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利:利用厚生
9437900000008

第8章 兴利除弊,利国利民(4)

战争的暂时挫折,并没有动摇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决心。他通过将领们对兴安地形的了解,果断地做出了“使监禄凿渠运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的决定。

湘江和漓江在兴安境内东西相距25公里。如果要开凿一条运河把它们连接起来,在当时的条件下任务是艰巨的。好在漓江有条支流,名叫灵河,灵河有条小溪,叫始安水。始安水发源于兴安县城附近的富贵岭。始安水与湘江的直线距离只有2.5公里,其中只是隔着一列宽300余公尺,高300余公尺的土岭。这列土岭,就是有名的越城峤(或称始安峤,又名临源岭),它实际上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因此,只要把这座岭挖穿,就可以把海拔较高的湘水引入始安水,而达漓江。而聪明的设计师正好就是这么干的。他们在湘江上拦河筑坝,提高水位,开凿一条五公里长的渠道,挖断越城峤上的太史庙山,将湘水引入始安水。然后将始安水疏导改造,以便船只能通过它进入灵河,以达漓江,将湘漓两江沟通了起来。

在史禄的主持下,经过秦军与被征发的劳动人民的艰苦劳动,几经寒暑,灵渠开凿成功。至此,从湘江用船运来的粮饷,可以通过灵渠,进入漓江,源源不断地运至前线,保证前方的需要。至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3),秦军终于全部攻下了岭南,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并派兵戍守。至此,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而灵渠则在这一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故事感悟

秦始皇虽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但他的很多举措确实具有深远影响。灵渠的开通,沟通了湘江与漓水,不仅成就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也为后世的交通带来了极大便利。

◎史海撷英

郡县制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统一的封建王朝建立。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文苑拾萃

秦兵马俑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2000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坑和兵马俑坑组成。展出的陶质陪葬武士俑和兵马俑共计8000个,排列成阵,气势壮观。俑分将军俑、铠甲俑、跪射俑、骑兵俑、武士俑、车兵俑(驭手,兵士)、弓弩俑、马俑等。坑内还出土有数万件实战兵器,馆内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绘铜车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展示了古长安往日的辉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光华。

李春建造赵州桥

◎知者明于事,达于数,不可以不诚事也。——《荀子·大略》

李春(生卒年不详),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他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开创了我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我国桥梁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赵州桥是安济桥的俗称,它位于今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横跨洨河南北两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敞肩圆弧拱桥。大桥全长50.83米,宽9米,主孔净跨度为37.02米。全桥全部用石块建成,共用石块1000多块,每块石重达1吨,桥上装有精美的石雕栏杆,雄伟壮丽、灵巧精美。

赵州桥建于隋代。隋朝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长期以来南北分裂、兵戈相见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赵县是南北交通必经之路,从这里北上可抵重镇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南下可达京都洛阳,交通十分繁忙。可是这一交通要道却被城外的洨河所阻断,影响了人们来往,每当洪水季节甚至不能通行。为此,隋大业元年(605)决定在洨河上建设一座大型石桥,以结束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的状况。

李春根据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严格周密的勘查、比较,选择了洨河两岸较为平直的地方建桥。这里的地层是由河水冲积而成,地层表面是久经水流冲刷的粗砂层,以下是细石、粗石、细砂和黏土层。现在测算,这里的地层每平方厘米能够承受4.5—6.6公斤的压力,而赵州桥对地面的压力为每平方厘米5—6公斤,能够满足大桥的要求。李春选定桥址后在上面建造地基和桥台。自建桥到现在,桥基仅下沉了5厘米,说明这里的地层非常适合于建桥。

李春就地取材,选用附近州县生产的质地坚硬的青灰色砂石作为建桥石料,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采用了纵向(顺桥方向)砌置方法,就是整个大桥由28道各自独立的拱券沿宽度方向并列组合而成,拱厚皆为1.03米,每券各自独立、单独操作,相当灵活,每券砌完合拢后就成一道独立拱券,砌完一道拱券,移动承担重量的“鹰架”,再砌另一道相邻拱。这种砌法有很多优点,它既可以节省制作“鹰架”所用的木材,便于移动;同时又利于桥的维修,一道拱券的石块损坏了,只要嵌入新石,进行局部修整就行了,而不必对整个桥进行调整。

