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健:康体健身
9438400000020

第20章 强身健体 保家卫国(3)

俞大猷练武讲求实用

◎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谚语

俞大猷(1504—1580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北郊濠市(今洛江区河市镇)濠格头村人。明朝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然而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他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47年,“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俞家军”威名赫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明史·俞大猷传》曰:“大猷负奇志”,“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明史·戚继光传》把戚继光与俞大猷比较,说戚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俞大猷出身贫寒,少有大志。他自幼喜欢读书、习武,知兵法。嘉靖年间中武举,历任参将、总兵等职。

俞大猷年轻时,曾从江南名师李良钦习荆楚长剑。他习武刻苦,不仅剑法高超,钩、刀、枪、钯等器械也样样精通,尤其擅长于棍法。名将戚继光的棍法,就受到俞大猷的指点和传授。李良钦见俞大猷练武刻苦,而且非常得法,长进非常快,所练剑法很有特点,称许他日后必天下无敌。

嘉靖二十一年(1543年),俺答犯山西,朝廷诏选天下有将帅材者。俞大猷自荐求用,却不为兵部尚书毛伯温所赏识,只任他为福建汀漳守备,从此他开始参加抗倭战争。他转战于江浙闽粤,屡立奇功,与戚继光齐名。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浙江王江泾之战、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的福建兴化之战、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的广东海丰之战,都是他指挥或参与的著名战役。他用兵先谋而后战,常常“用风驰电掣之师,击敌于不意之中”,所以他用兵数十年,未曾有过败绩。

俞大猷对古代军旅武艺和民间武艺均有深入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他把从李良钦那里学到的荆楚长剑之术结合实战的需要,著成《射法》一书。他还研究过棍、钯、镋、叉等兵器的实用之法,再结合荆楚长剑之法,著成《剑经》一书。这两部书都被年辈略晚于俞大猷的戚继光收入其兵学名著《纪效新书》,也被明清许多军事著作家和武艺家奉为宝典。在《剑经》中,俞大猷综合李良钦、刘邦协、林琰、童炎甫等多家教师的心得,提出了“人之势,借人之力”、“力略过、新力未生”技击法则;提出了“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等具有普遍意义的战术诀要。这些都显示了俞大猷高深的武艺修养,是古代有关武艺理论体系中的精华。

俞大猷练武很讲究方法,注意实用,所以他的武艺很有特点。他所擅长的棍法,时称“俞家棍”,说明他的武艺自成一派。何良臣在《阵纪》中说:“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剑经,在学者悉心研究,酌其短长,去其花套,取其精微,久则自可称无敌也。”俞大猷练武注重实战,不求花套。他平时练习主张对练,力避单练。这些思想对少林寺棍术的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自山西奉命南征,特意取道河南,亲自到久享武名的少林寺观察练武,他发现少林僧人所习棍法“久而讹,真诀皆失矣”遂带僧徒两人随军南下,用三年时间,俞大猷把真正有实战克敌之效的棍法传授给他们。这两位僧人将俞大猷所传授的棍法带回少林寺,广为传授,愈传愈多。久之,造诣高深者近百人。自此少林棍既避花套,更趋实用。

由此可见,明末清初由少林僧人传播到寺外的少林棍法,实际上源于俞大猷。他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较大的贡献,后人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俞大猷的为人和他练武一样讲究实际。他为人耿直刚正,不屈服于权贵,因此不为当权者所赏识。他虽然才德超群,战功卓著,但终究未被重用。隆庆初年,因蓟镇防线屡遭鞑靼侵扰,他曾上书自荐,要求出击鞑靼,但朝廷当政者以其年老为由而不用,使一代名将负憾而终。

◎故事感悟

俞大猷一生致力于多种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方面也很讲究。俞大猷练武讲求实用,这是深得中华武学的真谛。练武的重要目的是强身自卫,克敌夺胜,因此花拳绣腿是要不得的。

◎史海撷英

浙东平倭之战显大智

在浙东平倭之战,俞大猷指出“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充分掌握敌人的活动规律,抓住其致命要害,充分发挥己方的优势,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攻其必救”、“围而歼之”,展示了出色的指挥才干和杰出的谋略智慧。

他走马上任后,不是急匆匆与倭寇交战,而是设法摸清倭寇的活动规律,了解倭寇的长处与短处,找到敌人的弱点后,再定下“攻其要害”的破敌之策。倭寇的优势是海上泊有的战舰,机动能力强,失利后能迅速从海上逃窜。但是战舰是其优势也是其弱点,没有了战舰,倭寇就无法迅速从海上逃遁。所以,俞大猷制定出先打敌舰、“剿敌灭巢”的策略,攻打敌舰就如同攻打敌人的巢穴,正是击中了倭寇的弱点,迫使倭寇进入自己设下的埋伏。

倭寇的唯一退路,就是从海上逃走。所以倭寇在登陆侵袭时,除了停泊在海边的战舰外,常常在海中留有接应的战舰。这样可以进则袭四面八方,退则入无垠大海。俞大猷考虑到如要大力杀伤倭寇,必须在敌舰背后埋伏一支舟师,在敌寇逃窜时,截住逃敌,与陆上追击逃寇的明军形成合围之势,两面夹击倭寇,必能重创倭寇。

