较,就非常明白。铁匠挑夫是手脚运用不息的劳动者,所以他们的手脚远比‘坐着不动的人’的健壮有力和发达。”

鲁迅先生由于深知运动的意义,又注意锻炼身体,因此,他虽然是握笔的文人,但并不像一个“文弱书生”,而像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运动员。许广平女士对别人说:“周先生在北京时,有时开着玩笑,手按着桌子一跃就能跃过去。”

鲁迅先生对如何科学锻炼身体也有深刻的见解。在他看来,一般体质弱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身体能强健起来,但身体的强健并不是一味依靠“休息”和“营养”,而是需要注重经久不懈的锻炼。孙伏园先生回忆道:我是一个什么事情也不会动手的人,身体又薄弱,经不起辛苦。鲁迅先生教会我种种保护身体和锻炼的方法。

鲁迅先生认为,体质弱的人,从事锻炼更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倘是缩手缩脚固然不行,单凭一股热情蛮干也是不对。他在早年所编的《生理学讲义》里,明确地提出:“体羸及病疝者,运动宜择其易。”“运动之时间及速率,宜以渐进,徐徐益其度。”这就是说,体质弱的人运动应该先从容易开始,以后再慢慢提高运动的速率,增加运动的强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惯以“胖”或“瘦”作为判定身体素质优劣的标准。鲁迅先生则认为,这种观念实际上并不准确。譬如“胖”,便不足以说明身体的强健。要“胖”得肌肉结实,有弹性、富光泽,这才是真正强健的标志。如果一个人忽视体育锻炼,单是靠所谓“吃得好”,发“胖”了,这种臃肿的“胖”其实是一种病态。鲁迅先生在《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里曾写道:“人必有所缺,这才想起他所需,……富翁胖到要发哮喘病了,才去打高尔夫球,从此主张运动的紧要。”有些青年发“胖”了,希望自己能“瘦”一点,于是写信向鲁迅求教,想借助于某种药物来达到目的。鲁迅先生即在复信里指出:任何药物都未必有效,根本的办法是要重视运动。他在给同乡青年章廷谦的信上写道:“与其胖也宁瘦,在兄虽也许如故,但这是应该由运动而瘦才好,以泻医胖,在医学上是没有这种办法的。”

鲁迅先生非常关心青年的成长,经常教导他们要锻炼好身体。他说:“身体不强健,这战斗是有妨碍的。”因此,他希望肩负将来的青年们,不但要有革命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强健的体质。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执教时,他感到值得高兴的事情之一就是:“此地之学生似尚佳,清早便运动,晚亦常有……”因为在鲁迅先生看来,锻炼将会给青年一个“健全的身体”。

著名的体育教授马约翰曾说过:“动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长寿的秘诀。”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实证。他从小身体单薄、瘦弱,在青少年时曾患肺结核病,如不经常运动,不注意健康,很难想象他能在以后“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岁月里,用那支笔承担着与敌人搏斗的艰巨任务。

鲁迅先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忘我地工作着。当他晚年痼疾发作时,他谢绝了出国就医,坚持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中国人民战斗到最后一刻。一位为他治疗的欧洲肺病专家,对他能有这样强的抵抗力感到吃惊,称赞他是“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国人”。

鲁迅先生曾写信告慰他的母亲:“男盖从少年时即有肺病,至少曾发病两次,又曾生重症肋膜炎一次……但当时竟并不医治,且不自知其重病而自然痊愈者,盖身体底子极好之故也。”鲁迅先生所说的“极好”的“身体底子”,是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很重视体育锻炼的结果。

◎故事感悟

鲁迅先生一生都为改变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而奋斗,鲁迅先生对体育健身的提倡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他率先垂范,使自己的病情得以缓解,这说明体育锻炼对人的生命是多么重要啊!

◎史海撷英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爱国民主政治团体。成立于1932年12月29日,总会设在上海,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在上海发起组织。此外,在北平(今北京)、上海等地设分会。最高执行机构是临时全国执行委员会,宋庆龄、蔡元培分任主席和副主席,杨杏佛为总干事,鲁迅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

◎文苑拾萃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月刊。该小说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蔡元培提倡体育

◎修身多从苦出来。——清·袁枚《遗兴》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等职。戊戌变法失败后,弃官回原籍兴办教育,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在上海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校,后者设有专门的体育科。1904年组织光复会,任会长。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7年后,曾任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委、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七七事变后,拥护国共合作,主张坚决抗日。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积极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他的全部教育思想中,重视体育的思想也很突出,并亲自抓体育。

早在20世纪初,蔡元培投身民主革命,在爱国学生中竭力开展军事训练,他自己也亲自参加操练。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进一步提倡体育。他分析了封建社会中的妇女为什么特别懦弱;为什么“不幸地方有争战之事,敌兵尚未至,畏而自尽者比比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皆不运动不发达其身体之故,卒善成懦弱性质,以减杀其自卫之能力与胆量也”。他还指出,中国妇女若要“解除传统的钳制,与世界出类拔萃的妇女竞争,则必锻炼其体格与心智之能力”。因此,他把体育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说:“身体与精神,均含有一种潜势力,随外部环境而发达。运动就能使之发达,反之就会萎缩。”因此,他一再告诫学生要“切勿间断”,即使毕业之后,“担任别种事业者,亦当时时练习”。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的北京大学是一所封建思想、旧文人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有些人埋头读死书,也有些纨绔子弟生活放荡。蔡元培到校第一天讲话就严厉指出:“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责,不当以大学升官发财之阶梯。”他也考虑到,“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所以竭立创办体育会、音乐会、书画研究会等组织,“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以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

由于当时封建思想比较严重,学生上体育课被一些守旧的人视为伤风败俗。蔡元培深感提倡体育并不是靠命令能办到的。他到处宣传体育的重要性,唤起人们对其重视。

1917年4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成立四周年纪念会上讲道:“吾人在校肄业,即为预备及欠债时期;毕业即入还债时期矣。故吾人一生,定以第二时期为最重要。然此种工作,亦不能不有预备。此科预备有二:一、材料之预备,如学生之课程是也;二、能力之预备,即学校为锻炼吾人体力、脑力之助,又以职教员之训练及其所授于吾人之模范为修养之助。”

同年5月,蔡元培又应邀赴天津演讲,反复强调体育的重要。他说:“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当时周恩来同志还笔录了他这段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演讲词,并写了按语,发表在南开中学的校刊——《校风》上。

1919年9月,他在北京大学开学式上又一次重申:“研究学理,必要有一种活泼精神,不是学古人‘三年不窥园’的死法能做到的。所以本校提倡体育会、音乐会、书画会等,来涵养心灵。”

蔡元培无时不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一事放在心上。1920年10月,他在赴欧考察前与北大学生话别时,还语重心长地说:“我对诸位的临别赠言也不过几句老生常谈。不过第一,望大家要特别注意体育!我们收了体育费,愿望让大家自由去运动的,诸位何必要做成‘书痴’相,弄得曲背弯腰呢?这一层愿大家各就所好,多多运动,可是二年来尚少效果。历年华北运动会,通知到我们,都没有法子。论人数北京大学最多,为什么一个都没有加入呢?虽然我们并不要在比赛场上出风头,但是有益的运动,我们决不可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