为了加强各道拱券间的横向联系,使28道拱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连接紧密牢固,李春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每一拱券采用了下宽上窄、略有“收分”的方法,使每个拱券向里倾斜,相互挤靠,增强其横向联系,以防止拱石向外倾倒;在桥的宽度上也采用了少量“收分”的办法,就是从桥的两端到桥顶逐渐收缩宽度,从最宽9.6米收缩到9米,以加强大桥的稳定性;在主券上均匀沿桥宽方向设置了5个铁拉杆,穿过28道拱券,每个拉杆的两端有半圆形杆头露在石外,以夹住28道拱券,增强其横向联系。在4个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铁拉杆起同样作用;在靠外侧的几道拱石上和两端小拱上盖有护拱石一层,以保护拱石;在护拱石的两侧设有勾石6块,勾住主拱石使其连接牢固;为了使相邻拱石紧紧贴合在一起,在两侧外券相邻拱石之间都穿有起连接作用的“腰铁”,各道券之间的相邻石块也都在拱背穿有“腰铁”,把拱石连锁起来。而且每块拱石的侧面都凿有细密斜纹,以增大摩擦力,加强各券横向联系。这些措施的采取使整个大桥连成一个紧密整体,增强了整个大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赵州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就是它“敞肩拱”的创举。在大拱两肩,砌了四个并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减轻桥身重量,节省石料,又增强了桥身稳定性。这就有力地保证了赵州桥在1400多年的历史中,经受住了多次洪水冲击,八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仍挺立在洨河之上。

赵州桥的建造,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促进了人们的交流,也保证了人们过桥的安全。历经千年,依然屹立!

◎故事感悟

随着人类的进步,交通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历朝历代都有人出资为乡里修路造桥,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府都把铺路搭桥当做一件利在四方的好事来做。李春,这位造桥巧匠,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给后人,乃至给世界留下了令人赞叹的赵州桥!

◎史海撷英

隋炀帝一统江山

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招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陈国绝对不是什么小国,也绝对不弱。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当时人们认为“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当年苻坚百万大军都没有突破长江天堑,可见这是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可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泛地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590年,杨广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的巨家大室全部叛变,“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杨广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重用其中的学者来整理典籍。他亲自实地在江南花了十年来笼络人心,缓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怀疑,在军事占领后推行合理的行政,打破阻碍南人成为忠于隋室臣民的许多政治和文化隔阂。自此南北朝之后和北方隔离多年的江南才始归顺中央,更使得之后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得以顺利进行。600年,杨广率军北上击败突厥进犯。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隋书》赞曰:杨广“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期。

◎文苑拾萃

中国十大名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广安门西南10公里。建于1189年,是一座联拱石桥,长约265米,有241根望柱,每个柱子上都雕着狮子。

广济桥。位于广东潮州东门外。是我国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综合性桥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说。

五亭桥。位于扬州瘦西湖上。桥基为12条青石砌成的大小不同的桥墩;桥身为拱券形,由3种不同的卷洞联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间的廊相连。

安平桥。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桥面由7条大石板铺成,桥头有六角五层砖构宋塔一座,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赵州桥。位于河北赵县的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宽10米,两侧42块模仿板上刻有龙兽状浮雕。

十字桥。位于山西太原市晋祠内。桥梁为十字形,全桥由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

风雨桥。位于广西三江县程阳村边林溪河上,为石墩木面瓦顶结构。桥上建塔形楼亭5座,可避风雨。整座桥梁不用一根铁钉,精致牢固。

铁索桥。位于四川泸定县的大渡河上。全长136米,宽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系在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其中9根并排着的铁链上面铺有木板,就是桥面,另外各2根在桥面两侧,就是扶手。每根铁链重约2吨。

五音桥。位于河北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上,桥面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敲击能发出奇妙的声音。

玉带桥。位于北京颐和园,用白石建成,拱圈为蛋尖形,桥面呈双向反弯曲。桥身用汉白玉雕砌,两侧雕刻精美的白色栏板和望柱。有“海上仙岛”美称。

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韩非子·安危第二十五》

隋炀帝(569—618),杨广,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文帝的次子,581年封晋王,589年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600年立为太子。604年即皇帝位,年号大业,在位14年。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有人拿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并称暴君。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三征高句丽等。

隋炀帝完成统一大业后,建都长安、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便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于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又于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了。

运河的开通,实现了南粮北运,使漕运极为昌盛,也繁荣了江南地区。尤其是扬州,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的壮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

◎故事感悟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人为地改变了地形地貌,使中国有了第一条贯通南北的人工运河。在军事、商业、交通等方面,此运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贡献。

◎史海撷英

西巡张掖

大业元年(605),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韦云起扬言借道去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高丽交易,率军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备。韦云起率军进至距契丹大营50里处,突然发起进攻,大败契丹军,俘虏其男女4万余人。隋朝的军事行动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和强大。

大业四年(608),隋炀帝派军灭了吐谷浑。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使之归入中国统治之下。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