◎文苑拾萃

《续武经总要》

《续武经总要》是一部中国明代关于阵法的兵书。该书共八卷,前七卷为明代晋江(今属福建)学者赵本学所著“韬钤内外篇”,后一卷为赵氏门生抗倭名将俞大猷所著《韬钤续篇》。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付刻,万历年间有重刻本。该书将古代阵法分为两类:一是古代“圣王贤将”所作“攻守便利”的阵法22种,编为四卷,即《韬钤内篇》。作者对这些阵法既有广博征引考订,也有自己的见解,图文互证,“便人索其理”(《续武经总要》,万历四十二年本,下同)。一是汉唐以后附会的阵法17种,别为三卷,是为《韬钤外篇》。作者考订指出,这类阵法华而不实,巧而无用,迷误后学,应予“非之”。《续篇》是俞大猷学习赵氏阵法的体会而推演的阵法及讲述兵器使用要领的《剑经》。该书主张,阵形不论方圆,其要在“内外相维,大小相包;四面为一,触处为首”;“贵为奇正,有分合,利于相救,便于攻守”。并且指出,阵不是固定不变的,“因地形险夷之便而增损其数”;阵法之奇正亦“变化无常,奇亦为正之正,正亦为奇之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续武经总要》对明代以前的阵法进行了清理和总结,有助于俞大猷取得抗倭战争的胜利,在军事学术史上也有一定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警予的体育实践

◎道丧时昏,则忠贞之义彰。——晋·柏元子《荐谯元彦表》

向警予(1895—1928年),湖南溆浦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1918年参加毛泽东组织和领导的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并任中央妇女部部长。曾领导上海丝厂女工罢工和烟厂工人罢工。1925年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7年4月回国,先后在武汉总工会、中国共产党汉口市委宣传部和湖北省委工作,编辑《长江》刊物。1928年春在汉口法租界被捕,在狱中,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5月1日英勇就义,年仅33岁。

向警予生活在战乱年代。她耳闻目睹无辜群众被大炮轰死的惨景,她从小就萌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为了拯救祖国和民族,她从小就立志做花木兰式的女英雄,从军征战,打击侵略者,保卫祖国安全。小时候她常带领小朋友们在溆水河边朗读《木兰辞》,也常到草坪观看民团操练,并带领着小朋友们模仿大人的动作,一遍又一遍地操练。她非常喜爱体操和“翻杠子”,一练就是几个小时,跌伤了不叫痛,练累了不叫苦。经过长时间的勤学苦练,在全县学生运动会上,她成为“最耸人听闻的‘文武双全’的第一名”。

20岁那年,向警予出于对革命教育家朱剑凡的敬仰,就读于当时体育成绩卓著的周南女子学校。在校读书期间,她目睹国内军阀混战,兵祸连年,国际列强对中国鲸吞蚕食,民族危机迫在眉睫。于是她以满腔的忧愤和立志救国的赤诚,勤奋学习,刻苦读书,坚持锻炼身体。她曾勉励同学们,要振兴中华,报仇雪耻,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效法越王勾践,胸怀救国大志,卧薪尝胆,发奋锻炼身体,具有强健的体魄和意志,才能与强大的敌人抗争。

向警予在家乡办学期间,不但十分关心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把故乡人民的健康和精神风貌也时刻放在心上。每逢星期六,她就带领同学们打扫一次街道,在群众中产生很大反响,有力地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这在封建旧思想、旧势力根深蒂固的山城,向警予的行为遭到某些旧势力代表人物的非议,但她却毫不为然,理直气壮地倡导体育,倡导卫生,倡导精神文明,破旧立新,创建社会新风气。

在革命实践中,向警予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她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为革命做更多的工作,必须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只有良好的革命愿望,没有良好的身体条件,良好的革命愿望往往也会落空。向警予在给陶毅的信中说:“为了共产主义,我们寿命长点,贡献自然要多点。”在给七哥的信中说:“吾辈为求真心得,做真事业,尤其要树好身体基础。”她在法国留学期间,由于勤工俭学,劳累过度,生活上又很艰苦,健康状况受到损害,这使她越发感觉到身体的重要,因而她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中,适当调节作息时间,坚持劳逸结合,同时她还注意加强体育活动,经常与同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一起到郊外林中散步。经过锻炼,她的身体逐渐强健起来,使她能够继续保持旺盛的精力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之中。

向警予在法国勤工俭学三年,使她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开阔了眼界和思路。看到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增强了她积极投身革命的紧迫感。她在给毛泽东的信上说:“今后要驾着飞艇,猛力追赶飞速发展的革命形势。”革命的责任感,使她更加紧了学习,加紧了锻炼身体,这为她以后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杰出活动家奠定了重要基础。

向警予在任溆浦女校校长时,曾亲自谱写了一首《运动歌》,“运动,运动,运动乐,不怕天寒和地冻,各把精神来振作,肌肉强,血脉活,运动,运动,运动乐!”这首朴实有力、催人奋进的歌曲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很快流传开来。高亢雄壮的歌声,从溆浦女校冲天而起。

向警予教育学生首先要明确锻炼身体的重要意义。她说:“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只有“心身并完”的人,才能为社会谋福利。为此,她要求学生不仅思想好,勇于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学习好,懂得新知识新科学,而且应当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到身体好。

在体育活动中,向警予注意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一是注意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二是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增强体质,她不搞花架子,亲自带领学生在学校操场练操、爬杆、荡秋千。当时有个女学生十分文静,大家称她为“千金小姐”。有一次,她做体操扭伤了脚,就不敢锻炼了。向警予一面为她治伤,一面鼓励她:“小妹妹,不要怕,锻炼一下就好了。”这个学生深受感动,坚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变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泼丫头”。

为了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斗志,她指导学生们多开展一些增强耐力的中长跑活动,多练习培养机智、勇敢精神的对打拳术。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吃苦耐劳精神都有很大提高。

◎故事感悟

向警予不仅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是体育的爱好者。她非常注重学生的体育活动,教育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中国革命的特点是武装斗争。因此,许多革命家,包括女性,都有尚武精神,这也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